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材料拓展幼儿学习的可能性
2021-05-07毛丽芳
毛丽芳
开放性材料(亦称之为低结构材料)是指儿童在游戏时可以移动、操作、控制和改变的吸引人的、很好找到的物件和材料,是可以激发幼儿身上的“科学家品质”的“智能”材料。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在《三只小猪》的故事背景下,利用开放性材料可以自由组合、排列、拆分、复原的特点,为其学习拓展了无限可能。
一、与材料的感官互动中,拓展幼儿的感知力
感官,是幼儿学习成长的生理基础。他们用眼睛认识事物,用耳朵听辨声音,用双手探究物体……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其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积极互动,从而架构起感知觉神经之间的链接,达到新旧经验的衔接,逐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周一午间散步的时候,操场上的枯树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嘉嘉问:“这些树枝有什么用啊?”“可以用来烧火。”“可以用来做篱笆。”“可以做木工坊的材料。”“可以给猪老二盖一个树房子……”其中,做树房子的创意激起了幼儿的建构兴趣。
教师指着树枝追问:“树枝怎么来盖房子?”孩子们回答:“要像书上那样一根一根排起来。”教师继续问:“怎样才能有一根一根的树枝呢?”“用手拗。”“用剪刀剪。”“用锯子锯……”材料是引发幼儿感知的媒介。当教师意识到在《三只小猪》的故事背景之下,幼儿对树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通过提问的方式推动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的可能。
达成盖树房子的共识之后,孩子们开始了树枝的收集。他们找来剪刀、锯子开始忙活起来。过了一阵,有的孩子扔了工具直接用手拗,有的孩子在树枝堆里翻捡着什么,还有的孩子在不停议论……3~6岁儿童思维依然带着直觉行动性,他们通过看、听、摸、闻等直接感知的方式,获得了最直接的感受和最真实的体验。他们知道使用工具能方便收集,但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使用工具,譬如一些细小的树枝直接用手更方便;他们发现有的树枝在获取时有难度,分拣之后再收集可以提高效率,如紫薇花枝;他们闻到了香樟树的香味,进而发现每一种树枝都有自己的味道;他们听到了不同树枝断裂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了吃薯片的声音……幼儿在与树枝的互动过程中,辨析树的颜色、质地、味道、声音等相关信息,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
开放性材料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当幼儿开始感知物体“触摸”世界时,内在的自发性学习便被激活,幼儿与开放性材料的互动越多,感知也越丰富。
二、在材料的表征想象中,拓展幼儿的创造力
开放性材料具有无数的变数,为幼儿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身需求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的创造可以是一种材料也可以是具有意义的多种组合。孩子们把一根根树枝围绕中心放射状排列,创造出了太阳和小花;在泥团上插上两根树枝变成了可爱的兔子;围着泥团插一圈树枝变成了狮子;插满短细枝就是刺猬……通过摆放、拼接、组合,幼儿创造出丰富的形象,创造的过程就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再现,充分满足了游戏的需求。
开放性材料是激励幼儿进行想象创造活动的完美媒介。教师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以便幼儿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材料,以便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可以反复摆放、拼接、组合、复原,为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生发。开放性材料让幼儿有权利和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创造思维,实践他们的创作行为。
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拓展幼儿的探究力
兴趣是幼儿探究的源动力,适宜的问题能让幼儿保持持续探究的欲望。他们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在排列树墙的时候,孩子们遇到了问题:“老师,我的树枝不够用了。”收集了六大筐的树枝,怎么会不够?原来第一次随机收集来的树枝长短不一。怎样才能获得孩子们想要的尺寸呢?有的孩子拿着树枝一根一根和树墙比对,对长出来的树枝进行二次修剪,给短一点的树枝进行拼接。孩子们采用截取和拼接的方法,解决了一部分所需材料长短不一的问题。在幼儿聚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排序、分类,初步理解并建构有关尺寸和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理解和建构,更是其基础经验的应用和迁移。开放性材料可操作、可组合的特性,为幼儿的探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使他们有足够多的机会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发现操作与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促进问题的解决。
孩子们拼搭的树房子都是平摆在桌上的,后来他们有了让树房子站起来的想法。如何让树房子站起来呢?有的孩子觉得把四块树墙绑在一起就可以站起来。但是他们试了几次,绑起来的树枝都是松松垮垮的,不像一面墙。A组幼儿想起了用雪糕棒做相框的方法。他们先把四排树枝绑成一个方框,然后把方框竖起来,但是稍稍一用力,方框就变形了。他们觉得方框很轻,而树枝有点重,毛根绑不牢,提出要用毛糙一点的麻绳绑。找来麻绳后,孩子们把四排树枝绑在一起,比之前用毛根绑稳定了一点,但还是会有一点斜。有孩子建议在中间加一根树枝让它撑住,于是他们在树框中间加上了一根树枝,将这样的树框称之为树墙。树墙站不起来,他们就找来娃娃家的小方桌,有孩子提议,把树墙绑在桌子腿上,他们试了试,发现树墙的宽度要比小方桌宽,只能绑一条腿,于是他们先把树墙的一边对齐桌腿绑起来,然后再把绑其他的,树房子终于站起来了。
研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成人很容易理解的地基、框架、结构,对孩子们来说却生涩难懂。如何让树房子站起来,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迁移用雪糕棒做相框的经验,把树枝围绑成“面”再组合成“体”,最终解决了树房子站不起来的问题。在观察、理解、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操作、调整材料,建构起线、面、体的联系,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逐步建构新知,通过学习一个知识,打开学习多个知识的通道。同时,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同事物运作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推进自身学习探究的不断深入。
四、在作品的共同建构中,拓展幼儿的合作力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材料是幼儿交往合作的基础,他们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发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行动达成目标。
在建构树屋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结伴建立多个项目小组,促进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如A组幼儿要收集粗树枝,他们结伴使用锯子锯树枝,在锯树枝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树枝会不停地动,锯子会从锯槽里跑出来,于是他们叫来同伴,请同伴以用手按、用脚踩的方式把树枝固定住。锯不动的时候,他们还会相互换人。整个锯树枝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协商、自主分工,不仅是小组收集目标的达成,也是幼儿个体能力的发展。拉锯的幼儿感受到在推拉的过程中力量的配合,稳定树枝的幼儿感受到了拉锯时力量的传递。
当看到树屋站起来了,小雯指着树墙说:“这里都是洞洞啊。”
听着小雯的话,小丽说:“树枝只有一点点了,我们只能绑几根,不够的。”
小强说:“我们还有麻绳,也可以绑麻绳的呀。”
小丽说:“那个布条也可以的。你绑布条吧。小雯,我和你绑麻绳吧,你过来帮我拿好麻绳球。”
于是,A组的孩子们都开始用麻绳、布条绑树枝。绑了一阵,小丽叫起来了:“都绑住了从哪里进去呀?我们要把门和窗留出来。”接着,他们又开始商量拆哪面树墙和留哪个门窗了。
在建构树屋的过程中,教師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在合作中相互交流、陈述观点,不断调整合作行为、优化合作方案。开放性材料任意组合、排列、拆分、复原的特点,为幼儿的深入合作创造了可能,不断促进其合作能力的提升。
英国哲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说:“学习,它是可见的。”在建构树房子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材料,支持幼儿在自主体验、创造想象、问题探究、合作交往等方面不断地深入,拓展了幼儿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