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在外伤性肋骨骨折鉴定中的应用探讨
2021-05-08支敏
支 敏
(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河南 郑州 454000)
一、外伤性肋骨骨折影像鉴定中的难点
(一)肋骨骨折的解剖学难点
肋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肺等重要器官,因为解剖学的特点,肋骨本身缺乏肌层和皮下软组织的保护,容易受到直接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第4-7肋骨相对固定且没有其他骨骼保护,在受到外力时骨折发生率更高。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局限区域的直接暴力使肋骨向内弯曲导致直接骨折,这类骨折影像显示清晰;在没有受力区域因为胸部受到挤压造成胸廓变形,肋骨向外侧弯曲变形,此时局部外侧骨膜受牵拉作用而发生破损,在不发生完全骨折的情况时,初期影像显示不清晰。源于此,在司法实践中多次出现被鉴定人初次伤情鉴定没有报告明确骨折,但是后期二次鉴定发现有骨折情况。为避免此类纠纷,一些地区规定在初期骨折诊断不确定时,要等2-3周后再次复查影像,如果有骨痂形成就认定有肋骨骨折[1]。但是由于胸廓容易受到挤压,如打喷嚏、睡卧、上肢活动等,而这些情况鉴定人很难把握,单凭骨痂形成来推定肋骨骨折也难以保证法律的公平正义。
(二)外伤性肋骨骨折影像诊断的难点
目前,在对外伤性肋骨骨折案例的诊断中,很多基层医院采用传统DR摄像技术,但是DR成像的清晰度远远不能满足肋骨骨折的诊断要求[2],见图1。
图1 同一鉴定人DR与CT成像效果对比
利用新的影像技术,如多排螺旋CT、计算机辅助成像(CR)、DR双能减影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因素。针对骨折是否原发伤导致,是否为一次形成。第二,技术局限。即便采用更小扫描间隙,也难以完全避免漏诊。第三,检查结果可比性不强。多次检查的影像照片,无法保证同一位置,降低可比性。第四,其他因素。参与影像检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也会影响检查结果。
二、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
PACS(Pictures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医学诊断领域属于新兴学科,其直观化医学影像技术,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有效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大容量存储设备和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出现,PACS系统已经成为“医疗AI”的重要组成部分。PACS系统功能丰富,可以读取符 合DICOM(Digital Imaging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的各类影像设备,如CT、MRI、CR、DSA等,大大扩展了数字化图像的应用范围。将之应用到初期肋骨骨折诊断司法实践中,流程,见图2。
图2 “数字化影像比对”工作流程
通过PACS系统将被鉴定人的影像资料进行管理、处理、比对,可以大大提高肋骨骨折鉴定的标准化和客观性,提高初期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避免争议和司法纠纷。自2017年以来,我们通过使用“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处理了1000余起外伤性肋骨骨折鉴定案件,全部被司法鉴定机构认可并采用,未引起新的纠纷,应用效果显著。在实践中,基于PACS系统“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工作界面,见图3。
图3 “数字化影像对比”工作界面
与传统影像技术相比,其优势有:第一,更好的保密性。全过程都在服务器上进行,可以为每个图像添加校验码,无法人工二次修改图像,相较传统检查报告单减少了很多漏洞,增强了案件安全性。第二,解决了时间因素影响。通过将同一被鉴定人在不同时间肋骨影像的比对,可以完成是否一次成伤、新旧伤确定、同层影像对比等工作,大大提高了伤情鉴定的公信力。第三,实现了多媒体示证。通过不同时间图像比对的动态展示、骨折部位的三维重建,能够让非专业人员更清晰地看到损伤情况,有助于鉴定人员释法说理,减少司法纠纷隐患。
三、结论
基于PACS系统“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在法医外伤性骨折的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医学影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骨折影像诊断将成为趋势。结合当前系统应用,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搭建地区性影像数据库和远程专家会检平台,在手机、平板电脑上扩展影像显示工作站,把“数字化影像比对”技术的应用扩展到全部骨折鉴定范围,提高外伤性骨折影像鉴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