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榴籽大团结金课”:以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为标杆

2021-05-09吴桃

民族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项链珍珠

[摘要]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以“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倒逼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色和优势。民族高校丰厚的沃土涵育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徜徉,擘画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范窗口”,为全国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典范引领和示范样板的标杆性作用。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大团结金课”;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珍珠+项链”;标杆示范

中圖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0-0023-06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2021PJS18)、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项目;2021年成都市社会科学项目(2021BS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桃,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并在会上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同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出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4]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5]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6]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各民族团结,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为全国高校培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民族高校是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最强音,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也彰显出民族高校是落实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的“传播高地”和“坚强阵地”。民族高校紧紧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治学理学全过程,贯穿于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各环节中。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把民族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和“涵养池”,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示范基地”,成为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金牌样板”,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校园常开常盛,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为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时代音画: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的现实意义

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是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显性呈现。一方面,实现了“科研+教学+田野”的叠加路径丰富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局限,推动教学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另一方面,是贯彻好和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筋壮骨”,彰显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风向标”。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深悟透,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以历史眼观、世界眼光、全球视野,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逻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深植青年大学生灵魂血脉,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凝聚起莘莘学子的青春力量,让他们成为践行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骨干和先锋。在走深走心的宣讲中,以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逻辑演绎,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树立到培养再到培育最后到铸牢的发展进路,培养青年学生走进历史深处,并回到时代现场,深刻领悟党和国家对这一思想理论的不断补充、完善和升华以及恰切精准的表达,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总结,激发青年大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忠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坚定践行者。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以讲好讲透讲活中华民族的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理路门径,进一步对“五个认同”的学理阐释,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年学生心中。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助推民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不断扩大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术话语和传播矩阵,形成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术语的“学科综合体系”。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不再囿于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藩篱,充分激活网络平台资源,推进线上和线下虚实结合的数字化课程培育模式。在课程的安排设计上,选择一周线上和一周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展开“出镜式”的视频教学,充分利用弹幕形式,实现双向交流互动。在线下零距离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地对线上教学的补充完善,拟定主题,采用讨论式、情景式、鉴赏式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增强翻转课堂的可视感和情感共鸣,变填鸭式的学术讲授为交流互动的白话说理,打通被动式教授到主动式互动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对青年学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7]坚定青年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8],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激发青年大学的活力和朝气,让“三个离不开”思想代代相传,让“四个共同”即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9]的历史镜像和“四个与共”即各族人民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9]的共同体理念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提供动力源泉,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校绽放思想光芒,让青年大学生以青春之我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力量。”

二、模范之地: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的示范模式

民族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纲”,纲举目张贯穿于校园、教学、教材的全过程各方面。在课程建设上,把这门课程积极打造成校园“金课”,旨在“精”“情”“专”上下硬功夫;在课程改革上,打通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推进知识经济向科学知识的转变,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超学科育人模式”,彰显出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锋模范基地”和“宣传教育高地”。

(一)在教育教学的目标上,体现了民族高校的资源禀赋和育人特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高校的思政课程,在教学中凸显了民族高校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初心和使命。在讲授过程以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使命感的高度,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力度,以“三个离不开”釋放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温度,做到了让精品课程“说话”,做到了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深刻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构建了既有饱含洞见的学术智慧又有坚定政治立场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二)在教学路径的选择上,体现了民族高校用好用活科技手段的“术”与学科知识的“道”之间的关系

民族高校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容的宣传阐释,以互联网为最大的增量,实现了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的融合连接,推进线上和线下联动发力,让网络教育和新媒体教育的多维传播矩阵成为传播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倍增器”,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从学校“小课堂”推广到社会“大讲堂”融入“大学堂”,与现实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丰润教学内容,传播好时代音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植根各族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多元多维传播矩阵聚合了社会全体成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更为主动的传播力量。

(三)在教学改革创新上,体现了民族高校在传承传统中融合创新的学科视野

民族高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和中国民族学学科为基点,在承继中融合创新,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彰显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破圈融合”是助力课程提质增效的“催化剂”。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和依靠于老师们的填鸭式说教,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窠臼,课堂中呈现有问有答,借助案例分组讨论,以辩论的形式为课堂注入了一剂“清新剂”,激发了学生的智趣和潜能,同时利用“慕课+”教育教学进行协同发力,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知名度和金牌效应。

(四)在学校环境上,营造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9]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大观园,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让56个民族汇聚于此,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图景可感可触,切实地让各族师生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感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优秀特质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各族青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为其他高校传播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应然之策: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金课”的对策进路

传播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是落实好民族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国之大者”的基础工程。民族高校是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充分发挥民族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人物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制度保证。打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课”必须在学好弄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做好大调研、大走访工作,有效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力,凸显这门课程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在宣传力度上,让这门课从校内纵深推广于中小幼学校、社区、军营、企业、机关、乡镇、宗教活动等场所,在宣讲上做到以理论为基石,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春风化雨直抵人心,增强青年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这门课程既有理论的含金量,又有实践的体验和观摩,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为民族地区培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的人才队伍,不断形成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标志成果,为其他高校上好这门新课提供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和成功范式。

(一)实现“课堂理论、课堂交流+课外实践”双向发力,打造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生动实践的新格局

在教学课程中,打破传统教学的边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教我学”成“我要学”的主动式翻转,通过教师明道指路,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品味经典,通过课外实践调研,推进对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参访,让学生铭记历史,体认自信、感悟使命,带着一腔热血回到课堂,通过分享正能量,传递真性情,推进教学课堂成为大课堂、大讲堂、大学堂。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作为一线老师要把这门课程讲好讲深讲活,须深入浅出用扎实的学理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学理转化为行动而陷入的“空窗期”和“迷茫期”,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须用透彻的思想理论讲清楚说明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注入时代精神力量,用时代力量解答历史之问,实现思政教学在学理上和实践上的无缝对接。在开启学生智慧之路上,须以“铺路石”的精神,用强大真理力量引导大学生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打通理论、知识、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把爱我中华和“五个认同”的思想种子播撒到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二)教育教学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校内外资源,架起师生心灵对话之网

民族高校以民族团结月、民族文化周等为显性契机,找准当下热点对生活和教材内容的关联性,通过校内外多种渠道和形式,把校内的民族团结基地用好用活,把“教室”搬进基地,把学校的民族博物馆里的文化资源作为生动的“活教材”,把民族团结先进模范请进校园成为师生心中真正的“大英雄”,通过一系列的民族团结讲座为全校师生补足精神之钙,点燃信仰之光。通过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民族团结社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吸收和消化课堂中的知识内容,以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培养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仰者和践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式教学藩篱,切实做到“三变”,即变老师讲为同学们讲,甚至“大家讲”;变“简单严肃”为“活泼多样”;变“单一说教”为“多维参与”。一方面,让同学们充分走进课堂,走进丰富的教材,共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激发青年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把填鸭式建立起的师生之间的学术信任,延展为关注学生成长成功成才的广度和幅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老师们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的讲授空间,而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讲授说理迁移到学生宿舍、食堂,说理教化融入日常生活,借以了解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所思所想所悟,织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文明对话交流之网。

(三)跨界破圈,聚合资源,鼓励学生把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故事案例等搬上荧屏,彰显具有“时代画音”的艺术魅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以课堂为主抓手,还要精耕细作,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众长,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破圈合作,鼓励学生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以小故事为串联,彰显大传奇,通过学生们系统构思、精心策划、自导自演,让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中华儿女谱写的民族团结佳话通过表演呈现给大众,实现演者和观者的双向浸润,推进专业和技能的融合提升,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政治性、时代性兼具的民族大团结故事,让音乐和艺术双轮叠加释放的艺术魅力浸润人、感染人,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悉心体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擘画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图景,为学校培育为时代而生的“大艺术家”和“大先生”提供融媒体的艺术平台。

(四)打造“珍珠+项链”的精品课程,构建集群联动专家队伍,推进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新高地,发挥好各委属院校和社会专家的联动协同作用。一方面,以“项链教学”模式一环扣一环地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讲清楚和说明白“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理路,用一个个民族团结“小故事”点燃“大激情”,构成课程“项链”的基础。另一方面,与委属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行政部门联动发力,定期举办思政课程交流会、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培训、党校培训等一系列会议,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作为“珍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用最贴近青年的宣讲方式为师生们做专题讲座,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实现学科交叉和专家互动集群发力,为民族高校“珍珠+项链”精品课程加持,成为点亮课堂教学璀璨的“珍珠”。

(五)应用现代新技术、高科技手段,为打造好課程建设提供活、新、高、尖的传播交流平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VR和AR等新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新技术运用可以极大增强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习的互动性和浸润感。在课程设计安排上,把民族团结伟大历史事件、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搬上VR(虚拟现实)大屏,实现学生与民族团结进步人物的“时空对话”,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感悟。在自主安排学习过程中,不再拘泥于课堂45分钟,还要将这种学习分解到课外和课后,让学习通和学习强国等公共资源翻转运用,鼓励学生同步观看和参与微视频制作,通过打卡计分,参加测验、挑战答题等形式,让学习知识的途径丰富起来、活跃起来、新潮起来,让高精尖变得唾手可得,让晦涩难懂变得通晓易懂,促进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推进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可视可触,培养学生养成“时时学”“天天学”“掌上学”的良好习惯。

四、多元镜像:结语

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须紧紧围绕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把民族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在学科建设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形成一批能讲好和研究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传播和理论研究的“好老师”和“大先生”。在教育教学上须打破单一学科研究范式的藩篱,实现“多维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研究理路上运用历史思维、思想思维、学术思维讲清楚说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在讲授过程中,既有理论梳理又有实践体验和行动参与,达到用学术讲政治,用政治强学术“知和行”的并重运行。在教学理论传播阵地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的原创性论断,在课堂上作深入阐发,把严密有序的理论之网,转化为串联成珠的生动案例,增强学生的理论研发水平。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专题活动,让学生领会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航标”,实践是助力理论创新的“法宝”,实现在经典理论的烛照下通过实践照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图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山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光明日报,2019-09-28(1).

[3]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19-08-30(1).

[4]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光明日报,2020-09-27(1).

[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1(1).

[6]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7]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1).

[8]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70.

[9]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项链珍珠
Blowwom
“种”珍珠真神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可爱的冰项链
雨珍珠
取珍珠
真项链,假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