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分析的大学生网贷行为思考

2021-05-08黄志君

中国市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价值观

[摘 要]网络贷款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其依托于互联网,一方面使资金紧缺的群体快速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使资本开始快速流转,通过高昂的手续费使得投资者收益。大学生属于一种特殊的成年人群体,由于其获得资金的手段比较有限,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及心理虚荣感,使得网络贷款在大学生之间成流行趋势。文章介绍了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网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心理分析;大学生网贷行为;价值观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0.045

网络贷款以其准入门槛低、资金量小的特点,令大学生竞相追捧。而大学生对网贷追捧的原因,一方面源自大学生的真实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源自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爱慕虚荣、攀比之心、享乐主义等心理因素往往成为大学生网贷行为的主要推手。利用不费力气得到的资金大肆消费,可以瞬间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消费欲望,认为自己获得了应得的资金,而忽视了其可能承担的风险。以至于每到账期,通过网贷借款的大学生就开始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有的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1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现状

网络贷款基于互联网平台,其对借款人的审核比较宽松,通过借款人借款偿息的形式获得收益,但是借款人在无形之中处在利滚利的风波之中。大学生由于不能获得稳定的收益,通常仅有基本生活费,在自己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成为网络贷款的主要受众。由于法律对网络贷款的监管还存在某些不足,导致一些不良的网贷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网贷而走向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

2 大学生网贷的心理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物质需求欲也不断地扩张、膨胀。我国许多大学生在社会追求享乐思潮的引领下,逐渐对物质的需求欲越来越大,远超自己所能负担的能力。在当下网络贷款流行的背景下,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自身所能承担的风险及偿还能力,深陷网络贷款的泥沼,抽身乏术。网络贷款在带给大学生及时享乐的瞬间快乐之后,往往是无尽的伤痛。

攀比心理成了大学生进行网络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校园之中,学生的个人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而有一些则家庭条件一般。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生活费比较充裕,所使用的日常用品相对高端一些,比如手机、手表、衣着打扮等。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生活费用可能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所使用的日常用品也略显低端一些。特别是在一个寝室、一个班级之中,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學可能会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这样使得本身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受自尊心的驱使,想要让大家也关注自己,只能通过网络贷款,为自己赢得攀比的资本。

爱慕虚荣是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另外一种驱动。大学生通过网络贷款的形式,扩张自己的消费行为,装扮自己、粉饰自己,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得起自己,让别人觉得自己有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往往是一种畸形的认同感,源自大学生自身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很多大学生受到了网络贷款使用潮流的驱使,屈从了其周围的大环境,由于好奇心、从众心理导致不经意间涉足了网贷风波。跟风冒进,导致大学生产生了尝试网贷的体验心理,并享受到了网贷带来的短暂的快乐,从而使自己从尝试逐渐转变为适应,逐步陷入其中。

超前消费是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又一驱动。一些网贷网站在平台上打出了比较有诱惑的广告语,对网络贷款进行了有意的粉饰,用超前消费观掩盖网贷的本质,通过物质欲望的引诱,吸引犹豫不决的大学生跨入网贷。随着网贷资金额的不断增加,大学生逐渐负担不起,将产生恶劣的影响。

3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应对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对事物的价值取向走向正轨。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为人处事有指导意义:成就感可以使大学生永葆激情,追求真理及学有所成;大学生对于美丽事物的追求,可以使其逐步审视自己,认同自我;对于眼前的困难,勇往直前,执着进取,勇于接受挑战,并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超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及求知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思想,才能具备正确看待世界的能力;大学生的财富来自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勇往直前,物质财富的不足只是暂时的,勤劳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经济以及独立的人格,才能具备自己处理问题而不盲目屈从于人的处事方式;人是社会的人,关心及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社会道德体系下,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行为的规范体系,并保持足够的包容;学会体味生命中的快乐及美好时光,快乐生活每一天;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并愿意帮助自己;具备自我安全意识,规避风险,临时处置有预案;在自己具备能力的时候,能够帮助周围的人,取得团体进步。

3.2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现状,倡导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需要符合自己的承受能力,而不是盲目从众,跟风消费。大学生的适度消费,并不是委屈自己,而是避免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而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出现资不抵债,不仅不会改善生活,反而使自己落入消费谷底。大学生要倡导绿色消费,保护校园环境,节约公共资源消耗。大学生也要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杜绝一切浪费,但并不是克制所有正常的消费需求。

大学生的网络平台借贷行为是由其心理因素所主导的,而针对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应当帮助大学生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避免不合时宜的消费。学生的亲属及周围的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向其灌输正确消费理念,引导其认识网贷消费的本质,避免屈从、从众的消费意识。

3.3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面对网络贷款思想的冲击,大学生需要从自身做起,以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自我辨识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开支进行合理的统筹,在消费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尝试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实际资金,进行适度的扩张消费。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确保其自身权责,杜绝攀比、炫耀等不正确的心理因素而导致陷入网络不良贷款之中。

3.4 加强风险管控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校园环境、校园网络环境进行净化,杜绝网络贷款的广告植入和业务员的推广,并建立预警及防范的机制,及时处置网络不良贷款事件。在监督管理上,通过舞台剧、情景剧以及话剧等形式,向大学生展示网络不良贷款的危害,如何规避网络不良贷款的行为。

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网站的资质无法判断,很容易掉入网贷的陷阱。一些网贷平台,表面上为学生的理财提供了机遇,而像P2P等借贷网站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出现风险。防范不良网络贷款需要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尤其是对准入门槛进行管控,做好准入人的评估,从法律的角度建章立制,不给不良贷款创造滋生的条件。

对大学生,普及网络贷款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借贷防范意识,避免大学生由于对网贷的认识不足而无意触雷,导致无法抽身。此外,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警惕意识。

3.5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杜绝非法借贷

“校园贷”及“现金贷”除了需要支付本金利息之外,还需要负担合同附加条款中的“押金”以及“手续费”,其实是一种高利贷的变相形式。贷款逾期之后,大学生会受到网络、电话甚至暴力的催缴,自身的心理受到摧残,而无法正常学習。大学生需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自我保护知识,对网络贷款有清醒的认识,并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自身对网络贷款的辨识能力,做到杜绝参与非法网络贷款。

3.6 加强金融素养的培养,有效识别金融骗局

金融素养是一种解决处理金融相关事务的能力,具备好的金融素养便于在处理经济问题时做出明智的财务决定。

金融生活也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所涉及的资金量不大,但是却事关大学生的正常日常生活。大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能力,避免由于社会经验、辨识能力不足而掉入金融陷阱,能够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

3.7 加强大学生的信用管理,维护大学生的个人法律权益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一。通过诚信意识的增强,进一步完善学生遵规、守约、踏实、诚信的作风,避免由于意识缺失而造成个人的无故失信,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8 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

针对信息社会网络资讯、数据信息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意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之一,在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出去,给不良网络运营商可乘之机。有些大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个人名下多出了一笔网贷信息,不知不觉地掉入了网贷陷阱。在网络购物的时候,由于不注意观察网页信息,将购物钱款汇入了其他的网络账户,而非网购交易账户,导致经济损失。此外,有些大学生轻信网络电话、社交用户的信息,被人为操控,因为上当受骗而蒙受经济损失。以上均为当前网络上出现的常见骗局,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学习网络安全常识及必要的防骗、反欺诈手段,不给网络诈骗留有可乘之机。

此外,大学生还要具备必要的网络法律常识,提高警觉,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不参与非法集资及推广非法的金融广告,不制造金融谣言,不传播网络谣言,不妥协网络非法金融活动,为净化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语

大学生的网贷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正常学习;大学生由于攀比心理、爱慕虚荣、屈从心理以及盲目的超前消费的心理,使得自己深陷网络贷款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校园生活。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网络贷款的防范能力;加强风险管控,净化校园的金融环境,提前预警和管控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贷款;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杜绝非法借贷;加强金融素养的培养,有效识别金融骗局;加强大学生的信用管理,维护大学生的个人法律权益;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最终使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并能够有效辨识网络贷款的合法性,杜绝非法网络贷款。

参考文献:

[1]曾成程.浅谈大学生校园网贷行为及防范措施[J].法制博览,2019(11).

[2]马晓婉,霍雪文.我国校园网贷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0).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12).

[4]庞利容.大学生“校园网贷”动机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黄志君(1983—),女,湖南祁东人,政工师,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政。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