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应以“趣”字当先
2021-05-08陈玉
陈玉
【摘 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会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兴趣 教育技术 评价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同样,学校里面的教学也应该引起学生这种“惊奇”,也就是说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在科学课堂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学习科学、学好科学。为此,在小学科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学习兴趣了,他们就会乐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就“活”了。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老师都知道,在每节课上课之初,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位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创设与本课知识相关的有趣情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与思考,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的有效策略之一。有趣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学生已有认知和所学知识之间“人为”制造一种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出现了这种认知冲突自然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愿望和兴趣。
例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一课,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讲身体的结构之前,我会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和我一起做运动。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动”起来,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来了兴趣,模仿着我做運动,由于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适应的设计过程,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动学生会很自然地感知到我们的身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是怎样参与运动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一个简单的运动需要多个器官的参与。
二、运用教育技术,充分发展兴趣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更加敏感。通过教育技术呈现的学习材料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视觉效果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更加明显。运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能有利于课堂气氛营造,又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兴趣。生动的科学课堂先要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适时、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如学习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时,在观察植物根、茎、叶构成的时候,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课本上的插图呈现在白板上,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植物的各个部分。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图片介绍给全班学生。在学生选择出图片后,我会将这幅图片特意放大,不仅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图片,还会给学生呈现出直观形象的植物的各个部分。由于图片的呈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巧设实验,增添兴趣
学生科学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实验,同时科学实验的操作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科学课上掌握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一番思考、巧妙设计的科学实验,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科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科学教学实验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明白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是实验的操作者,再传授学生实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巧设实验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再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这一课,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然后让学生认一认这些物品并猜一猜哪些有磁性,哪些没有磁性,紧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来验证,最后给学生提供磁铁来让他们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一系列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他们可以结合生活常识来认一认物品,同时猜一猜它们的磁性。通过学生想办法验证,这样很容易地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给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并没有具体要求学生怎么操作,而学生根据需要动手做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巧设激励性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精彩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能够适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延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拥有自信,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点在于老师如何把握,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既要着眼全局,又要重视细节;既要关注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又要关注单一个体;既要重视教师评价也要中师生互评。我们老师经常说:你说得很有道理! 你的想法很特别!你要能够思考细点就更好了!
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够让学生产生想法,那他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既要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小学科学》(1—6年级)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