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影响

2021-05-10刘艳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心理干预满意度

刘艳花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心理干预;高血压性脑出血;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6-0195-02

脑出血是目前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其发生因素主要与高血压有关,过去临床仅重视患者的生命的抢救,往往忽视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以及因病变造成的心理状态变化,因而失去康复的最佳时机[1]。这就需要临床积极改进创新护理模式,更好的服务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各类手段,最大程度恢复并重建脑梗后遗症患者丧失功能,尽可能恢复其身体、社会以及心理能力,使其早日重返家庭和正常社会生活[2]。本研究尝试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例),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知情同意,均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所收治。对照组内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1~82岁、平均(59.85±5.42)岁,入院当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8~12分、平均(10.19±1.54)分,出血位置显示:39例内囊出血、21例脑叶出血;研究组内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2~83岁、平均(60.05±5.51)岁,入院当日GCS评分为8~13分、平均(10.22±1.58)分,出血位置显示:38例内囊出血、22例脑叶出血。两组资料经对比具备分组比较价值(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入选原则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3]中关于HCH的诊断标准,并且经CT、MRI等检查证实;②患者的血肿体积大约在20~40mL;③患者为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24h内就诊;④本项研究的开展事前已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文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疾病;②患者因颅内肿瘤或动脉瘤引发的出现;③患者并发脑梗死;④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和认知障碍;⑤患者既往有颅脑外伤病史;⑥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完整。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干预,于术后1周,待患者病情允许后予以被动锻炼为主、以患者不劳累为宜的肢体功能锻炼,并指导患者用药、饮食,并保持心情愉悦,提供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起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指导患者保持健侧肢体摆位,当其处于侧卧位时,在患侧肩部膝关节和髋部放置枕垫,让患者下肢处于屈膝状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在床上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先被动训练患者的患侧肢体节,再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健侧肢体训练;然后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坐起等训练,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引导患肢活动,并在护具的帮助下指导患者進行站立和床边踏步训练,教会患者正确的步行方式以及重心转移技巧,逐渐训练患者拄拐行走。待患者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后,在指导患者进行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训练、以及穿衣、刷牙、洗脸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期间患者家属需全程同,严防意外事件发生。(2)心理干预:加强和患者与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其心理状态开展评定,及时予以疏导,适当列举成功康复病例,以提升其康复自信心。与此同时,帮助患者掌握放松训练方法,包含:①放松呼吸:指导患者每日早晚抽出3min开展深呼吸与腹部肌肉呼吸,同时鼻部进行深、短吸气,后通过嘴巴缓慢呼气。②音乐疗法:每日早晨、中午和傍晚分别播放1次安静、轻松、舒缓类音乐,15~30min/次。

1.4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①分别于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和2周采用GCS评分和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其的脑部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其中GCS评分范围在0~15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脑损伤情况越严重[4];而NIHSS评分范围在0~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受损情况越严重,对比两组差异[5]。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等选项,对总满意度进行观察。总满意度=(一般例数+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GCS评分和NIHSS评分 两组手术前GCS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和2周,两组GCS和NIHS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老年人群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着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6]。临床普遍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因高血压症状的长时间刺激,促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病变或纤维样坏死,进而形成脑血管动脉瘤,当人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在瘤体和血压的双重压力下发生破裂出血,尽管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不断提升,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已有明显下降,但其后遗症仍未见好转,往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7]。因此,积极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后遗症、提升其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研究认为[8],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中有着重要作用,能提升其预后,使医疗花费大大降低。本研究进一步调查发现,两组手术前GCS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和2周,两组GCS和NIHS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与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相符。主要由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在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症状的同时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改善肌肉状态,配合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以一个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疾病,避免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其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训练,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9-10]。

综上所述,实施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能提升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身心负担,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

猜你喜欢

高血压性脑出血心理干预满意度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手术原因的临床研究
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