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因口水来去无踪

2021-05-07李景阳

杂文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盘菜公筷口水

李景阳

互相吃对方的口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须嘴对嘴。这情形,大概只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时才有。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有种情况很方便,就是俺老少爷们的聚餐。

桌前围坐,济济一堂,佳肴居中,众人伸出自己的筷子,筷子头在菜肴与嘴巴之间来往穿梭,每一盘菜里混合了多少“公共口水”,不用我说。

假若我对张三说,请你去吃初中老同学的哈喇子,或对李四说请你去吃老战友、老部下的口水,闻听者要么当场呕吐,要么跟我急眼;但我若邀请众位去赴一席并不使用公筷的大宴,都会欣然前往。其实面对的是同一个事实。照我看,后者的欣然,只因了一个细节被忽略,即:人的唾液的物理性质——无色透明。

此话怎讲?假若人的唾液是艳红的,以筷子头为中介,落在白色的菜花上,那盘菜花立刻如人的皮肤长了红斑狼疮,谁还敢吃?或者,那唾液若为黄色,众口的添加足让那一盘菜绽放出“遍地黄花”,也会让食客瞪圆眼睛。然而偏偏是,唾液无色透明。当然,唾液的隐身性质也并非限于视觉,淡而无味的舌苔感受也让人们丧失警惕性。假如唾液有辣椒或芥末那样的辛辣,讲求清淡的鲁菜或淮扬菜立刻变了味,食客也会警觉起来。

我们还可以设想隐身唾液被发现的其他可能性。假如唾液里带着剧毒,某赴宴者一筷入口,当场“晕菜”,恰如中了枪弹,应声倒地,唾液或许会成怀疑对象。但即使此时,也很少有人会把疑点放到众位的口水上,大半是把饭堂经理唤来问个究竟。而一般情况是,即使某士的唾液里携带着感冒病毒,受染者无非成为第二个病毒携带人,也不会当场被发现,宴席的气氛照样欢乐祥和。

一句話,只因人类口水的“遁形”和“隐身”性质,才让那成为“口水集散地”的大宴长期以合法身份混迹于人们的生活。说到根上,这肉眼难辨的“口水交流”,终究还是得益于一句俗话——“眼不见为净”。

还有一种寻常见的现象。倘是家庭聚餐,这“口水交流”还总是携带着主人的“满腔热情”。某主人使用自己的筷子从盘子里夹起一块肉,抬起身,大老远给你递过来,你千万不能拒绝,不管你对这块肉的复杂化学成分有怎样丰富的想象,你必须让他放在你的碗里,而且最好紧接着入口,再说一声“香”!我碰到这种情景时,总想抢先说一句“我自己来”,但总跟不上主人的节拍,说时迟那时快,肉块已悬在半空。面对这样的考验,我脑子里常常闪过一个几十年前得之于新闻报道的镜头:一位革命干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是吃老鼠肉。这时,不管胃口怎样抵触,也必须“入乡随俗”,因为那人是带着团结少数民族的任务去的。想到此,我才顿生勇气、欣然笑纳,尽管此番赴宴并未带着革命任务。

照我观察,喜欢为客人夹菜的主人一定作如是想:他必须用这个“实打实”的动作表示自己的热情好客,单是指着盘子用嘴说“吃吃吃”“下筷子”,那是虚情假意。当此时,你必须“宁可信其无”,即那位主人是不携带任何病毒的,而且近时未曾拉稀跑肚。

好了,各位同胞除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不对此情此景司空见惯的,我也不再饶舌。今日在这里喋喋不休,只因看到了一个事实:自打新冠疫情肆虐,提倡“公筷”的宣传可谓力度空前。电视公益广告每天都在倡导“用公筷爱护大家,用公筷呵护彼此”“加一双公筷,多一份爱心”“使用公筷,筷筷有爱”“一双公筷,支起文明的餐桌”。然而一年多了,广告尚未停歇,照在下的局部观察,使用“私筷”的“口水交流”依然如故,一时改进的,又死灰复燃。于是我想起一句话,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习惯这东西,惯性特大,新习不知要打退旧习的多少次反扑,才能站稳脚跟。这习惯的顽固性,也正如老培根所言:“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我们常听人说以后要做什么,或者不再做什么,而结果却是以前做些什么,后来依然在做什么。”(《培根随笔》)

大约20年前,我们就大力提倡过人各一份的“分餐”,终于无果。今日提倡使用公筷,其实是一种折中做法,既照顾了国人喜欢团团围坐的习惯,又向卫生饮食推进了一步。岂知那持续了一年的公筷宣传仿佛在人们的耳孔磨出了茧子,俺同胞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轻车熟路”,便是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也未能撼动国人的旧习。其实,使用公筷不过多了一道夹菜的手续,然而这一道手续的添加实在比上九天揽月还难。

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猜你喜欢

一盘菜公筷口水
使用公筷
使用公筷
长公筷 传递爱
用公筷
一起吃中餐更易达成协议
给妈妈的惊喜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