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活化研究

2021-05-08李群群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遗泰山文化遗产

李群群

(泰山科技学院 通识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00)

“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稀缺资源,它总是以某种具体的形式存在,并以某种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传承下来”[1]。泰山石敢当文化就是一种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其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表现形式是以石碑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或“太公在此”。

泰山石敢当习俗属于古代的镇物民俗,但其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展示的石敢当英雄人物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这些思想与新时代和谐社会所弘扬的勇于担当、敢于担责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泰山石敢当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精美的石碑、石刻、造像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些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创造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众多途径中,旅游无疑是最有效的。泰山石敢当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可以为文化和旅游业创造共赢发展之路。但是,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播仍停留在较低水平。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长期以来面临着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旅游的角度探讨泰山石敢当文化活化的路径。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泰山石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稀性、易破坏性等特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选择具体的活化路径。对于泰山石敢当文化活化路径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王晓涵等从现代科技、城市化、替代品三方面分析了对泰山石敢当文化造成冲击的影响因素,指出石敢当文化发展在经济、学术、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利用新媒体、纪念品包装创新、泰山石敢当与影视题材的结合、实景真人演出、举办博览会等是发展泰山石敢当文化的有效途径[2];祭雪松以非物质经济时代文化遗产的资本理论为支撑,在紧跟大众消费心理、关注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泰山石敢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3];陈咏梅从传播体系、媒介手段、品牌体系与个性资源等方面对泰山石敢当的传承路径进行了分析[4];聂磊、曹锐、程鹏提出政府引领、文化机构的研究、传播媒介的改革、建立数字博物馆、石敢当文化形象化、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泰山石敢当文化进校园等活化路径[5-7]。

(二)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

旅游是泰山石敢当文化活化路径中最有效的路径,旅游亦离不开文化。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泰安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势之下,通过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活化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双赢,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李青提出,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泰安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品牌的宣传起到了重要推动,石敢当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但是,石敢当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研究提出,通过对文献的独特性研究建立知识聚合数据库群和知识服务体系[8];刘志波等从泰山石敢当旅游商品的角度指出,泰山石敢当形象的建立、创新发展、商业营销模式、国际市场营销以及品牌艺术授权必将推动泰山旅游商品的开发[9]。

(三)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历史考证与现代意义转化

任何文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起源于风水镇物文化的泰山石敢当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新的时代价值。学术界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对其历史渊源的考证、泰山石敢当精神现代意义的转化。周郢、叶涛、郭蓉等从理论方面对泰山石敢当的起源与习俗流变做了探讨[10-12],分析了泰山石敢当从萌芽到兴盛再到变异的发展历程,以及泰山石敢当传说、泰山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吉东升、王广尧等从泰山石敢当精神的现代意义转变上提出了看法,此类研究认为泰山石敢当精神不能拘泥最初的风水镇物思想,应探讨其积极正面的价值与新时代主流思想相吻合[13-14]。孟述芬等从文学视角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影视化、传说等表现形式作出艺术评价[15]。

二、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不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毫无疑问,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非遗”本身便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的发展拥有难得的机遇,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力的源泉。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泰山周围的市县乡均存在着规模不等的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石碑、石刻等形式存在于农村的巷道口处以及墙壁上。泰安市区主要以泰山石敢当英雄人物造像为主,例如,岱庙广场、东湖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安置的泰山石敢当雕塑。泰山石敢当旅游资源得到了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开发,但是总体来看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泰安市各县乡,难以形成规模,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

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缺乏标志性著名旅游资源。虽然泰山周围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众多,但是主要以零散分布在农村的小型旅游资源为主,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体量旅游资源,而且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像泰山、岱庙、三孔那样规模大、稀缺性大、可视度强的文化旅游资源。与此同时,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除了博物馆、泰山皮影这类物质载体,缺少多样的展现载体。这些特点使得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的观赏性、震撼性不强,游客感知性差,为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造成不小的障碍。

(三)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

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碑石刻为主,受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特性的影响,目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产品以泰山石敢当博物馆等形式的静态展示为主,对其利用的方式出现博物馆化、木乃伊化,无法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内涵,脱离了其生存环境,不接地气,也无法让旅游者得到较好的体验。旅游已从静态的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发展,旅游者渴望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在此背景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产品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非遗的生存环境困境

1.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的危机

植根于乡土文化的泰山石敢当文化,在空间上呈现斑块现象,生存环境出现了破碎化危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得泰山石敢当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不连续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泰山石敢当文化正在面临着流失和没落的威胁,生存环境已经破碎化。

2.传承人存在严重老龄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需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它属于“活态”文化,需要依附于人、群体或特定空间而存在,这就需要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且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而泰山石敢当习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绝不是个例。在调查中发现,熟悉泰山石敢当口头传说的人群主要局限于泰山周围的群众,且老年人占主体。例如:以泰山石敢当为表现内容的泰山皮影,其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1945—),已经73岁。笔者在对一些年轻的村民进行访谈时,他们其实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有些人只是听说过,甚至对泰山石敢当文化表现出异常的冷漠。

3.受众群体在数量上急剧缩减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其保护与传播依赖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得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受众群体日渐萎缩,特别是青年群体,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对泰山石敢当文化失去了兴趣。此外,泰山石敢当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利于吸引群众,一些群众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最浅层的风水文化层面。众所周知,泰山石敢当文化最初作为一种风水镇物文化进入到大众视野,即使在融合现代社会主流精神经过改良的情况下,仍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科学理念影响下,使得一些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其产生排斥心理,不但使得其受众群体呈现缩减趋势,更使其面临着失去生存基础的困境。

4.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较薄弱

如上所述,国家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群众缺乏自觉保护意识的情况下,法律只能号召却不能强制群众去保护泰山石敢当文化,从而面临着“有法无力”的窘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众群体的缩减,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保护缺少社区群众自觉参与,再加上政府对其精神本质挖掘、宣传不到位,对其保护流于形式。

三、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活化路径

(一)建立遗产资源库,重塑旅游产品功能

为摸清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家底,改变“散、乱、差”的现状,充分利用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需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建立遗产资源库,让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与此同时,在做好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和优化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线路,重塑旅游产品功能。在泰安市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产品功能的塑造应融合泰山宗教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根据资源性质进行分类,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产品,赢得旅游者的长期支持。

(二)创建泰山石敢当文化遗产汇聚地

创建泰山石敢当文化遗产汇聚地并不意味着将资源放在博物馆束之高阁,而是真实再现它赖以存续的社会情景,能够让游客在日常的生活中感悟本真的泰山石敢当习俗。目前,泰山石敢当文化赖以存续的社会情境已发生变化,处于“破碎化”的状态,要想还原最初的社会情境,可以在泰安市区或泰山周边选择游客进入性良好的空间,将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资源汇聚起来,免费对游客开放。其方式可以借鉴一些城市中的江湖卖艺聚集地,让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传承人可以在此表演泰山皮影、再现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等。“卖艺”者可以向过往行人寻求“赞助”,游客可以选择给也可以选择不给,这样在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传承人的经济收入。

(三)建立泰山石敢当传承人培育机制

首先,文旅部门继续出台鼓励政策,制定具体的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引导市民争做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将泰山石敢当习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泰山石敢当习俗传承人群体规模。以研学旅行的形式,使青少年学生接触真实的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生存环境、实物资料、活动场地等,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泰山石敢当习俗的传承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提升泰山石敢当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文旅部门可以与高校联合培养非遗传承人,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本领域的领军者。例如,韩国政府为传习传统文化专门设立奖学金,鼓励青年人学习。最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待遇,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将培训落到实处。

(四)挖掘当代价值,提高民众认同感

泰山石敢当文化是否能够可持续地进行旅游利用,重点在于有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这种坚实的生活基础则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感又来自于文化自身的价值。为此,泰安市文旅部门应克服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自身局限性,挖掘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当代价值,将泰山石敢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相结合,在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下,使更多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认同、喜爱、弘扬泰山石敢当文化,使它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觉行为。

四、结语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在实现“非遗”活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变迁与全球文化趋同,人们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当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正在面临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困境。为此,需要从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规整、汇聚地的建立、传承人的培育、民众认同感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旅游活化。如是,才可以让泰山石敢当文化以“活”的姿态向后代持续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非遗泰山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