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养老院模式产业化分析

2021-05-07韩佳恒

消费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养老院人口老龄化养老

韩佳恒

北京智湃科技有限公司

一 我国的老龄化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比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比12.6%。正在进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有专家分析,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比例很有可能要超过20%。一般来说,社会老龄化率按照65岁老年人占人口比率计算:老龄化社会:7 -14%,老龄社会:14 -20%,超老龄社会:20%,我国面临进入超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成因是人的平均寿命逐年延长,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规模大、增速快,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尤其适龄孕育妇女生育意愿大幅降低,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使得老龄化加速到来。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长期战略任务”到“行动”、再到“国家战略”,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对养老保障的重点关注,这些凸显了我国对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性的意识高,积极主动应对意识强。

二、我国的养老政策新变化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养老保障指明了方向,即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

三、我国现存养老模式及其分析

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及农村养老模式的统计分析,我国主要存在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3%的老人去到机构养老(养老院,养护院等),7%的老人参与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区养老服务(参考各类养老社区),90%的老人进行居家养老(跟随子女以及上门服务类)。

下面就以上三种养老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机构养老

省会或者经济实力强大城市的公立养老院,设施齐备、服务周到、环境优美,主要居住者为享受政府政策或者有较高养老金的人员,一般收入者很难入住,并且一床难求;小城市的公立养老院设施、服务、环境相对一般,仅能满足基本的需求;乡镇的养老院一般为五保户、生活困难户提供养老服务。

民营养老院作为公立养老的一种补充,它会根据费用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有钱富养,没钱穷养。由于其自负盈亏的属性,其在资金、监管、专业人员配备上也有种种困难,面临着在艰难中求生存的状况。

养老院自身实力的差距以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机构养老院的现状。

(二)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是近几年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省份逐步试点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主要是以老年人所在社区或者临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为在有效辐射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合理、服务广等优势,也是一种很受老年人及其家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其具有如下优点:

1.社会投资低。政府或者投资者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成本投入,可以借助社区现有活动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公共空间适当改造即可成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2.老年人心理接受程度高。社区养老服务深入社区,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在原有住所内,使老人既不需离开自己熟悉的住所与社区,又能得到专业细致的养老护理服务,不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及抵触心理,在不降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前提下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老人的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同时也降低了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

3.社区养老所需费用较低。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灵活选择服务内容及方式,经济条件好的可以选多一些的服务,经济条件普通的可以选择最基本的服务。

4.社区居家养老创造新的岗位需求。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大量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这将带来专业护理、餐饮、家庭医疗等方面的人员需求,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经济及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社区养老具有以上优点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问题:

1.资金和人员缺口大。虽然社区养老投资成本较低,但是投资回报率也很低,尤其是前期沉淀期较长,若出现资金缺口后续支撑难度大。社区养老服务受众广,不同老年人所需服务不同,因而对服务品质和人员要求高,若配套服务人员不能满足要求,很难建立较好口碑进而难以扩大规模。同时社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医疗功能不全、特殊需求家庭服务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些专业化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2.基层社区机构认识观念不到位。由于我国各地政策和地域传统养老观念不同,有些社区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加之没有专门的强制性规定,有些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没有加大社区养老工作的动力。

3.配套服务资金不充足。目前我国家社区管理的资金大部分是政府投入,资金来源有局限,且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这也导致了社区养老发展的不均衡,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4.社区养老设施不完善。当前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配置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社区养老的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专门化老年服务资源不足,尤其专业配套医疗难以实现。

(三)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由于之前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绝大多数家庭只抚养一个子女,到现阶段,我国就形成了大量的421家庭,也就是说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照顾4个乃至8个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急剧加重。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年轻子女自身的生存压力都比较大,老年人在家庭养老过程中,难以得到专业细致的护理。

此外,由于城市地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同,导致大量的劳动人口流动,有些老年人的子女需要异地工作维持生计,无法兼顾老人的照料,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考验。

四、养老行业的分析产业化方向

目前单一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结合中国养老模式本身的现状、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家庭经济情况来看,未来居家养老比率将呈下降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率将上升,综合养老机构将成为未来中国养老的主力军。

有机构估测,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市场规模在十万亿级以上,这是发展“银发经济”的意义所在,指明了养老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目前,一些民间资本已经提早布局了养老产业,多数是地产+大型养老社区的高端模式。而对于更多的老年人来说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占股、共同经营的新型养老院才是其能接受的普惠养老模式:这种新型养老院的发展将会兼顾平衡社会公益福利性和盈利性。我认为新型的养老机构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民间资金投资兴办与政府优惠政策支持模式

民间资本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投资兴办养老院,政府充当其推动者、客户的角色。政府对不同等级的养老院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建设用地审批优惠、建设补贴、伙食补贴、税收优惠等综合手段,以此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后续运营中,政府福利部门可以通过购买部分养老服务的方式,支持养老院的可持续发展,使民间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更加有保障。

(二)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投资,民间资本主导后续经营模式

政府前期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然后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管理,社会力量以管理团队入股,配备护工、医生、经营管理人员等来弥补政府投入及管理的不足。这种模式下,养老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降低了社会力量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后期的人力、财政投入。每年根据各自占股比例进行分配,归属政府的盈利可以用来改善升级养老机构设施,归属管理团队的盈利由其支配。

以上两种养老院模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提供部分投资的方式参与,既解决了社会养老问题,又开辟出一条新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达到政府福利性与社会盈利性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政府在参与过程中更能发现养老产业的问题,为其研究制定养老产业指导意见,出台落实综合监管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益处。只有政府和民间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打造出能够长远发展的养老产业化模式。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可以激发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产业,对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养老院人口老龄化养老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