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5-08吕洲
吕 洲
(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河北 邯郸 056008)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科的常见疾病,该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昏迷、语言障碍及半身不遂,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家庭造成负担[1]。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对于大动脉闭塞或心源性栓塞,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患者血管再通率较低,临床疗效不佳。而通过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进行血管内治疗可以更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38~72岁,平均(58.4±6.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34~75岁,平均(59.3±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伴有严重头晕、呕吐、颅高压等症状者等。排除标准:妊娠期妇女;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者;存在活动性出血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册证号S20160055,规格:5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将10%的阿替普酶按照0.9 mg/kg的剂量进行静脉推注,将剩余90%的剂量在1 h内通过静脉输注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处理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右侧股动脉采用Sedingger技术穿刺,植入6F血管鞘,通过血管造影寻找患者的血管闭塞部位,将6F导管在导丝引导下植入到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然后撤出微导丝进行造影明确患者的闭塞血管远端通畅情况,按照微导管将SolitaireAB支架植入闭塞部位远端,打开支架5 min后将支架和微导管系统回收撤出,同时持续回抽导管内的血液,使导管内处于负压状态,以防止血栓脱落。取栓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后将微导管和引导管撤出,对患者局部进行加压包扎处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采用双抗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等常规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观察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头颅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神经功能,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采用改良Rankin量表[5]对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共6级,级别越高表明预后情况越差。④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5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BDNF、CNTF、NSE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比较[例(%)]
2.2 NIHSS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4 h至3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 ±s, 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24 h比, #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 43 37.5±3.7 24.9±4.1* 15.8±5.9*#研究组 44 36.8±4.2 19.3±4.7* 12.2±3.7*#t值 0.824 5.917 3.418 P值 >0.05 <0.05 <0.05
2.3 Rankin评分 与治疗后1个月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至6个月Rankin评分均逐渐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Rankin评分比较 ( ±s, 级)
表3 两组患者Rankin评分比较 ( ±s, 级)
注:与治疗后1个月比,△P<0.05,与治疗后3个月比,▲P<0.05。
?
2.4 血清BDNF、CNTF、NSE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BDNF、CNT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BDNF、CNTF、NSE水平比较 ( ±s, μg/L)
表4 两组患者血清BDNF、CNTF、NSE水平比较 ( ±s, μg/L)
注:与治疗前比,*P<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NT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组别 例数 BDNF CNTF NSE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24 h对照组 43 38.6±3.8 52.9±5.3* 23.7±1.8 35.8±3.7* 21.2±1.3 14.6±3.8*研究组 44 39.1±4.2 65.7±2.8* 24.2±2.9 42.6±3.3* 20.9±1.8 9.4±1.3*t值 0.582 14.130 0.964 9.052 0.889 8.5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多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但是该方法需在3~4.5 h内的最佳时间窗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如果患者为大动脉闭塞者,即使选择最佳时间窗也很难达到相应的血管再通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采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AB支架取栓治疗进行治疗,桥接支架取栓具有较强的疏通能力,在介入过程中可实现瞬时血流灌注,能够使患者获得更显著的血管再通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3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6个月研究组患者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
BDNF和CNTF是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促进神经再生长,其水平升高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在逐渐修复;CNTF对神经具有营养作用,当神经受损时机体合成的CNTF大量减少;NSE为常见脑损伤指标,其可反映患者脑损伤程度,当神经受损时NSE会渗透至血液中[7]。桥接支架取栓时血流快速灌注,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脑组织局部缺氧对神经的损伤,该方式在机械取栓的过程中完成血液造影,明确血管是否再通,促进神经组织的正常运转,与阿替普酶联合可起到良好的溶栓效果,从而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神经损伤[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BDNF、CNTF水平治疗后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可逆转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神经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综上,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颅内出血与再次栓塞发生率,逆转患者脑神经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