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视角下英语反身代词习得的阐释
2021-05-07舒钧芳
舒钧芳
内容摘要: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研究,尝试从生成语法出发,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反身代词中出现的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解释:(1)为何中国学生在非限定性句式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和在限定性句式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存在不对称现象,前者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后者?(2)语义因素为什么会对二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确实存在制约作用?
关键词:生成语法 英语反身代词 二语习得
1.引言
Chomsky(1981)提出,儿童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完全习得语言是因为其大脑内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这种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就是由原则和参数构成的普遍语法。
为检验普遍语法的有效性,Chomsky (1981)提出的约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约束理论讨论的是句中两个名词短语(DP)在指稱意义上的关系,也就是正确理解一个名词短语的所指或者两个名词短语之间的依赖关系所需要的句法条件。该理论由三个原则组成,分别是照应语原则,代词原则和指称语原则,也称A原则,B原则,C原则。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A原则下的反身代词必须在其管辖范围内受到约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Progovac 1992等)对英汉反身代词的约束特征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语的反身代词并不遵守约束理论下的A原则,并提出了相对化大主语理论来解释英汉反身代词之间的差异。(王文斌,2000)从相对化大主语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反身代词过程中普遍语法的有效性等问题,并且发现了高级英语学习者在非限定句子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要难于在限定句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陈月红(2001)的研究也表明了中国二语学习者在英语反身代词习得过程中确实存在在非限定句子和限定句子中正确理解反身代词的不对称现象,前者的错误率高于后者。并且她在研究中还加入了语义因素,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确实会受语义因素的制约而错误选择远位先行词与英语反身代词共指。
以往的研究对促进英语反身代词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在解释为什么二语学习者在限定句和非限定句的理解中会存在偏差时,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相对化大主语理论出发,说明英汉反身代词存在差异,所受的到管辖的大主语不同,从而导致二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非限定句子结构中的反身代词时会错误选择远位先行词与其共指。其实这是从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去解释二语学习者在反身代词的理解上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还须考虑语言本身的句法结构。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的研究,尝试从生成语法出发去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二语学习者在理解反身代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句式因素的影响,在两类句子中对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存在不对称现象,在非限定句子中理解英语反身代词明显难于在限定性句子中理解反身代词?2)为什么中国二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反身代词过程中会受到语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有语义因素的句子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时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无语义因素制约的句子?
2.分析与解释
2.1关于二语学习者在限定句和非限定句中反身代词理解不对称现象的分析
(1)a.[TP3 Susan asked [TP2 Mary[ TP1 PRO to paint herself]
b.[TP2 Susan said [TP1 that Mary paint herself].
根据(1a)和(1b),我们发现英语中的非限定性句子和限定性句子结构很相似,并且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近位先行语和一个远位先行语,但是从句法结构看,两者在结构上存在差别,(1a)在句法结构上分为三个层级(TP1,TP2和TP3),而(2a)只有两个层级(TP1和TP2)。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限定句中还是在非限定句中,反身代词“herself”的管辖范围始终都是TP1,但是在非限定句中,其主语是空位,此时反身代词无法在其管辖范围内找到与其共指的显性名词短语。根据“扩充的投射原则”,所有句子都必须有主语,因此这里就需要一个空语类(PRO)来填补主语的位置,再根据“PRO定理(PRO Theorem)”,PRO不得受到管辖(温宾利,2002;171),因此它可以跨过TP1去寻找与其共指的显性名词短语。再者,根据Rosenbaum(1967)提出的“最近距离原则”(Minimal Distance Principle),也就是说PRO以离它最近的名词短语(DP)为先行语,因此反身代词才回指近位先行词。
据此,在非限定句子结构中,英语反身代词直接回指的并非是近位先行语NP,而是位于反身代词所在的TP范围内的PRO,如在(1a)中,“herself”首先回指的应该是TP1中的PRO,因为PRO在管辖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并且遵循“最近距离原则”,由此“herself”最终指向的才是显性名词短语“Mary”。在非限定句子中,英语反身代词的回指不仅受到A原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PRO“最近距离原则”的约束。也就是说,在非限定句子结构中,二语学习者对反身代词的推导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经过两个步骤,先从反身代词到空语类,再从空语类到指称语,这就增加了其理解的难度。加上二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句法结构和PRO,也会增加其在非限定性句子中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的难度。本文认为,非限定句子中的反身代词和限定句子中的反身代词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前者遵循的不仅仅是A原则,而是还需遵循与空语类相关的定理和原则。
2.2关于语义因素对中国二语学习者反身代词理解的影响分析
(2)a.The girl asked her mother to buy herself [some sweets].
b. *[TP4 Some sweetsi [TP3 The girl asked [TP2 her mother [TP1 PRO to buy herself ti].
[例句来自陈月红(2001)]
根据(2a)和(2b),我们发现句子中的语义因素通常是一些带有量化特征或焦点特征的名词短语,这些量化词的出现使整个句子变成一个量化句,量化句与指称句意义不同,要为量化句提供正确的语义解释,必须把S-结构转换为逻辑表达式的语义结构(温宾利,2002:287)。(2a)属量化句,句中的“some sweets”是该句的量化名词短语。Chomsky(2000)认为量化短语和焦点成分在逻辑式中都会出现隐性移位现象。
在逻辑式中,“some sweets”通过隐性移位至句首位置,并且在原来位置上留下一个语迹ti,得到如(2b)所示的逻辑式。在逻辑式中,我们发现“some sweets”和“the girl”更为接近,并且二语学习者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首先加工的是实词,加之受到日常经验的影响,就会认为吃糖的是小孩子,那么二语学习者就会将“some sweets”和远位先行词“the girl”共指。但是算子移位一般都受到句法孤岛条件的限制,在(2b)中的算子“some sweets”移出了该句子关系子句之外,因此是不合法的。二语学习者如果受到逻辑式中隐性移位的影响,就容易将逻辑式中的“some sweets”和与其更为接近的“the girl”联系起来,或者说语义因素导致了二语学习者在逻辑式这个句法和语义接口的位置上受到强语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句法结构中错误判断了英语反身代词。
3.结语
本文认为中国二语学习者在非限定句子中理解英语反身代词明显难于在限定性句子中理解反身代词是受到了非限定句子中的空语类的影响,空语类的存在加大了其正确理解英语反身代词的难度,在非限定句子中,需要经过两个步骤才能正确推导出反身代词的指代。非限定句子中的反身代词和限定句子中的反身代词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前者遵循的不仅仅只是A原则,还须遵循与空语类相关的定理和原则。中国二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反身代词过程中容易受到语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由于逻辑式中隐性移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1976. Reflections on Language[M]. London: Temple Smith.
[2]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3]Chomsky, N. 2000.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G]. R. Martin, D. Michaels & Cresswell, M. J. 1985. Adverbial Modification: interval semantics and its Rivals[M]. Dordrecht: Reidel. 45-67.
[4]Progovac, L. 1992. Relativized SUBJECT: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without movement[J]. Linguistic Inquiry 23: 671-680.
[5]Rosenbaum, Peter S. 1967. The Grammar of English Predicate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6]陳月红,2001,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反身代词研究——验证三种分析反身代词的语法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8:9-37.
[7]王文斌,2000,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4:274-282.
[8]温宾利,2002,《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