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类博物馆中幼儿的深度学习
2021-05-07董帼陶英
董帼 陶英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幼儿博物馆是为幼儿发展设立的博物馆,以幼儿为对象,是提供幼儿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操作机会的场所。我园以深度学习为抓手的纸类博物馆活动,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学习过程,都在审辩式的思考中进行,支持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更是基于实践探究的学习。
一、创设合理空间,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1.空间设置,“巧”利用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使得他们随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教师应及时捕捉对幼儿有价值的兴趣,通过场景创设引发学习的问题。
我园将原有的创意手工室合理规划,重新打造为“纸类博物馆”,分成“纸的产生”“纸的分类”“纸的探索”“纸的创造”等几大块内容。博物馆门口以图示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的历史;馆内大大小小的储物柜变成“纸的大世界”,根据纸的色系、材质、大小等特点分类摆放和展示着各种“纸”,供幼儿感知和探究;利用功能室的墙面、屋顶空间悬挂纸艺作品,欣赏别样的美;走廊的瓷砖上贴有纸张在生活中的使用,布置成“纸的展览”,丰富幼儿的认知;楼梯转角处放置资源收集箱,将家园收集来的纸张资源进行分类、收纳,了解纸类的多样性;利用楼梯上方的空间,悬挂各种纸艺的作品,感受纸艺作品的美观;走廊的墙立面布置成各种可操作的纸类探索活动,如纸板迷宫、纸板连线、纸盒对对碰等,支持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究。
2.内容多元,“累”经验
用所学知识和习得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促进幼儿高阶认知能力的形成。幼儿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幼儿学习的深度。
纸类博物馆的内容具有互动性,这些展品不仅可以欣赏,还能让幼儿自主体验和操作。纸类博物馆外走廊里,幼儿用大小不一的纸盒进行打击乐游戏;在纸类博物馆中的美工区中,幼儿用剪纸、折纸、撕贴等方式创意纸的造型秀;科探区的幼儿先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古代造纸的过程,同时自由尝试绘图“纸的诞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造纸流程的表征;接着幼儿自己准备造纸材料(麦秸、树皮等),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造纸活动。活动过程包括:将造纸材料切碎后放到大锅里煮烂;晾凉后将煮烂的原始纸浆舀出来放在小石臼里捣成糊状,再将糊状纸浆倒出来平铺在抄纸器里;开始幼儿抄出来的纸又厚又不平整,经过反复尝试、探索改进后,他们使用了铁丝网抄成湿的纸页,这样晒干后的纸平整均匀也轻薄。在纸类博物馆中,幼儿能自选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在与环境、同伴、材料的互动中,建构、迁移、创造出新的经验或知识。
3.材料自主,“趣”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游戏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
资源中心是纸类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各种纸类材料,有利于帮助幼儿了解纸制品的种类,探索纸的不同材质、特性等,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纸箱材料,有用来收纳材料的大纸箱,有制作成坦克、飞机等的纸箱类手工作品等,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了有效的探索和学习的空间,给予幼儿多样化的启发引导。资源中心的材料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也是决定幼儿活动成效、体现幼兒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否落到实处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努力做到:①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让幼儿参与制作;②材料的投放及摆设,遵循“开放、便利、个性化”原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③材料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并做到时常更换,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二、提供支持策略,关注幼儿深度学习
1.营造平等氛围
平等对话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只有当幼儿感觉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时,才敢于提出并表达其问题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作为博物馆游戏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教师应为幼儿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鼓励、尊重、领会幼儿的想象和质疑,为实现区域游戏深度学习的功能创造条件。
如在“纸的诞生”中,幼儿刚造出来的纸厚薄不均匀,教师及时与幼儿梳理造纸过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再根据幼儿提出的解决方案,提供相应的工具,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直到最后做出平整轻薄的纸。
2.明确任务目标
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游戏实施进程中,教师应注意任务导向。幼儿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问题)相连接,以既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又能体现相关区域游戏核心经验的问题贯穿区域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其探索欲,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如在解决“将纸染湿”的问题时,幼儿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实验,很快就发现有的纸吸水性强,瞬间吸水,有的纸吸水性弱,不容易染湿。于是幼儿提出用“餐巾纸”试一试,果然,餐巾纸在颜料水下变成了“好看的手帕”。这样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也提出了新的问题:纸都能吸水吗?谁的吸水性最强?教师将这个问题投放到了博物馆的探索区,幼儿反复操作、观察、记录,解决了对纸的吸水能力的探究。
3.建立合作学习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过:深度学习如何实现,建立学习共同体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制作美丽的绣球花(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出示成品让幼儿观察,幼儿发现折绣球花比较复杂时,教师询问解决的办法,幼儿在商量和讨论中,自由组合成小组,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在看图示探索单个花瓣的折法中,率先完成的幼儿给同伴介绍成功的经验,并帮助个别完不成的幼儿纠正错误的地方,等大家都折好单花瓣后,幼儿看图示进行拼贴,还有的小组成员继续折单花瓣,丰富自己组的花球。合作学习的建立,不仅能为幼儿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助力,还有利于成员间交往合作能力的不断深化,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适时提出问题,拓展幼儿深度学习
在纸类博物馆中,面对那么多的纸,幼儿都忍不住去摸去扯,可是有的纸一不小心就扯坏了,有的纸却硬硬的不易损坏,于是游戏“纸的特性”应运而生。幼儿在操作和比较中发现了大多数的纸容易折、容易撕的特点,但是海绵纸、蜡光纸就不容易扯坏。教师提出了问题:纸容易坏,为什么还能做成纸袋子装东西呢?教师及时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鼓励幼儿开展“纸是大力士”的活动,通过实践,幼儿发现原来纸的承重力是和它的厚度及肌理有關的。教师应真正融入幼儿的活动,聆听对话,观察行为,参与互动,合作探究,思考活动的走向,并在适当的时机向幼儿抛出发展适宜的问题,从而在师幼互动中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架。
四、提供时间保障,鼓励幼儿深度学习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马拉古兹曾说:“我们必须尊重成熟的时间、发展的时间、使用工具的时间和了解工具的时间,以及幼儿能以全面的、或缓慢的、或丰富的、或明亮的发展……这些时间是文化智慧与生物智慧的一种测量方式。”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时间探究的学习。如在游戏“餐巾纸的秘密”中,幼儿对同一张餐巾纸做成的纸绳,出现或结实或松散的两种不同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原因,而是请幼儿相互观察,发现了制作纸绳时撕纸方向的不同,教师追问:“撕长边和短边有什么不一样?”由问题诱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性操作后,幼儿最终发现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撕,会把纸撕成长条,搓成的纸绳承重量大;逆着纤维走向撕,则会撕成小块,搓成的纸绳承重量小。幼儿为了验证结果,分别用两种纸绳吊着同样的重物,结果顺着纸纤维搓成的纸绳成功吊起重物。虽然活动过程历时1个小时,但教师在活动中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恰当的引导,把问题留给幼儿,尝试通过讨论、假设、实践、观察、分享,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开展。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习者主动投入、积极思考、乐于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从我园纸类博物馆的实施案例中可以看出,要在活动中改变幼儿学习的方式,关键在于营造自主开放的氛围,促进幼儿深度参与和体验,从而提升幼儿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才能引领并支持幼儿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