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1-05-08李忍忍周晓旋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李忍忍 周晓旋

摘 要:临终关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正确的认识衰老和死亡。20世纪80年代临终关怀在中国兴起,但因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受到诸多约束。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面临着思想障碍,资金缺乏等多方面发展困境。而临终关怀的更好发展,不仅可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更会促进社会和谐。本研究将从实际出发,从多方面提出推动临终关怀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终关怀,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分类号:R48

一、临终关怀

1.核心概念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或“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是对生命不可逆者(生命期限6个月以内),不以治疗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最后阶段地生命质量,缓解疼痛,使患者尊严体面的离开为理念宗旨,并帮助家属更好地接受这一事实。

2.发展现状

临终关怀源自西方,17世纪巴黎的慈善修女会被认为是临终关怀的萌芽。经过长时候的发展,国外的临终关怀产业不断成熟,体系较为完善,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临终老人,而且覆盖了残疾人、青少年等人群,涉及心理、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发展。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课程设置,机构规模,政策法令等都发展较好。1988年我国临终关怀中心在天津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学术领域,我国的临终关怀发表了众多文章,几乎覆盖了临终关怀的所有主要内容,包括生死观教育、本土化研究、数据分析等多方面[1],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临终关怀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

3.发展意义

(1)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

临终之人因疾病或者意外事故,通常饱受治疗的痛苦。临终关怀可以减轻临终者的痛苦,通过科学的全方位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关怀与照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使临终者安静美好地享受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和珍惜身边的亲人,实现最后的价值,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亲属的尊重。我们提倡“优生”,那么也应该学着接受“优逝”,让患者在社会母亲的温暖照顾下,尊严体面的离去。

(2)避免過度医治,合理分配资源

近年来,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且耗费大量金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救助无望,亲人也会选择继续用药,延长患者生命,过度治疗不可避免。这不仅会带给家庭巨大的生活心理压力,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临终关怀重在用科学的疗护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折磨下的身心负担,重拾生命最后的尊严。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节省了大量医疗资源,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其他领域,帮助更多的人。

(3)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都充满着对“生”的渴望,对死亡却充满恐惧。无法正确面对死亡。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呈现出的悲伤与慌乱,极大地冲击了家庭的幸福,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的普及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同时也照顾了患者与亲属的心理情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幸福美满,则意味着社会更加文明和谐,构建更好的中国社会。

(4)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中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我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人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增加了疾病地发病风险。而我国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临终关怀会给予老人一定的晚年生活质量保证,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下,使老人得到“善终”。

二、临终关怀的发展困境

1.传统思想的束缚

从受传统生死观的影响,“好生恶死”等观念扎根中国人的脑海深处;在伦理价值观内,中国人深受“不治即不孝”的道德思想束缚;而医生要“治病救人”,加之亲属的要求,延长患者生命,太多因素使人们不敢直面死亡。对死亡的忽视导致中国的临终关怀停滞不前。传统思想的束缚让我们实现了对道德的重视,却忽略了患者内心的真实声音。对死亡观的忽视,极大降低了死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让“孝”变成了“愚孝”。

2.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并没有完全出台关于临终关怀的法律政策,对于临终关怀的行业标准、注意事项、人员要求等,都没有准确规定,法制化的缺失直接影响民众的社会支持度,这将不利于我国临终关怀在全社会推广。且临终关怀并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险范围,无形中增大了医疗成本,使得更多人无法负担临终服务的费用,故而选择放弃。

3.教育理念的欠缺

据了解,我国高校目前并没有设立有关临终关怀的专业。这将意味着临终关怀这一理念的社会影响力很小并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便教授珍爱生命,将“死亡”等字视为晦气。因此我们并未形成正确的死亡观。据调查,机构的工作人员,半数以上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甚至很多医护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2],专业人员太少,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这将直接影响临终机构的服务质量与发展前景。将会形成教育欠缺、专业人员缺乏、机构质量差、无人选择、临终关怀无法发展的恶性循环。

4.资金的缺乏

临终关怀理念因不被大众所理解接受,所以当斥巨资为患者及其亲属提供临终关怀场所时,极少有人会选择;相关法律的缺失使机构不具备绝对权威性,得不到政府支持与社会团体的慈善捐助。而临终病人的全天药物、机构设备维修、各部门人员工资、培养人才的耗费等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机构运行资金缺乏,入不敷出,难以正常运转。加之因临终关怀未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之中,不能报销,阻止了很多人的步伐。

三、推广临终关怀的策略

1.设立并加强学科建设

高校设立相关学科,是推广临终关怀理念最好的方式之一。某一学科的设立与兴起,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例如中国家政学近年来的不断推广,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家庭生活质量,造福全人类的重要性。中国人对于高校的重视,会不断推进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思考。学科的建设不仅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更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提供良好思路,形成更大辐射范围的良性循环。

2.管理运作市场化

查阅资料可知,2009年4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市场化运行的开始[1]。将临终关怀这一产业引入市场,一方面可以解决运营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使临终关怀更好的发展。我国因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运行机制也会存在不同,可在各范围内,选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的试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入多种模式的管理方法,给更多人更多选择。 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社区、民间团体、志愿者加入临终关怀机构。可以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市场化的运作可以确保临终关怀的长远发展。

3.加强宣传,改变社会风气

临终关怀在我国目前接受度比较低,因此加强宣传临终关怀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通过社区宣传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也在不断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与方式,网格化管理将极大提升社区效率。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的培训,定期举办临终关怀知识讲座;设立社区文化中心临终关怀区,帮助人们正确的理解并面对死亡。设立询问电话,通过网络视频宣传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最大程度的了解臨终关怀的科学内涵。构建良好的价值体系。

4.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的出台,则是最有力地表明国家对该理念的支持,这是一个社会导向,更便于让民众接受。政府政策的完善,可以明确为机构运行保驾护航,将临终关怀纳入国家医疗保险范围,提供资金支持,也助力人们敢于选择临终服务。清楚的规定环境标准、医患矛盾、服务对象、人员工作标准、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等,使临终关怀不断法制化,规范化。使之在法律的范围内更好的运行。

5.扩大志愿者队伍

临终关怀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有效扩大志愿者队伍,为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力,更是他们的智慧。第一,国家大力培养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员。通过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护理专业、家政学专业等合作,培养更为全面的人才。第二,通过网络招募更多志愿者参加,通过相关学术讲座、志愿者培训与实践等方式,一方面加强他们理论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掌握面临各种病人时的注意事项与锻炼心理承受压力。在志愿者初步工作时,机构培训人员要认真对待,倾心教授,让他们不仅感受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而且为他们以后留在该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语

临终关怀是在传统治疗无效与最终死亡的一个新的服务阶段,它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病人的身心痛楚,提高最后的生命的质量,让人体面尊严地离去;而且还可以避免过度医治,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临终关怀的普及,是社会的进步,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笔者也会继续探索,希望能够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贡献新时代大学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娜.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14(11)

[2]戴丽,马俊.英国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2015(4)

作者简介:李忍忍(1999.10—),女,汉族,安徽宿州人,长春市南关区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学;

周晓旋(1998.1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长春市南关区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