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冲击下生鲜电商供应链模式分析

2021-05-08王智慧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冷链前置生鲜

王智慧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引言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促使了“全民宅家”的特殊景象,在线下超市关闭,菜市场安全隐患较大的情况下,生鲜电商成为支撑国民“菜篮子”的主要来源。生鲜电商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订单量暴增的同时,相对应的服务却难以跟上,常常面临有订单无货供,商品种类供不应求,配送时效无法保障等问题。在疫情尚未得到根本治理的今天,厘清疫情对生鲜电商行业的影响,研究不同运营模式的生鲜电商供应链,探究不同供应链模式应对如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策略,对促进生鲜电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不同运营模式的生鲜电商供应链

疫情之下,生鲜电商迎来了指数式爆发增长,运营模式众多,从总体共性可以分为4类:到店自提、前置仓模式、平台模式、及社区拼团模式,现分析疫情期间比较突出的几种模式的供应链特点。

(一)前置仓模式

前置仓是小规模、接近消费者的仓配模式,由城市配送中心进行供货。消费者线上购买商品后,由附近的前置仓发货。前置仓配送范围约为3公里内,选择在办公楼内、社区或较大的店面。此种模式充分挖掘出消费者生活中的即时消费需求,将传统生鲜电商顾客的消费购买模式有效创新。前置仓模式主要代表有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

前置仓运营模式所对应的供应链为B2C类型生鲜业务供应链模式,即作为B端的商家从供应商处拿货,存储在自建或租赁的仓储中心,作为C端的消费者直接线上下单购买生鲜产品。此类供应链模式目前是线上生鲜业务采用最多的模式,它关注到了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但是B2C平台只提供线上的交互,消费者无法获得体验感。

(二)到店+到家结合模式

到店+到家结合模式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一方面依靠于线下门店陈列商品,提高客户体验感,另一方面也可供消费到店购买或线上预览。其中代表企业有永辉、盒马鲜生等。该模式主要特点为“店仓一体”。门店接近消费者,同时线下超市储藏的模式不仅可降低了运输和仓储的成本,也减少了中间环节费用,保证了食材新鲜度,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有效降低了生鲜产品的损耗。

此类运营模式所对应供应链为O2O类型生鲜业务供应链模式,即电商企业在线下部署生鲜产品的实体店,消费者可以在实体店体验并在线上下订单,商家根据订单将实体店生鲜产品再分别配送到消费者家中或自提柜等提取点。此类模式的供应链主要还是依靠线上的资源,实体店起到的是提供体验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的作用。

(三)平台模式

平台模式指平台与线下超市、便利店等合作,为消费者提供物流到家服务,目标市场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覆盖范围1~3km,配送时长两小时内。代表平台有京东到家、淘鲜达等。平台模式优势在于供应链比较强大,物流配送效率高,消费者生鲜购物体验好。同时平台具有流量优势,商品种类齐全,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且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此外,综合电商平台拥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为门店选址、消费者画像分析以及精简供应链带来一定优势;但是,因与与线下商家合作,平台无法充分管控产品品质。

(四)社区拼团模式

社区团购是以相对较低价格的销售方式吸引用户流量,采取“预售+拼团”的模式进行运营。以社区为单位由团长或店长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吸引用户购买商品,再由商家统一收集订单并进行整合。统一采购后配送至团长处或是指定的社区门店,由用户线下自己去提取。社区团购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覆盖范围较大,配送时长两小时内;代表企业有兴盛优选、食享会等。

社区团购有多种供应链模式。其主流的供应链模式是销地仓直接配送至用户。这一种模式是在本地的批发商城建仓,随后利用物流运输至社区门店后用户自提。第二种模式为企业模式即企业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从产地直采运输到销地仓库,用户到指定门店自提或者由团长送货上门。第三种模式前置仓模式即前置仓即时配送。

三、生鲜电商供应链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运营能力

疫情爆发增长时期,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积极购买囤货。此阶段生鲜电商不缺货能力面临挑战。需要生鲜电商能够提供足够多基本商品品类,增强企业供应链上游运营能力。但是疫情期间,库存不足成为众多生鲜电商企业的通病,多种生鲜品类均显示为缺货状态。面对此种情况构建精简的生鲜供应链尤为重要,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帮助企业高效连接产地资源,使企业与供应商、农村的合作更加通畅。同时应及时推进生鲜电商供应链与产业链交融建设,推进个性化生产、智能化农业,打通完整链条,加强品质把控。

(二)仓配运营能力

春节期间,配送到家岗位在生鲜电商企业中最受影响,春节之际,各大电商平台呈现爆单状况,此时仓储配送工作人员供不应求,无法满足既定的配送时效。受限于配送运力,配送一贯准时的盒马鲜生也不得不另谋他法。订单激增的生鲜电商企业与惨淡经营的餐饮企业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于是“共享员工”模式应运而生。其中盒马鲜生与众多知名餐饮企业达成“共享员工”合作,餐饮部分员工分别加入盒马门店,参与卸货、分拣、包装、配货等工作。但短期内其他岗位人员适应配送到家的工作较为困难,而一个合格的配送员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和更高的人力成本。因此,疫情期间,配送能力供不应求。

(三)大数据运用能力

疫情状态下,大数据难以发挥精准预测的作用。因疫情状况变化不定,居民的消费意愿也在即时调整,用户需求的精准预测变得艰难。有效信息难以在无序混乱的订单中通过大数据挖掘,企业的云计算能力面临着挑战。面对此种情况,在大量新用户中,通过有效的智能算法发现潜在的高留存客户是实现疫情之后较高留存率的关键,描绘出老客户疫情状态下的消费趋势和倾向,推出更适合的营销手段,是实现企业获得利润的基础。

四、对策建议

(一)技术驱动打造动态供应链

海鲜类商品有种类多、易腐烂、难统一化等特点,供应链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在新冠肺炎的爆发期间,拥有较强供应能力的海鲜类厂商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驱动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运营,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服务体验。在这种特殊时期展现出的这种生存力,保证了货源的稳定,实现了客源和供货的双稳定。因此,海鲜类的电商平台需充分了解供应链下端需求,扩大采购量级,采用直采模式,扩大蔬菜类商品本地采购需求,降低供应链长度,降低损耗率。同时,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静态的供应链转化成动态的,增强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全程冷链

生鲜食品极容易发生损耗,需要通过冷藏进行减少消耗;可有效降低损耗;但生鲜产品难以统一化,其品类多,储藏温度难以统一,且缺少全程服务商,全程冷链溯源困难。此外,我国的冷链配置不均且不足,很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化。因此需要整合区块链技术,达成资源追溯,构建冷链温度实时显示系统,同时,也需要增强冷链的技术应用,加强冷链的网络建设,提升冷库的面积,扩大储备能力,整合末端配送运力,最终实现冷链的流程化、现代化的管理。

(三)发展末端配送共享模式

在新冠疫情的爆发期间,生鲜产品的需求订单持续上升,配送人员供不应求。发展配送共享模式可提升送单效率和降低配送成本。但实现生鲜配送共享模式需要不同生鲜电商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则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利润分配难题、突破管理障碍、突破技术障碍、运营操作困难。合作方不同,订单量和配送时间都难以达到均衡水平,若时间、空间的统筹安排不够具体,几乎难以达到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最终目标。面临以上问题建议参与方通过建立精简的股权制、采用承包制等,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提高快速高效的处理财务、信任、客源等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促进配送共享模式的实施,降低末端配送的成本。

猜你喜欢

冷链前置生鲜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