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国内活动研究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5-08王春雷杨宇晨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题词发文会展

王春雷,王 强,杨宇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会展与旅游学院,上海201620)

0 引言

早在20世纪中期,特殊活动就被业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开始对活动领域展开专门研究[1]。由于缺少基础理论,新兴学科往往都是从现象出发,利用现象并结合其他学科成熟理论进行推导,但就学科的长远发展而言,纯粹的理论借鉴必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2]。

本文所讨论的“活动”是指产生于特定时刻,需要通过精心策划来实现组织者的特定目标和满足参与者的特定需求的活动,也就是会展和旅游学术界所指的“特殊活动”(specialevents)[3]。Getz从组织者和客户两个视角对活动(英文原文为“plannedevents”)做了界定:对于组织者而言,特殊活动是日常组织和赞助活动之外的一种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的活动;对于客户而言,特殊活动是一次脱离日常生活的休闲、文化或社交机会[4]。在此基础上,他将活动分为8大类,即节庆活动、艺术娱乐活动、会展与商贸活动、体育赛事、教育科学活动、休闲活动、政治活动与私人活动。尽管国内学术界对“event”的翻译不同,主要有“会展”“活动”“事件”等不同的提法,但本质上都是对“特殊活动”的阐述与研究。

国际上,Mair对于2000年至2009年发表的关于商业活动的文章进行回顾,发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会议策划者、会议供应商、与会者、目的地、行业概况、研究综述与会议类型等方面[5]。Kim等学者通过统计三种主流英文期刊上发表的178篇事件旅游文献,发现自2000年以来,活动研究的数量显著增加,且研究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6]。2016年,Getz和Page回顾了1980年以来不同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主要关注活动的体验与意义、前因后果、策划与管理、动态过程与产生的影响[7]。在国内,2003年,戴光全和保继刚通过梳理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相关文献,发现体育赛事与节事旅游是研究的热点,并提出要加强事件的理论体系建设[8]。2014年,罗秋菊和李艳平以2000-2012年EventManagement上发表的273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发现国际活动研究与Getz的“三话语”体系相吻合,即事件旅游体系、经典话语体系和事件管理体系[9]。王春雷等学者基于前人研究,通过对国际活动研究的主流期刊进行梳理,将国际活动研究分为4个历史进程,并对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和趋势进行了阐述[10]。余构雄和戴光全基于旅游视角,比较了中外事件研究的差异性,发现在不同研究背景下研究热点存在较大差异[11]。

概括而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活动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而且文献综述法的确能在微观层面上较好地展现现有的代表性成果,但总的来说,缺少从宏观层面对活动研究发展历程的整体分析。因此,在活动研究领域构建知识图谱,具有积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收集从2000年1月到2019年5月在CSSCI及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与特殊活动有关的文献数据①,通过研究主题词、发文量时间分布、发文作者与合作、发文机构与合作、核心区期刊等指标,研判国内活动研究的发展态势、演化路径和合作网络,为国内外学者了解国内活动研究知识图谱以及进一步推动活动科学理论(theoryofeventscience)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活动研究回顾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会展和特殊活动的专门研究起步更晚[10]。作为三大旅游吸引物之一[12],节事活动近些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并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13]。除了能带动地方经济[14],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也会对游客体验[15-16]、居民感知[17-18]和生态环境[19]产生影响。博物馆和艺术馆是艺术娱乐活动重要的体验场所,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艺术娱乐活动[20],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验[21-22]和传播[23-24]方面。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会展是展览、会议等集体活动的简称[25]。其中,会议指围绕某个主题,人与人在特定的场所,实现信息交流的活动[26]。王春雷等、余构雄等学者从与会者感知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打造优质的参会体验[27-28];胡平等、朱峰、王起静等学者通过多城市比较构建了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29-31]。展览会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32],同时也会对举办地的旅游形象[33]、居民感知[34-35]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36]产生影响。其中,专业观众的参展动因[37]、展览企业部门之间的协作[38]、展会品牌形象[39]等因素决定了展会是否能成功举办。

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体育赛事成为国内活动研究的热点,李振、刘亭立等、王军等、王彩萍等学者探讨了体育赛事对经济、文化、社会和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40-43];孙葆丽和宋晨翔等学者以温哥华冬奥会为例,探讨了体育赛事的遗产管理[44];曾建明以15座体育场馆为例,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45];邱明强、汪志刚等探索如何建立体育赛事志愿者激励机制[46-47]。根据Getz的观点,教育科学活动主要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术活动的类型也在逐渐丰富,鄂丽君、胡文静等探讨了数字和社交媒体在学术活动中的应用[48-49],朱庆好则反向思考了电子媒介的娱乐性对于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50]。休闲是包含了个人自由时间、自由活动、自主状态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生活状态[51],在Getz的界定中,休闲活动主要包括演唱会、游戏等。有学者研究发现,邻里环境[52]、居民所属阶层[53]和信息技术[54]等因素都会对休闲活动产生影响。政治活动主要包括就职典礼、授权仪式等,私人活动主要包括周年庆典和宗教礼拜等,但是由于政治和宗教在中国相对敏感,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多,政治仪式活动主要围绕集体记忆[55]、思想道德建设[56]和国家认同感[57]展开研究,宗教和民族仪式主要探讨其表现形式和背后所象征的含义[58-60]。

如果参照Getz对特殊活动的划分标准,国内活动研究领域的成果在节事活动、艺术娱乐活动、会展与商贸活动、体育赛事、教育科学活动、休闲活动、政治活动与私人活动等八个方面都有涉及,但总的来说,很少有学者提出有解释力的模型,这不利于形成活动领域的基础构成和概念化新的相关知识[61]。另外,虽然会展和活动在国内高等教育和研究中都受到了空前关注,但由于学术竞争压力增大,学者个人或学院均更强调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论文等原因,活动研究仍十分缺少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论。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并借鉴Getz和Page对国际学术界节事旅游研究的趋势分析[7],王春雷等对活动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初步的展望[10]。以下话题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国内活动研究的热点:(1)从目的地的长远发展甚至全球竞争力角度出发的活动及节事旅游战略;(2)活动背景下目的地的媒体管理策略及效果;(3)活动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再定位和大众生活中的综合作用;(4)特殊兴趣导向的活动及节事旅游;(5)活动的长期评估、综合影响评价与预测;(6)活动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中的绿色创新;(7)活动产业的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另外,和国际活动研究领域的情况一样,在国内,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活动研究者突破原来相对狭小的视角,横跨不同学科、机构、文化等领域来拓宽研究范围,从而使得活动研究成为一门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的新兴交叉性科学。如果在今后几年里,活动管理领域无法及时出现科学完善、涵盖足够内涵和外延的理论体系,则肯定会再次输给旅游、休闲研究等老牌的学科[61]。

1.2 知识图谱的应用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62],它利用文献知识单元分析来实现学科演化路径和趋势的可视化[63]。在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大连理工大学就开始进行科学学、科学计量学与科技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并于2005年成立了“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WISELab),重点开展科学知识图谱、知识可视化及科技前沿监测、科技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近几年,知识图谱被广泛应用于学科领域的建构中[64],与此同时,可用于知识图谱构建的可视化软件日趋增多,如CiteSpace、Bibexcel、Ucinet等。但这些软件主要由国外数据库平台开发,需要专门的输入格式,无法直接处理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65]。目前,对中文文献题录进行统计分析的工具仅有SATI和CiteSpace,然而SATI在机构发文量的统计上存在较多错误,对关键词的筛选不够严格,导致源数据存在偏差,降低了可视化图谱的可信度[66]。国内学者一般以CiteSpace为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知识图谱研究。在旅游领域,廉同辉和余菜花等学者基于2000-2010年CSSCI期刊上有关旅游学科研究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旅游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等方面[67]。汪秀琼和戴光全对2010-2014年发表在旅游地理类期刊上有关会展的112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国内会展研究尚不成熟,呈现出交叉性强和人文关怀性强等特点[68]。

总之,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运用CiteSpace对不同学科进行知识图谱的研究,得到了各具特色的结论。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在国内活动研究领域缺少较为完整的知识图谱分析成果,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采用CiteSpace来构建活动研究知识图谱是有现实意义的。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编写的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研究[69]。CiteSpace是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计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工具,适用于分区、分时、动态的被引和共被引复杂网络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主题、热点及其演进,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学科研究的基础与前沿[70]。

关于高产作者的衡量标准,一个重要指标是在统计时段内某个领域作者的发文量。普赖斯定律能够指导如何确定某个领域的高产作者,根据该定律,高产作者总计发文量的最小值应该是这一领域所有论文数量的平方根;后经过修正,普赖斯定律可用公式表达为[71]:

其中,Mp为统计时段高产作者最少发文量,Nmax为统计时段发表论文最多作者的发文量,0.749是发文量系数。

文献在期刊的分布规律上普遍遵循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认为大量的专业论文会出现在为数不多的核心期刊上,少部分会出现在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期刊上,出现论文的次数与期刊专业吻合度呈正比,即该期刊与某一研究领域越接近,出现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概率越大,并依此以发文数量为标准将期刊划分为核心区、非核心区和相关区[72]。

概括而言,本文使用CiteSpace的作者(Author)功能并结合普赖斯定律,分析发文作者与合作;使用机构(Instituion)功能,分析发文机构与合作;使用主题词(Term)功能来研究主题词、热点词及其演进;使用来源(Source)功能并结合布拉德福定律,分析国内活动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阵地。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由两位独立编码者(均为本文作者)搜集,并经去重、验证和清洗后得到。具体方法为采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对象为期刊,检索时间选择2000年1月1日-2019年5月29日,检索文献类别选择“CSSCI”,但考虑到《旅游论坛》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包括《旅游导刊》)也是国内会展和活动领域学术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故将这两本期刊也纳入数据搜集范围。

检索主题词由大到小分为3级,其中,一级检索词为活动、事件、会展②;二级检索词首先参照了Getz(1997)提出的特殊活动(plannedevents)的8种基本类型,包括“文化庆典、艺术娱乐活动、会展教育科学活动、娱乐休闲、会展及商贸活动、体育活动、政治/国家活动、私人活动”,其中,由于艺术娱乐活动与娱乐休闲活动的重合度较高,故将这两项合并进行搜索。同时,“博物馆”等陈列、展示空间与会展在组织公众展和专业展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73],故在检索过程中增加了“展示陈列”这一类型。另外,考虑到对具象的重大活动的研究在活动研究文献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故三级检索主题词中包含了部分重大活动的简称,如广交会、世博会、G20、进博会、奥运会等。

基于此,作者确定了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如表1所示。经过两位独立编码者初步筛选,共搜集5195条数据,接着经两位独立编码者讨论,将双方得到的重复数据纳入最终数据范围,将双方不重复的数据交由一位第三方专家评审,由专家确定是否纳入最终数据范围,再经过数据清洗,最终得到有效数据2435条,有效率为46.87%。

表1 本文文献检索的主题词

3 实证结果与解释

3.1 主题词分析

基于对主题词的聚类分析,有助于对某个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划分,进而通过分析主题词演进以及突现词(burst)变化,可以确定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与前沿问题。为研究主题词,笔者将CiteSpace的节点类型设置为主题词,时间切片设置为1,阈值(c,cc,ccv)分别为(2,2,3),剪枝方式选择最小生成树(MST)。

3.1.1 主题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自带的文献共被引分析聚类功能为识别某个学科在一段时期内的重点研究领域提供了便利。运用对数似然率(loglikelyratio,简称LLR)聚类方式,可以得到有效节点286个,有效连线512条,网络密度0.009,Q值为0.60042。最终得到的图像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的主要领域

在图像聚类结果中,十字架越大说明该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连线越粗表示两个主题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表示聚类后的标识。另外,一般认为,如果聚类下的节点中介中心度大于0.1,说明该节点在某领域中起关键作用,该领域其余节点会以高中介中心度节点为中心开展相关研究。

由图1可知,在过去20年,国内活动学科出现了十大研究领域,即“奥运会”“对策”“世博会”“公共图书馆”“大事件”“博览会”“日本”“全运会”“会展”和“博物馆”。从总体上讲,奥运会、世博会、博览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的社会经济影响与管理等是活动研究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现象与重大活动背景下城市打破传统的政府预算约束、实现政治与经济激励的“借口”模式是相呼应的[74]。此外,通过分析每个聚类下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研究的内容差异较大。

在#0奥运会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有“中国”(0.22)和“奥运会”(0.21),说明“中国”和“奥运会”是“#0”中的关键节点,“后奥运时代”“奥运经济”“奥运精神”“体育管理”“志愿者管理”“主场外交”“国家形象”“场馆”“文化”“幸福指数”等都是围绕中国及奥运会来开展相关研究,如奥运会与主场外交的关系研究、奥运会中的志愿者管理研究等;这方面的文献数量比较庞大,如果在CNKI篇名中输入关键词“奥运会”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选择2000年1月1日-2019年5月29日),可以得到1 948条结果。

在#1对策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有“会展业”(0.2)、“会展旅游”(0.1),其余主题词如“会展经济”“发展”“对策”“启示”“展览业”“满意度”“会展人才”“低碳”“区域合作”等均围绕着会展业以及会展旅游开展相关的应用型研究。

在#2世博会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有“世博会”(0.15),其余主题词有“旅游产业”“节事活动”“选址”“影响因素”“城市战略”“感知价值”“公共安全”等。

在#5博览会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有“亚运会”(0.2),其余主题词有“文化产业”“会展产业”“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等。

在#8会展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有“会展”(0.12),其余主题词有“遗产”“非物质文化”“危机管理”“保护”“经济效应”“组织结构”等,国际上十分热门的“活动遗产管理”(event legacy management)在此聚类中也有所体现。

在#9博物馆聚类中,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有“博物馆”(0.11),其余主题词有“美术馆”“国际化”“展陈”“策展人”“符号学”“公共文化”“规模化”“涉及”“传播”“展示”等。

相比较而言,#3公共图书馆、#4大事件、#6日本、#7全运会这4个聚类中还没有出现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题词,主要原因在于发文量不足导致研究还比较零散,进而没有形成中心节点。而发文量不足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3公共图书馆和#4大事件是活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总体发文量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中心节点;#6日本(主要是有关残奥会的研究)和#7全运会由于与#0奥运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却没有像北京2008年奥运会一样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术界对其研究也较少,发文量不足,同样未能形成中心节点。

3.1.2 主题词演进

为了研究主题词的演进,并从中找到研究主题的相应变化趋势,一般通过CiteSpace将主题词以TimezoneView的形式进行展现;但考虑到展示效果,本文将Timezone View图形转换成表格形式,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的主题词演进(部分)

总体而言,活动研究领域早期出现的主题词较多,近年新出现的主题词数量明显减少,具体时间分布如下:

2000年到2001年,会展经济在国内方兴未艾,学术界主要从“会展旅游”“会展经济”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较为宏观的研究;

2002年到2003年前后,会展学术领域出现了两个研究方向,一部分学者继续从事宏观研究,研究会展业、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另一部分学者开始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展览会、展览项目、企业和文化,但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研究领域的宏观研究在逐步减少,微观研究明显增多;

2003年到2005年间,出现了政府主导型展会、图书馆以及会展专业、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例如,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教育部批准首批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并逐步改进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会展教育”作为热点词出现的时间点与之相呼应;

2006年前后,“志愿者”“产业链”“志愿服务”等主题词首次出现在会展研究中,微观方面的研究更加细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关于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始在国内会展学术界出现,这与国际会展业的发展态势一脉相承(在2006年,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正式更名为“国际展览与活动协会”(IAEE)[10]);

2007年,有关仪式的研究出现在会展和活动领域的研究范围内,研究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

2008年前后,有关场馆的研究激增,出现了诸如“场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主题词,这可能与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场馆建造的热潮有关;

2009年出现了“活动”“大事件”“遗产”等主题词;

2010年到2011年,活动研究领域的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方面,微观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居民感知、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在出现了“城市经济”“城市会展”“居民感知”“满意度”等主题词,微观研究明显多于宏观研究。

2012年到2013年,有关节庆和文化的研究突然增加,集中表现在出现了“文化认同”“地方认同”“民族地区”“火把节”“传承”等主题词。

2014年到2015年,出现了“阅读推广”“活动”“全媒体”“社交媒体”“虚拟会展”“系统识别”等主题词,由此可见,这期间,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在活动领域是一种热潮,这和当时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有紧密关系。

2016年到2017年,出现了“产业生态化”“品牌化”“信息服务”“儿童活动”“人文关怀”等主题词。

2018年到2019年,出现了“一带一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物馆”“符号学”“用户行为”等主题词。

综上分析,随着会展经济在国内的兴起,会展教育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会展和活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细化,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国内活动研究从最初侧重于研究会展经济、会展旅游、会展业,逐步扩展到研究展览项目、企业、文化、志愿者、场馆、居民满意度、感知、节庆等主题,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和深化,体现了活动学科由早期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更宽泛意义上的“活动研究”(eventstudies)转变的趋势,这一点与国际活动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75]。2013年,Mair和Whitford通过征求60位知名活动研究专家的观点和意见发现,在新世纪开始的十几年,活动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影响、活动的筹备与后勤管理等选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接下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活动的综合影响与遗产管理;活动的社区参与;活动与目的地文化、身份;活动治理、政策与政治;活动的内涵与外延[76]。上述发现反映了该领域的许多学者正在努力扩大活动研究的边界。近年来,国内活动学术界出现了“仪式”“图书馆”“儿童活动”“传播”“符号学”等主题词,说明活动研究的广度还在进一步扩展,并正在向更加广阔的生活领域渗透。

3.1.3 突现词变化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突发性检测(burstnessdetection)功能,可以探索某个学术领域在某一时段某些主题词、关键词衰落或兴起的情况,从而有助于研究人员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整体转换和最新动向。通过对所有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可以导出26个突发强度较高的关键词(见图2),其中,如果去除“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按Strength数值大小排序,排在前五位的是“奥运会”“阅读推广”“冬奥会”“世博会”和“会展经济”,而且还没考虑“奥林匹克”“残奥会”“会展旅游”“会展业”等相似关键词。

图2 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的突现词

从研究热度的持续时间来看,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先后举办以及后奥运的显著效应,与奥运有关的突变词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2011年,相关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平均要达到5年,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则是“冬奥会”;从2001到2004年,与会展有关的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平均接近4年;相比较而言,与世博会有关的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较短,主要是在2010年前后。

由图2可知,国内活动学科的研究热点经历了3次主要转变。早期的研究热点词有“会展经济”“发展”“会展旅游”“会展业”等,但随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研究热点词开始出现了第一次转变,热点词转向“奥运会”“奥运精神”“亚运会”“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残奥会”“奥运经济”“大型体育赛事”;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研究热点出现了第二次转变,转向研究大事件、世博会;2012年前后,随着世博会热度的消退,热点词出现了第三次转变,转向研究仪式、图书馆、博物馆、阅读推广活动等文化产业,并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热点词转变并结合主题词的演进进行推测,活动学科近几年的热点研究问题除了冬奥会外,主要集中在活动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领域,特别是“仪式”“阅读推广”“图书馆活动”“博物馆活动”等方面。上述变化与国际活动产业发展以及国外活动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吻合的。自2000年以来,会展和活动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除了因为迎接新千年世界各地都举办了一系列庆典活动外,主要推动要素还有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的全球媒体策略、公司活动的蓬勃发展,活动和节事旅游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成为许多学科及研究领域的话题等[7]。

2000年后特别是2010年前后,有关活动管理的一般原理或特定主题的著作特别是教科书的大量涌现有力推动了活动与节事旅游方面的研究。总体而言,活动研究正在向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遗产管理、奖励旅游及活动体验等方向拓展[5]。

3.2 发文量时间分布

在一定程度上,发文量可以从宏观层面展示某个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实力。由于CiteSpace不提供描述性统计功能,本文使用stata14.0的描述性统计功能来对近20年活动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从2000年到2019年,全国CSSCI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共发表和“特殊活动”有关的学术论文2435篇,文献随年份的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000-2019年活动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2000年,全年发文量只有6篇,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国内的活动以及早期的会展学科在理论研究领域发展得并不顺利。但从2000年到2004年,有关活动特别是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增长,突出表现在发文量年均增长率在151%以上,尤其是2001年的发文量比上一年增长了316%。理论研究进展总体上反映了当时全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0年10月首次提出“会展经济”概念。2002年,国家统计局在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在商业服务业大类中增加了“会议及展览服务业”类别,行业编号为L7491,这标志着国家正式认可了“会展业”这一业态的存在。

在2007年和2014年之间,活动领域的总发文量达到1446篇,通过查找数据库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有关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的相关文献达到350篇,占据了较大比例(24.21%),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引起了体育、旅游、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得这段时期的发文量迅猛增长。2014年后,随着热度的消退,发文量出现了急剧下降,逐步保持年发文量在120到150篇之间。

综上可知,活动学科自国外引入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期。从整体上看,会展和活动领域的相关理论在21世纪初快速发展,并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达到一个小高峰,但这一领域发文量不多,不像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年均发文量都在数千到上万篇。受学科发展水平、可发表刊物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该领域的年均发文量在130篇左右,并且增长率有放缓趋势。

3.3 发文作者与合作分析

3.3.1 高产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的合计发文量占据了某一学科发文量的绝大多数,活动学科总体上也符合这个规律。经计算,在统计时段内,国内活动学科高产的作者数Nmax=21,核心作者Mp≈3,即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均为高产作者。从2000年到2019年,活动学科共有作者3368人,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有141人,高产作者占比约4.19%。我们选取了发文量排在前10名的高产作者,如表3所示。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单从发文情况来看,戴光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节庆与节事地理;王春雷主要研究城市会展业与活动管理;陆林主要研究世博会与节庆;胡平主要研究国际会展业比较;董杰主要研究大型体育赛事;罗秋菊的研究领域较广,从展览项目管理到大型体育赛事等均有涉及;孙葆丽与董杰的研究方向较为相似,主要是国际性体育赛事;蔡礼彬近年来主要研究绿色会展及节庆活动;杨杰主要研究会展经济与城市会展业;乔兆红主要研究博览会历史。

表3 活动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分布统计(选取前10位)

3.3.2 作者合作情况

为了完整地显示过去20年所有发文作者的情况,可以将2000-2019年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时间切片(YearPerSlice)选择20,阈值(c,cc,ccv)分别为(1,1,1),不选择剪枝,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注:由于数据量较大,只截取了部分)。在图中,作者名字的大小表示该作者的发文量,发文量越多,名字越大。

图4 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学者的合作情况(部分)

由图4可知,戴光全、王春雷、胡平、刘大可、罗秋菊、吴开军、李卫平等学者属于发文量较多的作者③,但这些作者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同时,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达到了2936人,占比87.17%,发文量较少的作者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且发文量高的作者和发文量低的作者间也不存在合作关系。出现上述情形可能有诸多原因,例如,活动研究的范围广泛,该领域的学者特别是高产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比较分散,开展合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新兴学科的教师在参加职称评定时面临的压力相对更大,而独立署名又是不少高校认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要求,等等。

3.4 发文机构及合作分析

为了识别国内活动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笔者将CiteSpace的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时间切片设置为20,阈值为TOP500,并且选择最小生成树(MST)的剪枝方法,得到图5的结果。在图中,节点越大表示发文数量越多,连线越清晰表示合作强度越大。

图5 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的发文机构与合作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目前,在全国活动学科已经形成了几个比较明显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集聚区,并且不同集聚区的院校合作关系也不尽相同,基本情况如下:

(1)在华东地区,主要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包括旅游学系)、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已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等;

(2)在华北及环渤海地区,主要有北京体育大学(包括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美术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体育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等;

(3)在华南地区,主要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东商学院(已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后文统一使用现名)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

(4)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有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等。

总体上,在会展和活动研究领域,国内体育类院校的学术合作较为广泛,不仅有校内合作,还有同一地区校际合作以及跨区域校际合作。华东地区的院校学术合作较少,仅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和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存在同一地区校际合作;在华北及环渤海地区,院校学术合作也较少,仅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商务学院下的会展研究所存在校内合作;在华南地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存在较多的校内合作;另外也存在一些跨区域校际合作,如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中西部地区,学术团体和机构间基本不存在合作关系。

3.5 活动学科的核心区期刊确定

本文使用布拉德福定律(LawofBradford)的区域法来分析活动学科的核心区期刊。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刊登某一学科学术论文的期刊按刊登数量多寡做升序排列,并且按照发文数量在三分位数进行截断,其中,第一、三分位数区域里包含的期刊为相关期刊,第二、三分位数区域包含的期刊为非核心期刊,剩下的为核心期刊。此时,核心区、非核心区及相关区期刊数量呈1∶m∶m2的关系,其中,m为布拉德福离散系数,m越大,说明该学科核心效应越明显。

根据计算结果,活动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数量为14本,非核心区期刊数量为48本,相关区期刊数量有331本,三个区域数量之比为14∶48∶331,可近似处理为1∶6∶36,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6。同时,考虑到三个区平均载文量分别为56.71、16.90、2.51,可知核心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了活动学科的核心区期刊以及部分非核心区期刊,如表4所示。

表4 活动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和部分非核心区期刊

表4 (续)

由表4可知,在统计时段(2000-2019年)内,《体育与科学》《旅游学刊》《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旅游论坛》等14份学术期刊属于活动学科的核心区期刊。另外,《旅游科学》《图书馆杂志》《城市问题》《社会科学家》《北京社会科学》等48份学术刊物属于活动研究的非核心区期刊。

需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区出现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包括《旅游导刊》)等非CSSCI类期刊(包括CSSCI扩展版),说明单纯从发文量角度来看,上述两份期刊是会展和活动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应该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从2015年起,《旅游论坛》开设了“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栏目,该栏目由《旅游论坛》编辑部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共同建设,主持人是罗秋菊教授。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活动”,包含展览、会议、节庆、体育赛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一系列具象活动等,如果只是单纯考虑传统的会展,即只考虑展览和会议,那么《旅游科学》《城市问题》《社会科学家》《北京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企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期刊也可能属于核心区期刊。

4 结论与建议

从“会展经济”于2000年在国内被提出开始,到近几年的“大会展”和“活动”理念盛行,活动研究在国内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且国内活动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国外有一定的相似性[5-6]。在进行学科发展回顾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梳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有影响力的文献,以期在微观层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并找到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本文通过引入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回顾了2000-2019年我国会展和活动研究的发展,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活动学科在国内还处于成长期,发文量总体呈上涨趋势,但近年来增长率有所放缓。同时,该领域的发文量容易受热点事件影响而出现波动。(2)在过去20年,在会展和活动领域出现了141位高产作者,这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差异明显,且彼此之间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3)国内活动学科已经出现了10大研究领域,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进一步拓展。(4)我国会展和活动领域的研究热点经历了3次主要转变,分别出现在2008、2010以及2012年左右。(5)在活动研究领域,形成了华东、华北及环渤海、华南、中西部4大科研集聚区,不同集聚区的科研机构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6)在中文期刊中,活动学科目前有14本核心区期刊、48本非核心区期刊以及331本相关区期刊。目前,国际活动研究领域已经有5份专门的学术期刊,即《活动管理》(EM)、《活动与节庆管理研究》(IJEFM)、《旅游、休闲与活动政策研究》(JPRTLE)、《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JCET)和《国际活动管理研究》(IJEMR),且各有侧重。但国内还没有一本特殊活动方面的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成果零散分布在旅游、体育、城市发展等相关领域的刊物上。

一个学科要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几个基本标准,其中包括:专业杂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建立;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存在需要共同构建的公认的知识体系;专业研究人员学术论文的传播[77]。早在2012年,Getz就提出,与活动管理相关的理论发展缓慢,从各个角度来看,活动学术领域(academicfieldof events)都亟待改进,特别是在活动体验(eventexperience)研究方面需要构建具有独特性的理论[78]。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新生代会展和活动研究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国内活动领域的发文量增长率有放缓趋势,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动研究进入深水区,学术门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2936人,占比87.17%,这部分作者大多都是在读书期间发表了学术论文,毕业后没有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另一部分学者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但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Baum等人提出,对于活动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应对当下及未来的挑战,以增强活动研究的综合实力,并提高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可信性[61]。(2)进一步拓展活动研究的领域,特别是向更广阔的公众生活领域拓展。这将有助于提升会展和活动行业的产业地位,同时可以丰富活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以会展教育为例,不仅要培养狭义上的商务活动特别是人们所指的会展专门人才,更要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培养专业的活动管理人才。(3)从事会展和活动研究的作者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形成团队,这样更有利于科研目标的实现[79]。可以先从共同研究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发展的重大活动或产业政策入手,同时通过研讨活动、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等途径,面向政府和业界加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4)由于会展和活动领域的发文量易受热点事件影响而出现波动,相关学者有必要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善于抓住热点和大型国际性活动,如“进博会”“一带一路”“冬奥会”等,增加发文量,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科地位的提高。

5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文虽然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主题词、发文量时间分布、发文作者与合作、发文机构与合作以及活动学科核心区期刊进行分析,构建了过去20年国内活动研究的知识图谱,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出于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考虑,本文只选取了CSSCI(含扩展版)以及《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包括《旅游导刊》)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但活动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文献分布十分广泛,可能会遗漏一部分文献数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中国知网(CNKI)所有有关活动的文献数据打包分析,以期进一步丰富活动学科的知识图谱。此外,对活动研究的单个领域分析不足。本文一共采集了5159条文献信息,经过清洗,最终得到2435条,然后通过CiteSpace运算得出目前活动学科共有十大研究领域。然而,由于CiteSpace阈值的限制,只能从宏观层面上反映活动学科的发展,对单个领域的研究分析不充分。未来可选择单一研究领域进行回顾,这样能给从事活动研究的学者带来更多启示。

其次,由于在中国知网下载的题录中不包含引文信息,导致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功能无法实现,无法准确找出活动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代表文献,即使本文使用了Timezone和突现词分析两个功能,以期从关键词的角度寻找文献的演变趋势,尽管得到了一些结论,但对于文献演变趋势和知识流动的判断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

再次,特殊活动的类型多样、题材丰富,而且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不同,所研究的问题不一,这为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到活动的相关研究中并使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研究定位、文章篇幅等原因,本文未梳理国内会展和活动领域学者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理论分析工具等。今后还可以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活动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国内情况比较,以期对国际活动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有更全面的把握。

未来一段时期,活动研究将逐渐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转变,并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新的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活动研究者将突破原来相对狭小的视角,横跨不同学科、机构、文化等领域来拓宽研究范围,从而使得活动研究成为一门理论逐渐得到完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的新兴交叉性科学。然而,实现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转变的分界在哪里、标志是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8]。

注释

① 考虑到会展和活动的学科归属及发文期刊情况,文献来源包括了CSSCI期刊及扩展版、《旅游论坛》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包括《旅游导刊》)。

② 鉴于本文所探讨的“活动”可能等同于不同国内学者所表述的“活动”“事件”或“会展”,作者选择了上述三个术语作为一级检索词。

③因为在由软件自动生成的图中作者名称显示过小,所以本文作者只对一部分作者名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了整体放大,戴光全、胡平等作者在图4中没有显示出来。

猜你喜欢

主题词发文会展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对公文中主题词标引的思考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