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影响
2021-05-07刘靓懿黄强宿冬远刘绍田张玲孙祖建
刘靓懿 黄强 宿冬远 刘绍田 张玲 孙祖建
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与病情进展机制相对复杂,患者多伴随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导致机体多个系统、脏器发生病理变化[1]。有研究指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关键在于减少胰酶分泌、减轻胰腺组织破坏程度,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只有正确治疗,方可增进疗效,有利预后[2]。生长抑素在急性胰腺炎中应用日益增多,其可抑制胰酶活性,减轻胰腺水肿、组织损伤等,对微循环改善、病情控制具有一定帮助[3]。基于此,本研究应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到崇州市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且接受相关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0.18±5.73)岁;轻症52例,重症10例。研究组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0.22±5.76)岁;轻症51例,重症11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相关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2 d;③无精神或智力障碍。
1.2.2 排除标准:①孕产妇;②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涉及药物出现过敏;③出现免疫系统疾病,或者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④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肺结核、乙肝、糖尿病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包括:①预防休克:补充液体、电解质等;②控制胰腺分泌:使用雷尼替丁,口服,150 mg/次,2次/d;③禁止进食,胃肠减压;④解痉止痛:给予适宜剂量的0.1%普鲁卡因静脉滴注;⑤必要的营养支持;⑥抗感染: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并给予合理剂量。
1.3.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瑞士雪兰诺有限公司,规格:3 mg×1安瓿/盒)。先给予氯化钠注射液(浓度:0.9%,剂量:4 ml,给药方式:静脉注射),再行配液:生长抑素(剂量:3 mg)+氯化钠注射液(浓度:0.9%,剂量:48 ml),将其以恒速泵入,控制泵入速度4 ml/h,维持48 h。
1.4 观察指标 (1)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g protein 9,CARD9)、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ell lymphoma-10,BCL-10)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收集外周血单核细胞,测定CARD9、BCL-10表达水平,检测方法:Western 印迹。(2)比较炎性因子水平:炎性因子包括:血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白细胞,其中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血白细胞水平检测方法为流式细胞仪分类计数法。(3)比较胰腺体部血流指标水平:包括:血流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血容量,上述指标检测需要借助多层螺旋CT,对胰腺体部进行规范检测。(4)比较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包括: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2 结果
2.1 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比较
2.2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胰腺体部血流指标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血流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血容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流量、血容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流量、血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 2组胰腺体部血流指标水平比较
(P>0.05);2组治疗后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比较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可引起胰腺局部遭受严重损害,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改变而出现明显上升趋势[5]。其发生有诸多病因参与,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胰腺组织出现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状态等相关[6]。疾病发生后,会引起胰腺内胰酶状态发生改变,处于激活状态,伤及胰腺组织,出现出血、水肿、坏死等情况[7]。重者还会伤及消化系统,并且对心脏、血液系统等尤为不利,预后差,病死概率较大[8]。研究表明,疾病发生会伤及胰腺,其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情况,故而在短时间内帮助胰腺功能良好恢复,对改善预后、最小化并发症发生可能、降低病死几率有着重要意义[9]。目前治疗方案多样,目的在于纠正、阻止疾病恶化。现阶段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抗感染等,开展充分液体复苏,在此基础上缓解炎症,清除炎性因子,保护重要脏器,并维持其功能稳定[10]。
研究发现,将生长抑素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可使疾病相关症状得到控制[11]。药理研究证实:(1)其对胰酶、胰液等分泌以及胰酶自身消化产生抑制作用,对胰液等排出产生促进作用;(2)增加免疫力,减轻胰腺组织损伤程度,并且对胰腺组织修复产生促进作用;(3)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产生阻碍,毛细血管通透性与胰腺血液供应发生改变;(4)胃泌素在内的诸多物质分泌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产生一定刺激,保护胰腺,还可保护胃肠道黏膜细胞,括约肌张力减少,胰管内压力弱化[12,13]。生长抑素还可影响血流量,使之减少,对迷走神经兴奋产生有效抑制,阻碍胰酶、胰液等分泌进程,减轻炎症[14]。
本研究结果显示:(1)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在调节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ARD9、BCL-10可能参与急性胰腺炎发生、进展过程,推测其作用机制为:CARD9为新型衔接蛋白,可抗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其能够与BCL-10结合,形成CARD9-BCL-10复合体,继而对炎性信号通路产生一定影响,诱导其活化,产生诸多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15]。故而,通过调节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可起到一定干预效果。(2)治疗后研究组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有利炎症程度减轻。依据上述指标测定结果,对病情轻重程度的判断起到辅助作用。(3)治疗后研究组血流量、血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血流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胰腺血流指标中以体部血流参数最具代表意义,因疾病发生后,多存在胰腺血流异常,测定胰腺血流相关指标,可用于预后评估与监测。(4)治疗后研究组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改善相对更为明显。依据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变化,在消化功能、胰腺受损状判断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对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调节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炎症缓解,并且对胰腺血流、消化功能具有一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