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劳动教育,打开未来教育新视野

2021-05-08徐燕娟

江西教育B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徐燕娟

劳动最光荣,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的成就史就是一部靠勤劳、智慧干出来的奋斗史。而在教育4.0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也打开了未来教育的新视野。

一、新劳动教育的理性思考

1.什么是劳动教育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生活,而生活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劳动,所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未来教育的特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两点:一个是动手实践,一个是出力流汗。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又是“通过劳动”的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2.什么是新劳动教育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我们要确立这样的基本理念:一是劳动不等于体力劳动,更主要的是指劳动教育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二是劳动教育要结合产业新形态,呈现劳动新样态;三是新时代劳动更多的是服务性劳动。

二、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在办学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教育如何回归人、回归儿童、回归教育本原。学校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设立“纵横+”的劳动育人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将教育与生活、社会与学校有机链接,学校秉承这种理念,从劳动服务、劳动工具、劳动创造、劳动精神、劳动审美五个维度进行了低、中、高三个年段课程目标的具体的设置,从感受劳动的艰辛、快乐到体验“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到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创意劳动,培养学生服务自我、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纵向是学校根据年级主题课程实现年段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即“劳而有序”“劳而有礼”“劳而有趣”“劳而有责”“劳而有蕴”“劳而有志”。横向是学校构建“家校社”相互融合的横向劳动教育体系,如“光盘行动”、帮厨行动、青鸟行动等,从生存生活所需,到立德树人之举,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时空、全人员、全领域、全素养的融合。“+”则体现在年段育人和社会育人的有序延展上,劳动教育点燃、唤醒学生,为将来学生的美好生活奠基。

2.构建新劳动教育的三维课程群

根据劳动育人的目标,我校架构了本源性、开源性、创源性三维课程群落。本源性劳动课程主要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开源性劳动课程主要为生产性劳动教育,创源性劳动课程主要为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教育。三位一体,指向学校新劳动教育的目标。

本源性劳动课程彰显生存之道。学生从基础做起,学会生存。把学校当社会,把学生当社员,学校成立了“求原创客公司”并进行成员招聘,成立了“小水滴”评比部、“小太阳”礼仪部等七个部门,主要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岗位。

开源性劳动课程彰显生活之美。为了让学生感悟劳动之美,领会劳动乐趣,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的劳动美育课程。小菜园课程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发展理念,通过学科课程、跨界融合等实施方式设计形象化感知、游戏式活动、体验式经历、多领域融合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与种子、蔬菜、田园的亲近中,获得简单的劳动体验,获得亲近自然的乐趣。稻米课程以“稻米”为切入点,以传统节日中的一个代表食物为主线展开,旨在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优雅的用餐礼仪。成长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养育青苗的过程中研究水和土壤的用量,制作研究手册,收集养护资料。并且在养护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小小设计师、干花DIY等乐创生活,乐享生命,让劳动更美。城市课程,即通过研究古代城市、探寻现代城市、规划未来城市,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围绕“城市之美、城市之形、城市之脉、城市之魂”四大研究专题,由物及人,培养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五年级组结合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常州博物馆”,以博万物悟生命之课程,从“我是小馆长”“我是代言人”“我是讲解员”三个方面开辟了一条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独特道路,让常州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新劳动认知、情感浸润学生。人生规划课程分为我的职业梦、我的大学梦、我的人生梦三大板块,学生通过模拟职业体验和社会职业研学活动,通过职业微感知、齐寻访、初体验、深度观察、岗位劳动体验,尝试了解、学会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了解未来社会需要的岗位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行动力、反思力。

除了序列化的劳动主题课程,我们还会根据生活节点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在“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抓住契机开展了“五五行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一本书、一项技能、一部电影、一项亲子劳动、一个人。一本书是和学校的“全息阅读”相结合,进行“劳动阅读”;一项技能是通过观察、实验、设计、创造,学会一项劳动技能;一部电影是欣赏一部劳动教育电影,感受劳动的精神内核;一项亲子劳动,即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一个人是寻访“最美”的劳动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

创源性劳动课程彰显生命之源。生命之美源于创造,源于服务,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源课程中,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力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感受自己的价值。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将足迹留在了常州博物馆、常州规划馆、新北区敬老院等多个社会活动基地,他们做小礼仪、讲解员,他们变身为社会志愿者、爱心传递使者,在社会参与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以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常州市博物馆为例,我们依托博物馆内资源,结合馆内历史厅、自然厅、刘国钧红木家具陈列厅共同开发了“博物馆”课程群:“悦纳龙城,博悟万物”“探秘自然,博悟生命”“赏玩工艺,博悟匠心”。在课程群的建构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架构课程模块,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结合博物馆已有的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如“悦纳龙城,博悟万物”课程以“我是小馆长”“我是代言人”“我是讲解员”三大任务模块展开,学生以劳动实践课程手册和课程资源包为载体,在了解、讲解、代言等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经验。在“我为良渚文化代言”的项目学习活动中,学校注重对学生生产劳动的教育,学生探究良渚文化,并通过制作和销售文创的方式对良渚文化进行推廣。在上述劳动体验活动中,学生充分参与了新时代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收获了积极的劳动体验。

三、新劳动教育的全新图景

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避免沦为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我们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呈现最美学习样态。

1.呈现新劳动教育的最美姿态

游戏是儿童最爱的学习方式,游戏在儿童的成长中极为重要。劳动空间和劳动工具都是儿童游戏的对象。游戏介质、游戏规则、游戏伙伴都是劳动课程中学生“畅玩”状态的开发元素。

探究是儿童最迷恋的劳动过程。探究会吸引儿童迷恋劳动,探究也会让儿童沉浸于劳动。

舒展是儿童最美的生活姿态。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舒展身心,以教育最美的姿态通向幸福人生。

2.实现新劳动教育的三大变革

新劳动教育引发了学习场域的交融。学校的研学课程实现了场景交融:“院校结合、馆校结合、村校结合、企校结合”,打通了“校内空间”“校外空间”“科创空间”,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想象、解决问题的空间。

新劳动教育实现了学生品格的转变。学生在劳动与合作中铸就坚韧、独立、仁爱、合作等优秀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快乐,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和表达,在劳动中欣赏他人的成长。

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们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借助“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实践基地”“第二课堂”等劳动教育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检验、协作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把观察与实践、资料搜集与处理、研究与创作、沟通与协作等融为一体,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实现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通往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自我价值,提升品格,燃起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新劳动教育直击当今教育中劳动缺失的弊病,还给学生一片劳动的自由天地,带给学生最灿烂的阳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