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语文作业本》 开展自读课“微活动”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文《台阶》的教学为例

2021-05-07毛丽君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作业本台阶评价

□毛丽君

(杭州市景芳中学,浙江杭州 310020)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架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针对三类课型,章新其老师指出:“教读是关键,它是实现单元目标的基础,而自读课是‘教读’的价值指向,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应该成为‘自读课文’最主要的教学价值。”[1]15自读课的价值和意义,已是今时不同往日。

然而,当前的自读课教学,存在着“伪”自读(跳过不教或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假”任务(以作业形式布置自读课任务)、“虚”合作(简单地以小组讨论代替合作学习)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依托与统编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尝试进行开展自读课“微活动”教学的探索。

自读课“微活动”的设计初衷,是将语文知识融合到语文活动中。“微活动”是自读课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圆点,《语文作业本》是自读课“微活动”的设计支架(据此设计微任务和微评价),学生在自主的“微活动”中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是整个设计的终点。

一、“微活动”课例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要求围绕“小人物”的故事,感悟普通人的精彩和优秀品格,同时注重熟读精思,从文中的关键语感受作品的意蕴。笔者从单元目标出发,在教读课之后,设计了《台阶》自读课的“微活动”。“微活动”以微任务与微评价双线架构,并轨推进。

(一)微任务

依托《语文作业本》,笔者设计了《台阶》一课的微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根据这一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贯彻始终,而教师则暂时性“隐退”。

1.课前预学

学生依托《语文作业本》自主预习,完成《台阶》预学任务“积累运用”,同时完成课文的情节梳理,思考“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把握“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又是他的精神追求这一点。独立完成之后,小组开展课前学习研讨:一是完成字词积累部分的自改自评,订正掌握;二是讨论小说的情节内容,各自补充修改,组长总结性陈述小组成员的意见。两个微任务在小组内部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为接下来课堂导学的微任务开展奠定了基础。

2.课堂导学

这是《台阶》一课“微活动”的核心。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活动。“课堂导学”环节微任务的具体设计如下:

细读文本,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地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了反复的细节描写。请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两个,先明晰细节描写的方法,然后进行批注。

通过现场观察分析认为该互感器外置结构适用于户内,在户外运行时容易导致进水受潮。经过现场的仔细检查和分析,认为进水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预设话题:①父亲的坐姿;②父亲的头发;③父亲的笑;④父亲的草鞋;⑤父亲的脚;⑥扁担的“叫声”;⑦“青石板”的反复出现;⑧父亲与雾;⑨文末的标点;⑩父亲的自言自语。

先独立思考,做好批注,再小组讨论,分享交流,选择1~2 个话题在全班交流。要求设计本组批注内容的展示方式。

围绕这一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试举学生对成果展示的设计几例:

【③父亲的笑】比较阅读,联系全篇探究父亲的形象。文中的父亲难得笑,而第17 自然段写到在建新屋时父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继而在第21自然段中,父亲明明该高兴,露出的却是尴尬的笑。这里可以从神态描写中探索人物不同的心境。

【⑦青石板的反复出现】抓关键词,联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反复”手法,探索“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第23 自然段中“砌”字能否换成其他字?这里可从一个字背后探索父亲的一辈子。

【⑧父亲与雾】电影心理独白的活动展示。从文章第13 自然段中的“专注”一词,思考父亲当时的心情。这里可设计为一个电影镜头(配以父亲的内心独白)。

一个微任务,相当于一个微课题。整堂课,学生围绕活动进行多角度的课堂“对话”。

3.课后延学

《台阶》一课的延学即学生阅读老师推荐的《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并做好相应的摘抄笔记和点评,然后组长负责组内的交流和评价,给出量化的评分。以活动来延伸课堂教学,小组就是一个“微团体”。

自读课“微活动”的核心圆点就是微任务,它串联了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学习过程,契合了“导向‘思辨结合’,从接受学习走向参与学习,培养高阶思维”的统编教材教学理念。

(二)微评价

笔者以《语文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串联“微活动”始终,设计了自读课“微活动”的微评价表(如表2所示),以评价助力活动的开展。

表2

1.串联课堂教学目标

细看《语文作业本》中《台阶》自读课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三个学习任务对应课堂的三个微任务,实质上指向的是《台阶》一文的教学目标。《台阶》中微任务导学部分的落地,意味着该课“品味小说人物‘父亲’”教学目标的达成,小说主题“小人物·父亲”在分析中随之明确。

2.串联生生合作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一个量化考评,即针对个人的学习成果、小组发言、小组分享等给出分数评价。这鼓励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时更好地发挥、展示自己。通过组与组之间的量化考评,形成竞争,可以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当然,在《台阶》一课的评价表中,除了自评和组评,笔者还设计了他评、组与组之间互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参与度等方面展现出更好的面貌。

3.串联师生合作

在自读课中,教师也不应缺位。借助于评价表,教师可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很好地关注组与组之间学习的差别情况,并适时开展精准的介入教学。“自我评价”一栏,可以直观反映学生自我认定的难点在哪里。综合一个学期的情况,教师可以相对准确地确定一个学生阅读学习的薄弱点在哪里,进而开展针对性教学。“小组评价”,可以对比“自我评价”,更好地验证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否准确,进而更客观地定位一个学生在自读课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以便查漏补缺。

二、对“微活动”意义的思考

(一)搭建学生对话的平台

自读课“微活动”的设计、开展,都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为学生的对话提供平台。在《台阶》一课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微任务中的对话始于课前,展于课堂,终于课后,贯穿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此外,微评价中的量化评价表是评价每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不是泛泛而谈。以往的课后拓展阅读,往往停留于教师推荐的层面,至于读不读、读得怎样,要看学生的自觉性和兴趣度。《台阶》一课的课外阅读,要求先看,看了要分享,分享后组员、组长还要评分并给出评语,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

(二)指向“大单元”教学趋势下的联系与整合

1.联结语文“大单元”核心知识

“微活动”的单元建构关联的是“大单元”下的核心语文知识,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整合单元的语文资源,设计“大任务”,并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如《台阶》自读课“微任务”中的“细节批注”,此任务涵盖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人物’话题”“熟读精思”“从关键句感受文章意蕴”等语文知识,又联结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出的批注这一读书方法。“微活动”指向的是“大单元”教学趋势下联系与整合。

2.架构“大单元”学生评价体系

《台阶》的“微评价”体系,架构的就是“微活动”中的多元评价结构:关注个体的差异,也注重小组团体的综合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也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纸笔量化评价,也注重评语、现场评价和事后反思评价。《台阶》的课前预学评价,就是要求“量化评分,二批订正再评价”,课堂导学评价则要求“口头点评、‘真实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正的任务;课堂延学则是要求学生“书面评价,量化得分,写好书面评语”。整个评价体系需要设计等级量表,以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来实现。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比较长,自读课的自主学习时间显得更长,如何让“微活动”的“活动”真正发生,势必需要评价机制贯穿整个“微活动”过程,以提升“大单元”教学下的自读课教学有效性。用好《语文作业本》自读课之前的“阅读评价表”,重视量表的二度开发、深度使用,意义重大。

(三)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学习

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学习,“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1]216“微任务”创设了自读课合作学习的氛围,“微评价”明确了自读课共同学习的目标,真实的情境将二者融为一体。基于真实情境的“微活动”是真实的,它联结“大单元”语文核心知识,关连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竞争欲。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自读课的“微活动”,依托《语文作业本》,过程指向“微任务”和“微评价”,终极点是学生在真实语文学习情境中的学,即叶老所说的能够达到“行”的地步。

猜你喜欢

作业本台阶评价
作业本
作业本里的故事
换作业本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搞笑作业本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台阶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