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值得你了解
2021-05-07李茂娟
李茂娟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呈年轻化的趋势。长期服用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正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趋势。
2020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首次增加了“高血压与中医药”的重要章节,内容包括高血压的中医经典方剂辨证论治、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传统运动方法、中医综合调理等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看待高血压的?指南推荐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有哪些?哪些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可改善高血压?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古人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相关病症描述首见于《黄帝内经》,认为该病主要是因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等所致,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亢、气血失调、痰浊内蕴为标。指南根据多年临床的循证医学证据,给出如下具体治疗建议:
1.风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或恼怒加重。
次症:急躁易怒,少寐多梦,面红目赤,肢麻震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天麻、益母草、桑寄生、茯神各9~15克,川牛膝、钩藤(后下)各12~20克,生石决明(先煎)15~20克,山栀6~10克、杜仲各6~10克,黄芩3~10克。每日一剂,煎煮后服用。
中成药:可选择天麻钩藤颗粒,一次5克,每日3次;松龄血脉康胶囊,一次3粒,每日3次;清肝降压胶囊,一次3粒,每日3次。
2.肝肾阴虚证
主症: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
次症:心悸,耳鸣,失眠,健忘。
舌脉:舌红苔少,或伴有裂纹,脉弦细数。
推荐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枸杞子、熟地黄、丹皮、茯苓各10~15克,菊花、山萸肉各6~12克,山药15~30克,泽泻6~10克。每日一剂,煎煮后服用。
中成药:可选择杜仲平压片,一次2片,一日2~3次;杞菊地黄胶囊,一次5~6粒,一日3次。
此外,高血压患者若兼见心、脑、肾、外周血管等靶器官损伤的淤血内阻等临床表现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酌情增加三七2~3克(研粉吞服),丹参、川芎各10~15克,川牛膝12~20克等活血通络之品。
若兼见头重如裹、形体肥胖等痰浊内阻证者,可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用姜半夏6~9克,白術6~12克,天麻9~15克。相关中成药可选择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等。
另外,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方法在高血压防治中也有不错的疗效。比如针灸、推拿,风阳上亢证可选合谷、太冲、侠溪、行间等穴位,肝肾阴虚证可选太溪、太冲、三阴交、侠溪等穴位;又如穴位敷贴,药物可采用吴茱萸散(吴茱萸∶白醋=1∶1)或天麻贴(天麻∶吴茱萸∶白醋∶冰片=1∶1∶1∶0.1),穴位选择方面,如风阳上亢证可选穴太阳、风池,肝肾阴虚证可选穴三阴交、涌泉;又如刮痧,可对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进行刮痧;还可选用吴茱萸、肉桂、川牛膝各20克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甚至可以选一些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之功用的中药,如鬼针草、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生山楂、麦冬、罗布麻叶等适量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