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语语音学习的偏误类型分析

2021-05-07郭文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

郭文静

内容摘要:作为语言的物質外壳,语音在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交流中,起到了传递交流信息,并且顺利接受信息的重要作用,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可以从发音准确程度中体现出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汉语学习者也随之增多,很多对外汉语的教学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将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角度,基于收集样本的基础,发现其存在的偏误,并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汉语的方法,分析原因,从而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将立足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所在。除此之外,我们还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学习者语音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动机、教师的影响,以及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及笔者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语音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语音习得 偏误分析 偏误成因

1.引言

经过对两个学生语音样本采集过程,笔者得到一份录音材料。反复听数遍之后发现,被试者汉语水平在语音方面有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有所改善的,有的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难以根治。而有的问题有个别性,有些问题是普遍性问题,有一定规律可循。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针对收集到的语音材料,本文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汉语学习者进行语音偏误分析。

2.声母偏误分析

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声母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难点,由于有些发音相似于学习者的母语,所以相对容易习得,比如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辅音f、l、m、n时就比较容易,可以非常快速且准确的习得这些辅音。而有的因他们的母语中没有或者书写相同发音不同,学起来就比较难,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测试中问题较大的声母进行分类和分析。

2.1被调查学生简介

该学生a来中国七八个月了,和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学习交流比较顺利,来中国前培训过2至3个月的汉语,现在在HSK3班学习,来自土库曼斯坦。学生b来中国八个月了,已经在长安大学学习汉语8个月,目前在HSK4班学习汉语,来自尼日利亚。其声母方面有些是发音偏误,有些只是口误,经过纠正可以正确发音。

2.2被调查学生母语简介

土库曼斯坦人口约675万,100多个民族,其中土库曼斯坦人约占94.7%,通用俄语、英语。官方语言为土库曼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南支。尼日利亚以英语为母语。

2.3声母偏误类型

其一,在拼读汉字“棒”的读音时,声母b发音不准确;其二,在拼读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汉字比如“张”、“总”两个汉字时,其发音会出现一致或者相反,对声母z和zh的发音混淆不清;其三,有的被试者在发r这个音时,感觉他们的小舌头在颤动,嗓子里会发出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

2.4声母偏误原因分析

其一,母语对二语习得者的负迁移。这一点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学习汉语语音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具体如汉语的语音系统中存在着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而俄语的语音系统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只有清音和浊音,所以学生在发音时会出现将不送气清塞音(如b)读成不送气浊塞音的偏误,再如,会将r的发音错读成颤音或者闪音。

其二,目的语知识对二语习得者的负迁移。鲁健先生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中说过“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也可简称为迁移,反之,便叫负迁移,或称干扰。”留学生已有目的语知识的局限性是目的语知识对二语习得者产生负迁移影响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习得汉语声母新知识时,他们常常会把已经学过的声母知识用在新学习的声母知识上,造成“过度泛化”或“规则泛化”,这种影响在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俄罗斯语言留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声母,但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汉语声母还不够丰富,不够完全,但是他们自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汉语声母,所以在学习新的汉语声母时,会自以为是地根据旧的声母发音推断新的声母发音,以上即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汉语时目的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三,课外语言环境会对二语习得者产生消极影响。课外环境对二语习得者的影响对在中国留学的习得者身上表现非常明显。他们基本没有机会与中国人交流、练习口语,交流经验仅限于自身学习,而如果学习者在中国留学,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就会进步地更快。课外语言环境对习得语音的影向主要体现在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们在课外必然会接触一些中国人,其中包括中国学生、中国朋友和其他各种职业的中国人等。这些中国人并不一定都受过正规的语音训练,而且他们可能来自中国的各个省份,他们的普通话不一定标准,这些不标准的普通话中也存在者各种各样的语音偏误。俄罗斯留学生在与他们接触时,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得对方的语音,从而形成偏误,因此也出现了同样的偏误。

其四,汉语学习者在发音时,难免会出现口误或者因为掌握发音规律不到位造成的错误,这类错误可以随着学习者对汉语发音规律的不断深入学习而自动消失,例如在调查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偏误类型中,笔者发现这类错误在纠正提醒下,汉语学习者能够发出正确的音。

其五,学习者学习动机因素。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的动机有:一是为了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即在中国读大学本科、博士。毕业后从事与汉语有关的职业,如汉语教师、翻译、外交官等。这些学生学习目的较强,一般能够认真学习,也比较重视在语音方面加强练习,对自己的语音有较高的要求。二是因为两国关系较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速,经济水平较好,汉语也比较流行,所以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汉语。此中包含有听从父母意愿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习得者,也有为了掌握一门汉语语言技能,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所以学习汉语的习得者。所以这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不是特别强烈,往往会产生能够交流就可以,不必精益求精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必然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得过且过,不追求精细,从而出现一些偏误。

3.韵母偏误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一位被调查者说,他学习韵母花的时间比声母多得多。的确,普通话中汉语韵母有39个,外国学生学起来确实会有一些困难。笔者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出二语习得者在学习韵母时常见的偏误类型,并对其归类总结,分析原因所在。

3.1被调查学生简介

学生a来自刚果,已经在中国生活了5年,在长安大学学习了8个月汉语,现在汉语水平为HSK5级;学生b来自尼日利亚,在中国生活了一年了,已经于长安大学学习汉语一年时间,目前汉语水平为HSK4级。

3.2被调查学生母语简介

学生a的母语以法语、英语为主;学生b的母语以英语为主。

3.3韵母偏误类型

ü:女、吕、居、虚、鱼

er:而、二、尔、儿

3.4韵母偏误产生原因

其一,此学生在学习汉语元音系统单韵母ü时特别吃力,其原因为被试学生的母语为英语,英语语音系统里是没有单韵母ü的。也就是说在英语元音系统中没有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跟单韵母ü相同的音素。然而在英语的元音系统中却存在着和ü的书写形式(与舌面音j、q、X相拼时的书写形式)一样,而实际发音不一样的元音音素u。在母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下,留学生一看到“头上”不带两点的单韵母ü就很自然地与英语元音系统中的短元音u画等号,将单韵母ü的发音与短元音u[u]的发音混淆,所以导致偏误产生。

其二,对于er的发音,在读而、二、尔、儿这四个字的读音时,初次读发音的舌尖略微靠前,经过纠正,可以准确发音。由此可见,这是个别情况,且经过学习可以纠正的短暂性问题错误,不会成为根深蒂固的发音偏误。

综上,中国对外汉语学界有学者指出:“在承认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积极因素促进对目的语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母语的负迁移上,唤起目的语学习者和教师的注意,争取把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因素降致最低点。”

4.声调偏误分析

声调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大部分被试者都认为上声和阳平最难。教学时,教师常常会教学生用手势笔画声调,让学生形成习惯,以达到自我提醒的目的,但调查时我们发现,有些被试者在朗读时会不自觉的用手势比划声调,但读音和比划的并不一致。

4.1被调查学生简介

该学生a来中国七八个月了,和中国人的基本生活学习交流比较顺利,来中国前培训过2至3个月的汉语,现在在HSK3班学习,来自尼日利亚。学生b来中国八个月了,已经在长安大学学习汉语8个月,目前在HSK4班学习汉语,来自尼日利亚。

4.2被调查学生母语简介

两位同学都来自尼日利亚,以英语为母语。

4.3声调偏误类型

其一,輕声发音不准,如,读想起、姐姐、想一想的时候,“起”“姐”“一”错读为轻声的字→阴平。又如,在石头、里头的读音中,错发成“头”本来的音。但是笔者发现在第一次读“妈妈”、“做不好”的读音时,可以准确发音。

其二,当三字都为上声的上声变调发音出现偏误。如,读“展览馆”时(35+35+214)错读为51+51+ 21,读“有理想”时(21+35+214)错读为214+55+35。

其三,“一”变调出现偏误,如,一边(51+55)错读为55+55,一点儿(51+214)错读为55+214。

4.4声调偏误产生原因

其一,轻声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复杂的变调,轻声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变短变弱,因为受到前一个字声调的影响,所以它在音高上不固定,上声字后面的轻声字音高相对比较高,阳平字后面的轻声字音高相对处于中等,阴平后面的轻声相对偏低,去声字后面的轻声相对最低,因此,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掌握轻声的准确发音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学习。

其二,教师的因素是影响学生变调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汉语教师在教授汉语语音过程中,忽视声调教学,更有甚者干脆不进行声调教学,笔者发现,在指导留学生正确的变调发音后,留学生可以发出正确的变调后的音,由此可见,留学生可以正确发出变调以后的音。

其三,由于英语单词中没有像汉语中的四个声调,留学生在学习声调时,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声调的正确发音存在一定的困难。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
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