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2021-05-09赵刚李恩惠

民族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赵刚 李恩惠

[摘要]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简称“十二条”),“十二条”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分析“十二条”所具有的理论价值能够更好地领悟党的民族工作所处于的历史方位、承担的重要任务、坚持的工作主线、坚守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实现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二条”在认识多民族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创新民族工作实践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十二条”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原理看待中国民族问题,在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十二条”的重要理论价值是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它所系统阐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路径和现实意义问题,能够有力地拓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中华民族;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0-0016-07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团结视阈下的朝鲜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2019A19),延边大学第八批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民族问题理论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20]181号)

作者简介:赵刚(1971-),男,吉林省镇赉县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恩惠(1995-),女,吉林省汪清县人,延边一中政治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吉林延边 133000在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共有十二条,①“十二条”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科学分析“十二条”所具有的理论价值,能够深刻领悟党的民族工作所处于的历史方位、承担的重要任务、坚持的工作主线、坚守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实现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二条”的理论价值是非常丰富的,最为根本的在于它是指导当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最新理论,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一、“十二条”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领导民族工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早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策略,经过长征和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多年以来,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各解放区对待蒙回两民族的态度是正确的,其工作是有成绩的”。[1]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工作进入到系统化开展时期,一方面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不断丰富,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各个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另一方面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深入到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对城市民族工作、散杂居区民族工作和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开展,使党的民族工作更具有广泛性。

一般而言,“所谓民族工作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服务对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途径,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民族及其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的社会工作”。[2]民族工作十分重要,它关涉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工作十分繁杂,应该说在我国凡涉少数民族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到民族工作范畴。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党在各个时期都需要重视民族工作,都需要提出系统的民族工作理论。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召开了五次民族工作会议,每一次民族工作会议都推进了民族工作理论的发展,在1992年的民族工作会议上,党阐述了关于民族工作的八个方面的观点和政策;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阐述了十二个方面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从这些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来看,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发展有三条主线,即“紧紧围绕不断深化对多民族基本国情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回答民族工作实践重大问题”;[3]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阐发的十二条重要思想与这三条主线密切相关,而且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是,正视多民族基本国情的发展变化,在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上形成新的理论认知。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已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了民族工作更高的历史使命,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进入到又一关键时期,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4]2021年的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视我国国情的深刻变化,明确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历史方位”和“重要任务”的确立,是基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变化所做出的正确判断。“历史方位”确立了民族工作的远景战略目標,“重要任务”指明了民族工作的近期实践方向。这种“远景”和“近期”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必然地决定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此民族工作“主线”是对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的诠释,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基础。此民族工作“主线”是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精髓,因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十二条重要思想所阐述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民族工作上的反映,所阐述的“重要任务”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所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则是发展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是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保证。

二是,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制度完善上形成了新的理论认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是根基,党的民族工作都是围绕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开展的。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上,党中央已经形成了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工作總要求,并且明确指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5]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述的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同时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情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在民族平等问题上,突出了各民族成员的政治平等权和公平权,也就是既要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又要维护各民族群众获得合法权益,追求实现的是权利平等和权益平等。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继承了“石榴籽”作为概括民族团结的话语表达,不仅强调各民族是石榴的“籽”,更强调石榴的“外壳”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树立起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中的根本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在新时代已由强调56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升华为以各民族平等团结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团结问题,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则立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问题上,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发展上的作用,既要求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要确保国家政令畅通和法律法规实施,又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不可动摇性,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对其加以完善,要结合历史时代特点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在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发挥的重要功能即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的功能,这一功能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是,科学判断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的新形势,指出民族工作的着力点。

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的变化,必然要求找准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是一定时期内民族工作的重心,是民族政策实践的聚焦点,是反映民族工作主题、主线和完成重要任务的关键点。“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党的民族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能够实现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的人心相聚和情感相依,是党的社会性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够破解社会矛盾、保障民族团结,是党的法制工作的着力点。此“四项”着力点是从实践层面揭示的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力点,其实在“十二条”中还强调了具有方法论和宏观层面上的民族工作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民族工作要求,是体现党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中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总要求之一,体现了民族工作为国家服务的总方向。“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民族工作主体——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领导责任问题,这是开展好民族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总之,“十二条”重要思想是在阐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后,着重阐明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着力点,这是新时代下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重要创新。

二、“十二条”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何为民族和民族问题,如何认识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为逻辑体系,形成了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又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能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民族理论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包括毛泽东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民族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族理论。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在民族基本原理、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6]92民族原理的实践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在“民族”原理指引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56个民族层面的族体叫“民族”,中华民族层面的族体也叫“民族”,其实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虽然曾经产生过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还是民族复合体的争论,但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族实体。习近平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7]这就指明了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的必然性。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这是对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的坚持,并且指明了中华民族包含着三种判断,即“大家庭”“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意识”,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实践化的典型。认真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问题,是“十二条”中又一重要民族原理的实践化。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在新时代有其典型表现,在“民族自身发展”上表现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民族之间”表现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表现为各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民族问题的新特点在“十二条”中转化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点,党所概括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向”“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就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原理的积极回应,也就是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是“十二条”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的坚持还表现在对于“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等平等”[6]92等原理的坚持,正是本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才产生了“十二条”重要思想,“十二条”是不断坚持和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原理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形成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纲,其中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是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基本政策。执行民族政策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理论和制度是正确的,具体的政策举措和实现形式则要与时俱进”。[8]64马克思主义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是“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和“国内各民族无条件一律平等”,[9]77并且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通过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这是由我国各民族事实上存在着不平等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问题更加表现为区域问题和特殊事项,为此,国家明确“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不应以民族划线、做标准,出台特殊的差别化政策”。[8]61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这一政策指向使我国民族政策不应是简单地强调民族之间的平等问题,更应该关注民族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紧密交织问题,把民族问题中的特殊事项作为精准施策点,例如,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适用问题就应该根据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具体推进。民族政策上的公平正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要求民族政策关注和改变不同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状况;民族政策上的公平正义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发展,它要求民族政策不仅关注不同民族之间,还要关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特别是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获得政策支持是否符合公平问题,因此,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具有民族属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民族工作就是實现这种相结合的实践性工作,开展好民族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成效的关键。每个时代下的民族工作都有那个时代所要求的民族工作主题、主线、理论、政策、重要任务等基本要求。在全国各民族人民努力创造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党中央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时代重任、工作主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举措,从而丰富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为了开展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党中央还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法论,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上的唯物主义史观,坚持中华民族的唯物主义史观,能够使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具有正确的中华民族认同。“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四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辩证法,既要有“两点论”“重点论”,又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将“共同性”蕴涵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之中;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但同时要实现各民族具体利益;既要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又要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既要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物质力量的不断强大,又要发挥精神力量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分裂上的重要作用。上述“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项辩证法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法论,是民族工作能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的根本方法,也是能够在民族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方法,有了这一方法论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条”重要思想才能够逻辑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目标。

三、“十二条”坚持和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论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思想共识,在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布的通稿中,共20次提到了“中华民族共体意识”,从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条”重要思想中,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不是简单的提法,它不仅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纲,而且已经形成为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概括符合中华民族由自在发展到自觉时期所形成的“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10],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已进入到自为时期,更需要这些共同体理念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这一概括突出了“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即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和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中所形成的共抗艰辛、共付生死、共享幸福、共创命运的民族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强调的“共同性”,并不是对“差异性”的否定,而是要把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倡导各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建立正确关系,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引导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也不是部落的共同体,而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9]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融血缘、地缘与精神为一体的民族共同体”。[11]这就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问题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路径、理论路径和实践路径。历史路径是指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将其融入党的民族工作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论路径是指经过此次会议丰富和完善的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践路径是指形成了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来看,民族工作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条件来看,民族工作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社会条件来看,民族工作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法治保证来看,民族工作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健康发展来看,民族工作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发生重大风险隐患;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保证来看,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具有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自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产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由自在发展到自觉,再到新时代下的自为,党的民族工作承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与理论逻辑,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确立了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法治,再到防范民族领域风险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实践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问题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并对“客观实际”产生强大的变革力量。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各民族、中华民族、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对56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是56个民族的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能够凝聚起各民族成员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智慧和力量,能够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从而使每个民族的成员都能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深刻理念,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承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自觉过程中所产生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走向强起来过程中的必然诉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意识能动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起到基础性作用,因为任何民族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意识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歧视和民族不平等意识是民族关系的基底,而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平等性必然在各民族平等地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关系搭建了国家民族意识的外衣,从而使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民族关系更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间是互为助力的内在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开展。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交往交流交融日益紧密,我国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压力较大,以及不同民族成员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更具有社会性的矛盾等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共同性,实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能够协调不同民族之间民族意识的矛盾与冲突,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能够开拓创新的重要保证。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既是顺应我国民族问题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发展到自觉再到自为阶段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等理论紧密相连。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论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路径和重大意义等问题,丰富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探索,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253/202108/11522 66.shtml。由于本文中引用此文献较多,故只填加此一个注释,后续凡没有标注释的引文皆出自此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43.

[2]刘宝明.关于民族工作的几个理论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2):23.

[3]刘宝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理论发展的三各主线[J].广西民族研究,2018(4):1.

[4]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7/01/c_1127615334.htm.

[5]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民族,2015(3):5.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J].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92.

[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6.

[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4.

[9]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7.

[10]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1.

[11]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4):17.

[12]毛澤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新时代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