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燃气输配课程改革与探索
2021-05-09朱彩霞王聪民马富芹
朱彩霞 王聪民 马富芹
摘 要 基于工程认证需求,针对目前燃气输配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探索一系列的具体改革措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工程认证;燃气输配;混合式教学;网络课程平台;过程性考核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6-0082-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Reform of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for Gas based on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Back-ground//ZHU Caixia, WANG Congmin, MA Fuqin
Abstract Based on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background, aiming at the limit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for Gas course tea-ching,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so as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promot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for gas; blended teaching; network course platform; process assess-ment
0 引言
天然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改善国家能源结构、促进能源高效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促进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燃气输配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培养方向之一。该课程是能源供应的基础,为供热、制冷、空调等系统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保证,主要讲述燃气输配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燃气输配系统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知识。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燃气输配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燃气输配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和从事燃气系统运行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习得能力和习得结果为目标,在具体实践上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强调结果的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对本专业全部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着眼于学生毕业能力是否达成的合格性评价。
目前,传统的燃气输配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燃气输配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 传统的燃气输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大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燃气输配课程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发展性,主要是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传统的燃气输配课程大纲沿用之前旧版本,涉及燃气发展前沿技术的内容偏少。而且,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也不够准确,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掌握要求偏多,对涉及实际工程的内容及要求偏少,造成毕业目标达成度支撑偏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传统的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用灌输型课堂讲授模式,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 传统的燃气输配课程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平时成绩一般由七项内容组成: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实验、小论文或综合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和提问、其他方式。每门课程一般选择三项以上进行成绩评定。基于课程具体情况,燃气输配课程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和提问+实验”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占10%,平时成绩合计占30%;期末考试采取随堂开卷考试的方法,成绩占70%;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为该课程的综合成绩。目前,该课程评价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 课程改革与探索
依据工程认证要求,适时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文件,可以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等。以工程认证需求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建环专业培养计划中,燃气输配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为:能够针对一个复杂的建筑环境控制系统或方案,通过文献查阅、表达和分析主要环节与关键参数;解决方案及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具有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能力。依据该要求,进行燃气输配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掌握燃气输配系统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计算方法,为系统的设计、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掌握燃气输配系统种类和特点、主要附属设备的基本性能及其改善途径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判、勇于创新;掌握相关规范、标准,使燃气输配系统方案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要求。
优选课程资源,保证课前预习效果 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中国慕课大学、学堂在线等教学平台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遴选各平台相关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提前观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需求。同时可以利用自建网络课程平台,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针对目标进行学习,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势较显著,例如:学习时间自由灵活,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满足于教材知识;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使用讲授的方式,避免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强、不同学生学习结果差异较大等问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燃气输配课程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基础上增加现代教育手段,改为“课堂讲授+学校网络课程平台+钉钉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持续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完成课程重点知识内容的讲授。线上,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上传燃气输配相关视频、课件、习题、实验等资料,建成燃气输配网络课程,并成功获批校级优秀课程。学生在该网络课程平台完成预习、复习和答疑环节;利用钉钉平台,完成作业布置、提交等工作。同时,利用钉钉平台的实时视频和分屏功能,实现师生课下问题反馈和解答。
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校和企业距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燃气输配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一些工程实例对具体工程进行介绍和剖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第三章“燃气的长距离输送系统”时,增加“西气东输一号线”实际工程案例。“西气东输一号线”全长3 836公里,工作压力10 MPa,管道直径1 016 mm,设计输量120亿方/年。该系统共设压气站10座,共12台30兆瓦压缩机组;设分输站17座、清管站八座、線路截断阀室138座;设支干线三条、支线五条。这个实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气东输一号线”概况,理解和掌握燃气的长距离输送系统构成知识,而且通过大量图片的配合使用,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大课堂,外出参观、调研民用建筑燃气供应系统,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分析燃气供应系统优缺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参观工程应用到书本上哪些知识?参观的工程有哪些做法较好?参观的工程在设计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改进?等等。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工程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整体综合表现 课程成绩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一考定成败”的现象。以期末考试为主向过程化考核转变,注重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将线上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随堂测验成绩、实验成绩等都纳入考核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阶段性测验、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创作汇报、作品讲评等。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如课程论文、设计作品、大作业、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考核内容。阶段性测验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或随堂测试,成绩比例不低于过程性考核成绩的50%。30学时及以下的课程,阶段性测验不少于两次;30学时以上的课程,阶段性测验不少于四次。
课程综合考核一般由平时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终结性考核)构成,原则上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不低于课程考核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要求设置基本分数底线,未达到基本分数底线的,均视为该课程不及格。
根据课程特点,燃气输配课程综合考核依然采取平时考核(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终结性考核)模式,但加大了平时考核成绩比例,调整了平时考核类别,增加了平时作业及阶段性测验环节,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平时考核成绩由原来的30%更改为50%,其中,平时作业占10%,阶段性测验占25%,实验占5%,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核(终结性考核)占50%,采用开卷笔试。
3 结束语
工程认证工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燃气输配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工程认证为基础,从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出发,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和探索,有助于推动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新文.关于《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4).75-77.
[2]谭洪艳,王婷婷,周卫红,等.《燃气输配》课程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46.
[3]王许涛.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4):92-93.
[4]朱彩霞,杨磊.《建筑节能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2009(4):25-26.
[5]朱彩霞.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98-100.
作者:朱彩霞,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新技术;王聪民,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新技术;马富芹,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新技术(45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