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行事”活动见学与反思
2021-05-07夏萍萍
夏萍萍
“行事”是日本幼儿园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活动,在常年保教计划中占有重要位置。“行事”活动不定期进行,基本为每月一次,内容十分丰富,大多取材于幼儿园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以我研修所在的鹿儿岛大学教育学部附属幼儿园为例,4月入园式,5月亲子远足、火灾避难训练,6月田园种植,7月交通安全指导、宿泊保育,8月暑假,基本不安排行事活动,9月动物园参观,10月运动会、挖红薯,11月收水稻、地震避难训练,12月打年糕,1月开镜饼(新年传统食物)、安全防范指导,2月节分祭、3月远足和毕业式。下面呈现园所的几个“行事”活动,共同感受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一、收割水稻,享受食育
(一)“行事”活动呈现
幼儿园3月份会组织幼儿播种水稻,11月收获。我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恰逢孩子们收割水稻。他们带着自己的美工小剪刀,将水稻一簇簇剪下,合作整理成一堆,和老师一起捆扎、晾晒。大概半个月水稻晒干后,他们用简单的圆柱形小工具手工脱粒。晴好的天气,大家围坐在地垫上,一丝不苟地从稻穗上取下稻粒。在自由游戏时间,有些孩子还将地垫铺在室外草坪上,边脱粒边聊天,常常一做就是半天。感受完手工脱粒后,教师还会带孩子们去附近大学的农学部参观,看农场老师们用机器脱粒,感悟机器工作的便利。
接着大班孩子们会和老师一起制作饭团。因为幼儿园种植规模有限,也会购买部分稻米。做饭团主要由大班孩子负责:轮流去食堂淘米,请教师帮忙煮饭,洗手换好饭衣后,用保鲜膜、毛根等材料一起包饭团。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自觉排队,有序取放。
饭团全部做好后,大家合作搬好长凳,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形就餐座位,再去邀请弟弟妹妹品尝。邀请仪式也很有意思,他们排成一排,整齐地喊出口号:“好吃的饭团做好了,快来品尝吧!”带领弟弟妹妹坐好后,发饭团,组织简单而正式的餐前仪式。虽然只是普通的白米饭团,但每个孩子都能吃下好几个。孩子们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很强,使用过的保鲜膜和毛根分类放好。餐后共同收拾就餐场地,整个过程驾轻就熟。
(二)几点观感
1.呈现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制作饭团的食育活动,从播种、收割到脱粒、淘米、蒸煮、品尝,完整呈现了农作物生长和食用的过程。每一个环节中,都能看到以孩子为主的参与和劳动,虽然个体力量不大,但是给予的时间充分,孩子们总是蚂蚁搬家般地慢慢完成所有的劳动。
2.社会性教育的渗透。除了种植、制作本身的价值,社会性教育也渗透其中,比如关爱同伴,垃圾分类,排队进餐,餐前准备和收拾,呈现了生活的常态。教师创造大量的机会,带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正如《日本幼稚园要领》中所言,教育目的指向培养“生存能力”。
二、挖山芋,真体验
(一)“行事”活动呈现
挖山芋是在园外进行的行事活动,从幼儿园至农园(鹿大农学部实践基地)车程大概1小时。每年5月份,幼儿园组织栽种山芋秧苗,经过半年的等待,10月份左右孩子们再次前往农场收获山芋。这次活动部分家长、鹿大教育学部的学生、农园教师都参与,人员分工明确。园所教师组织孩子活动,农园教师示范挖掘方法,大学生协助幼儿松土,家长们帮助分山芋。农园教师示范用的是铁锹,但是孩子劳动时却只用手。老师和家长除了遇到困难时稍做提醒,大部分时候都是“袖手旁观”。有整整一大片山芋田,每个孩子的工作量都很大。因为没有工具,孩子们工作的速度也很慢。但就是在这种慢下来的劳动中,满身满脸泥土的孩子们真正在“感受泥土,感受挖山芋的乐趣”。幼儿园收获的山芋数量可观,每个孩子满满地装了一大包,足够全园烹饪和享用。
烤山芋前,教师和孩子都要做很多准备。户外水池边,孩子们围成一圈,一遍遍清洗,用报纸和锡纸包裹、装篮、搬运,衣服鞋子湿了也毫不在意。大班孩子提前和老师一起,在幼儿园一角挖出一个很大的烤山芋场地,各自寻找工具,大铁锹、小铲子齐上阵。每个环节充分让孩子参与,教师也尊重孩子劳动的想法和方式。
烤山芋活动当天,老师们一大早就忙碌着去生火。在提前挖好的“大坑”中投放各种燃料:有在幼儿园周边捡到的树皮、树枝,有前一年燒制好的小木炭。待树木烧尽只有余温的时候,孩子们将已经准备好的山芋扔到大坑里。之后自发到各个场地去寻找落叶,每个人都在为食物忙碌着。在孩子们的“添枝加叶”和游戏等待中,烤山芋终于出炉了。全园近90名孩子在操场上围圈席地而坐,大班值日生带着大家一起做餐前仪式。11月有点凉意的户外,一盒牛奶、一个山芋,和好朋友有说有笑,享受收获和品尝的时光。这就是简单又充满仪式感的食育活动。
(二)几点观感
1.裸教育,真体验。日本提倡裸教育,提倡用身体和感官接触自然,幼儿园里随处可见孩子光脚游戏。在挖山芋活动中,真实的情境提供了大量感官参与的、直接体验的机会,不借助工具,刨开泥土,拽出山芋,合力搬运到场地上。徒手挖掘的孩子享受和泥土、自然亲近的乐趣。
2.活教育,慢课程。从种植山芋到收获经过了6个月,从收获山芋到烤山芋经过了一周多,这是日本“慢下来”的教育。日本的课程“不着急”,老师和孩子都呈现出忙碌但又闲适的状态。整个挖山芋活动周期长、资源配备健全。这种“慢”里,蕴含着充分的体验机会。因为慢,才能感受和尊重自然成长的轨迹;因为慢,才有更多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三、打年糕,深度参与
(一)“行事”活动呈现
同中国部分地区一样,日本年底也有打年糕的习俗,但因为麻烦又费力,现在日本家庭打年糕也不多了。幼儿园12月会组织打年糕活动,也会邀请家长志愿者一起参与。
打年糕前,各班教师会提前带孩子阅读相关绘本。有的班级自制打年糕的“石臼”和“木槌”,投放在游戏中,供孩子游戏和练习。教师会提前告知孩子打年糕活动的具体内容,保健室准备好蒸年糕的小家电,家长志愿者协助幼儿园准备好石臼、木槌和架子等。
活动当天,教师组织全园孩子围坐在户外,观看家长的准备工作。家长志愿者早早来到幼儿园帮忙,将工具搬到场地上,提前将糯米蒸熟。同时还会用绘本讲述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打年糕的具体步骤。接着,家长示范打年糕的正确姿势,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轮流体验用木槌敲打,感受糯米变得弹滑黏稠的过程。虽然孩子力气小,举着木槌的姿势也欠佳,但是他们学习大人的样子,使劲敲打的体验却是真实的。待年糕敲打完毕,大班孩子还要亲自团年糕。团年糕的过程可以享受传统手工制作的乐趣,没有人关注团的样子好不好。家长用传统方式蒸好年糕,并准备多种口味的蘸料,随后大家一起品尝。整个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又能感受集体活动的力量和乐趣。
(二)几点观感
简单又热闹的打年糕活动中,我能看到习俗的传承,看到日本孩子对食物的爱惜。活动有层次,不同年龄孩子体验深度不一样。这只是一个常态的“行事”活动,但其中有两点让我很有感触:
1.配套的绘本支持。日本幼儿园没有教材,每月会订购绘本。绘本内容紧扣季节、节日等,经年累月的累积,就成了一套分门别类的百科全书。而打年糕在12月份的绘本中随处可见。在活动前各个班都进行大量分享,既有以绘画为主的卡通绘本,也有以照片为主的杂志绘本,内容涉及打年糕的民间故事、习俗由来、制作材料、打制过程、多样吃法等。
2.高质量的家长参与。日本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高、责任感强,家长理事会、家长和教师的联合组织PTA(Parents-Teacher-Association)等相关体制也健全。学年初每位家长根据幼儿园年度行事安排,自选项目报名参加,组成相应的小组,定期交流和汇报情况,因此参与质量很高。在打年糕活动前,有详细的活动文本和配合要求,细致到桌椅摆放及人员的站位,不管是材料准备、过程配合都十分到位。
四、关于日本“行事”活动的反思
(一)“行事”活动是实现“生存教育”的重要方式
日本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生存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是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环境实施生存教育。”日本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一年中各种“行事”活动进行的。根据季节、民俗节日及幼儿园教育计划需要,通过“行事”活动将幼儿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体验、成长。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虽然不是每日进行,但和日常保育一样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并且,精心策划的“行事”活动,涉及“衣食住行”的生存内容最多,这是和孩子当下和未来都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行事”内容十分丰富,指向传统文化(七夕、打年糕、女儿节等)、仪式活动(入园式、毕业式)、家庭与社区(参观消防署、敬老会)、生命安全(地震演习、火灾演习)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感悟之心、尊重生命和人权之心、关爱他人的大爱之心等基本的伦理观和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达成“生存教育”目标。
(二)“行事”活动是重视心灵体验的生活课程
1.贴近生活实际,以幼儿为主体。日本幼儿园没有教材,起先我甚至找不到课程,但是参与式体验中,渐渐发现日本的课程就是在练习生活。细致围绕一个问题刨根问底的探究比较少見,课程更多聚焦的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大事”。“行事”活动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对自然节气的尊重,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这些都是孩提时代实实在在的生活。
2.重视幼儿心灵感受,不追求技能高低。日本有专家总结,幼儿园一年间的“行事”活动,“是留在幼儿心中永远的一片故土”。有杂志设专栏刊登成人在孩提时代参加“行事”活动的回忆录,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每一个“行事”活动的策划、练习、开展过程都会把幼儿的体验和深度参与放在首位,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不过多追求完成的好坏、技能高低。
幼儿园每一次“行事”活动的完成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一个路径站。这样的活动蕴含着太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在水稻种植中收获了植物生长、感恩自然,在年糕制作中体验了传统文化,在挖山芋、烤山芋中解决了问题、感受了集体力量……每一个“行事”活动从策划、准备到实施都有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交叉,幼儿可以收获多方面的体验,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综合体验、学习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