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文献修复过程中的反向思考

2021-05-08孟燕燕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7期

孟燕燕

摘  要:笔者以学习修复文献的经历引发了对近现代文献的思考,文章首先总结归纳了在近现代文献中常见的撕裂、缺损、生锈、发霉、虫蛀、断线、开胶以及圆角8种破损情况,并根据学习所得对这8种破损的修复进行了简单的陈述。在第2章中,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指出了文献管理者在文献修复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3点应当引起注意的情况:避免使用透明胶带、订书钉等不利于文献长期保存的材料作为文献的修复材料;合理使用脱酸纸袋,注意残叶碎片的保存,最大限度的保存文献;新材料、新技术在用以修复文献时要十分的慎重。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引发了对文献保护的3点思考:一是管理人员要树立长远的文献保护意识,二是要为文献管理者普及科学的文献修复知识,三是要加强库房安全管理和温湿度的监控。古籍和民国文獻的事实告诉我们,文献的保护要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作为文献最直接的管理者,我们有必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善待文献,保全文献。

关键词:破损种类;文献修复;管理误区;文献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345

近年来,文献保护和文献修复一直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对于图书馆来讲,除了文献自身的先天条件外,大量的借阅也对文献的可持续性保存埋下了隐患。作为库房工作者,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文献,与文献“对话”,与读者“对话”,深知文献破损对文献保存以及读者服务带来的直接影响。鉴于此,笔者有幸参与了为期4个月的近现代文献修复培训,直观的感受了破损文献在修复过程中对于修复人员在修复技能、人员毅力、持久力方面的考验,在感叹文献修复的不容易之时,笔者也对近现代文献的保护进行了思考。

一、近现代文献中常见的破损情况及修复对策概述

笔者从学习过程中结合库房近现代文献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几个关于近现代文献中常见的破损情况,以及这些破损常发生的部位,并对如何修复这些破损进行了简单的称述。

1.撕裂

撕裂是指文献纸张被撕扯开来,同一纸张出现了分离、断裂的现象。这是在近现代文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破损情况,几乎破损的文献当中,都有撕裂的破损情形存在,在一册文献中撕裂的破损分布较广,严重的几乎遍布于封面、书芯以及封底等整册文献。具体可见图1、图2:

对于这一类型的破损,我们首先需要选择与原文献纸张颜色(宁浅勿深)相近、薄厚适宜的补纸,裁成宽度约为1cm左右的补纸进行修补;撕裂严重的可双面补;修补过程中尽量避开文字、图片等关键信息;如图所示的破损情况,在修复时要特别注意撕裂位置的纹路要对齐,尽量恢复破损前的状态。

2.缺损

缺损是指文献纸张出现了缺失、损毁,需要在修复时另配颜色相近、厚度相近的补纸来保持纸张的完整性。这种破损情况常见于文献的封面、封底、书口、书顶以及书根等部位。具体可见图3、图4:

缺损文献的修复,首先也是选择配纸。配纸要与原文献纸张颜色(宁浅勿深)相似、厚度相近;形状与缺损部位相同(只大不小,便于后期裁剪),配纸与缺口处的搭口约为0.2-0.3cm;缺损面积较大的可双面补。如图3所示的破损,是在文献的封面位置,纸张发黄脆弱,文献在修复后再利用时极有可能再次发生破损,对于这一类型的文献,我们可以另配较厚、结实的纸张重新做一个封面,用以保护原文献。

3.生锈

生锈主要是在装订形式为骑马钉装的文献中常见,主要发生在书脊部位。由于书钉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进而形成一种棕红色物质,即为锈,附着于书钉表面,这种锈质非常容易脱落,且体积会膨大,如不及时清理会让文献纸张形成更大面积的破损。具体可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到,书钉所在的部位生锈之后,对其附近的纸张造成了侵蚀,这种侵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文献纸张的其他部位。对于这种类型的破损,我们首先需要把钉子去掉,并用手术刀将已经侵蚀的部位清除干净,之后再进行补破,补破过程如同与缺损纸张的修复,原则为先补里面,缺口过大的可双面补。最后是文献的缝合,要将钉该为线进行缝合。

4.霉蚀

发霉的情形常见于文献的封面、封底、书口、书顶及书根等长时间暴露在外,与外界接触较多的部位,霉蚀较轻的则几叶粘在一起,情形严重的则整册书粘在一起,形成“书砖”1。具体可见图6:

发霉的文献里面有大量的霉菌存在,且霉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经发现需即刻隔离处理。所以,霉菌的处理首先要好做清洁,可以用软毛刷将霉菌清除,也可以用生面团或软性橡皮粘掉,要注意不能有残留,以防霉菌再次繁殖对文献造成损害。霉蚀的情况在近现代文献中不多见,但也有少量存在且程度较轻,鉴于霉蚀对文献损害较大,是书籍的致命伤,修复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高度关注。

5.虫蛀

虫蛀的现象可发生于文献的任何部位,纸张被虫蛀之后,会留下虫形的缺损以及大量的虫尸及虫卵堆积于书芯内部。具体可见图7、图8:

虫蛀文献的处理,首先也是清洁,可用软毛刷将残留的虫尸及虫卵清除干净。缺损部位的修复可参考“1.2缺损”。对于小面积的虫洞也可用纸浆修复。

6.断线2

断线是指文献书脊部位用来连接书贴、书叶的缝线出现断裂,使得文献形成散页、不连贯的破损情形。在近现代文献当中,断线的情况较为普遍,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磨损,常见于订线外露的文献当中,具体可见图9;另一种为糟朽,是指订线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发生的自然腐朽,具体可见图10:

断线的文献,首先要把断裂的订线清除干净,清除之前要记录原文献的走线位置,在重新缝合的时候要尽量按照原先的针眼以及走线原路缝合。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0这种情形的断线一般都会伴随着开胶一同出现,在清理订线时也要把败胶清除干净。

7.开胶

开胶常见于文献的书脊部位,胶质因年久失效或文献使用不当出现的断裂情况。具体可见图11:

开胶的文献一般是用稠浆糊或无酸乳胶再次将文献进行粘合。如图11中的文献在粘合时,要注意书脊处的留白,不能将文字信息掩盖,一般是以0.5cm的宽度进行粘合。如图12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在书脊位置有发黄的败胶,在修复重新粘合前,要将败胶清楚干净。

8.圆角3

圆角是指文献的边角磨秃,失去棱角。这是文献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如图13所示。

这一类型的破损,修补方法可参考1.2缺损的修补方式,补好之后再剪齐或裁齐。

在一册文献中,这8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在修复的时候首先需要综合分析破损情况,然后制定出整本文献的修复方案,再实施修复。修复时要根据文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实施修复,最大限度的恢复文献的原貌。文献的修复是一项需要细致而又有耐心的漫长过程,以上8种破损情况的修复对策只是简单文字阐释,真正的文献修复需要靠具体的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在文献修复的前期,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比如制浆糊,漿糊是在修复中使用的重要材料,浆糊的运用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修复的质量。在文献的不同部位使用的浆糊的浓度也不尽相同,1.1及1.2的破损情况,一般需要低浓度的浆糊,而在书脊部位进行粘合时则需要高浓度的浆糊。此外,配纸也是关键所在。“整旧如旧”是文献修复的根本原则,作为文献修补破损之处的材料,配纸的选择要颜色相近、质地及薄厚尽量相同,这直接影响到文献修复的质量。如果没有合适的配纸,我们还需要另行染色,这就又是一门学问了。

总之,文献修复是一门集多门学科为一体的技术,文献修复工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修复技术,更要有渊博的知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积累和磨练方能造就。可见,损害一本书容易,修复一本书却要经过繁杂的工艺和漫长的等待。

二、文献管理工作者对破损的近现代文献存在的误区

在库房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有破损的文献,对此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修复。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杜伟生老师提到,“古籍修复工作的原则,根本上一条,就是‘整旧如旧,保护原貌”。笔者认为,近现代文献的修复也当如此,这是对文献的资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最好的保护和延续。所以,为了能在尽量不损害文献的前提下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将文献“整旧如旧”,笔者根据所学整理了几点在文献修复时应当注意的做法,以供参考。

1.透明胶带及订书钉的使用

透明胶带是我们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物品,能方便快捷的实现纸张的粘合,但对于文献纸张的长期保存来讲,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是科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文献修复讲究可逆性原则,可逆性是指修复使用的材料必须具备易于清除的特点。透明胶带一旦在文献纸张中使用很难清除,即使清除之后也不能不留痕迹的保持文献的原貌,这实质上对文献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还造成了二次伤害;二,透明胶带的使用年限很短,容易老化,不能对文献起到长久的保护作用;三,酸碱度的问题,市场上的透明胶带酸碱度不一,并非是文献修复专用的特质胶带,如果用普通的透明胶带作为修复材料会对文献造成再次伤害。所以,我们要避免使用透明胶带作为文献修复使用的材料。

我们在上一篇章中提到了书钉对文献纸张造成的损害,由此可知,在文献修复时订书机的使用也是不可取的。再者,从订书钉的硬度和强度上讲,与原纸张的柔韧性也不匹配。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避免使用铁钉,修复时我们可由钉改为线进行缝合,尽量减少书钉对文献带来的损害,延长文献寿命。

2.脱酸袋的使用

脱酸袋是我们近现代文献保存过程中常用的纸袋,这种纸袋为中性纸,质地较硬,主要作用是将书与外界环境隔离,延缓酸化,便于存放一些散页,脆化严重的文献。对于破损的文献,我们要积极利用脱酸袋进行存放,如有脱落的残叶和碎片(尤其是带有文字、图片等关键信息的),要一并保留,夹与书页相应位置内,以防文献在拿放之间将残页和碎片损毁或者丢失。

3.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4

古籍中使用的修复技术,是在前人经历了上千年的工作实践和积累、经过总结之后留给我们的成功经验,对此我们要继续继承。但,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文献的修复也需要发展,与时俱进,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也是必然的事。但我们要意识到,新材料的使用要十分的慎重,有些材料在当时的条件下看起来效果很好,可究竟对书籍有没有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难忘的教训,因此,我们也要引以为戒。

三、关于文献保护的几点思考

1.管理人员要树立长远的文献保护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保护已经从古籍辗转至民国文献,时代在前进,文献却渐渐褪去颜色,成为历史。在图书馆中还有大量的其他文献存在,这些文献有待一日也会成为另一种“古籍”,成为另一种“民国文献”。但,文献的保护不应该是在文献已经发生了破损,甚至消失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要去保护,而是要着眼于现在,放眼于将来,对文献在收藏和使用方面有长远的考虑。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提升,现在的书籍不管是在尺寸、装帧,还是艺术设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过去的固定思维,根据文献的实际情况进行收藏和使用。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的腰封,也称书腰纸,是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上面印有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用以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的不足,现在在图书出版以及图书装帧中已成风尚,对推广作品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常常见到此类文献,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在取放之间损毁腰封,致使文献信息不全。此外,还有很多尺寸过大、过长的文献,装于盒、箱内的文献,带有玩具、装饰品的文献等等都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根据文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保全文献。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特殊形式的文献“走进”库房,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长远的文献保护意识,以发展的眼光善待文献,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继续传承下去。

2.为文献管理者普及科学的文献修复知识

文献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的取放之间,要实现真正的管和理,我们还应该有科学的文献修复知识。对于未破损文献的使用,要根据经验和文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预防性的使用。对于已经破损的文献,首先要有意识的整理碎片残叶,合理规范使用脱酸袋,尽量保留文献的所有信息;其次,不能盲目的使用未经验证和实践的材料对文献实施修复,避免不适当的修复为后期的工作带来负担,尤其是我们在第2章中提到的应当避免使用的材料,这些都是经过前期的文献修复师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文献管理者缺乏科学的文献修复知识,文献修复和文献管理分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想要在“存”与“用”之间达成平衡,文献管理人員就应该具备科学的修复知识,有了科学的修复知识,我们就有了分辨文献破损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文献形成过于严重的损毁,还能减轻后期修复的繁复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献,延长文献的寿命。这是图书馆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图书馆员的职责所在。

3.加强库房安全管理和温湿度的监控

在古籍当中,经常会有被火烧、水浸以及鼠噬的破损发生。这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库房安全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库房管理规定,不带食物入馆,下班断电关闸,定期投放鼠药,将库房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温湿度是影响文献寿命的关键因素。温度过高会导致纸质文物的变质速度加快,温度过低则会更有利于微生物DNA因子的保存;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都不能生长,文献中的微生物主要成分就是水,我们控制了湿度就控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在近现代文献中,纸质酸性过高已是普遍现象,据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组老师介绍,纸质酸性过高,霉菌会生长的越快。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库房湿度。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不同的纸质文献由于自身的特性所需要的温湿度是有差别的,地域环境的不同,温湿度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要实现静态标准和动态环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献。

参考文献:

[1]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70.

[2]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5.

[3]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7.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10.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