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活动,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2021-05-07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正方体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钱 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仅内容比较复杂、抽象,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学生的学习相对困难,学习质量不高。通过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学更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并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主动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一、引入游戏化活动,诱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总感觉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习过程也会因为知识的乏味而寡淡无趣,知识的理解很是困难,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掌握和有效应用了。基于此种情境,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适当地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增加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游戏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还让他们在游戏互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变换,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体》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多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教师在PPT 上展示不同的正方体,学生观察后利用手中的四个小正方体拼摆出一样的结构,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兴奋地睁大眼睛盯着大屏幕,恐怕自己不能最先看到一样。第一次,PPT 出示一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个小正方体摆在桌面上;接着,教师又出示了棱长为2 厘米的正方体图形,学生稍加思考后也很快完成任务;教师继续展示棱长为3 厘米的正方体,学生不停地摆弄手中的小正方体,无论如何也没能完成任务。“老师,我们准备的正方体太少了,不能完成拼摆任务。”“那应该如何解决呢?”学生略作思考后提出,可以将多名同学的小正方体集中在一起。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采用拼搭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地认识正方体,同时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体会了合作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引入生活化活动,促进学生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抽象的,还是陌生的,学生很难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应用,使得知识学习很是牵强,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仅仅依靠大脑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忆,学习效率显著下降。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陌生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自主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李老师家最近买了新房,正在操持装修,厨房的位置准备铺上地砖,同学们,你们能给老师提些意见吗?学生借助现有的生活经验,提出:一定要铺大地砖,颜色最好艳丽一点,而且选择地砖时一定要物美价廉……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老师现在去买地砖行吗?学生回答:想要去买地砖,我们得知道厨房的面积有多大,然后再计算所需地砖的数量。教师出示长和宽均为30 cm 的地砖简图,然后提问:如果想要铺满厨房需要这样的地砖180 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认真思考后提出:厨房的面积是多少?买这些地砖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厨房面积=一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很快计算出答案。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顺利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真正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并通过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操作性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固有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解、验算,学生在讲台下认真地记忆、练习,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也很不容易,且这样的学习,学生即使掌握也是书本上的理论,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鉴于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操作性教学活动,给学生充足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与交流,让知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动手实践,有利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多个土豆和水果刀,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如在介绍长方体的面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土豆切成两半,然后告诉学生切开后露出的部分即为面,学生不但用肉眼看到了面,且通过触摸真实地感受到面的存在。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将切成两半的土豆反扣于桌面上,利用手中的小刀再切一刀,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面,并与原来的面相交,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交部分进行观察,并向学生讲授棱的概念:两个面相交的共同边。小刀继续挥舞,出现了第三个面,并与其他两面相交,任意两面之间的棱相交于一点,即为顶点。

案例中,教师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概念转化为动手实践操作,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切地观察到具体事物,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知识学习的效率。

四、组织探究性活动,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究性,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获取知识,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数学分析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去操作,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学会观察事物发生的现象,分析、探讨、总结相关规律,感受探究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理解知识的实质及价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熟练掌握探究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进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百分比》时,教师首先精细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在学生基本掌握基础内容后,教师可通过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如:用一袋小麦去磨面,可以出30 千克面粉和10 千克麸皮,这袋小麦的出麸皮率为多少?学生快速思考,给出答案:10÷(30+10)=25%。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转换思维,提出其他相关问题并自主解答。学生:已知条件不变,这袋小麦的出粉率为多少?学生深入思考后,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第一种,可利用上述结果直接计算:1-25%=75%;第二种,利用今天所学公式进行计算:30÷(30+10)=75%。就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深化了对题目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案例中,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之后,给学生设计探究式作业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单调,通过交流、探究、分析等形式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组织体验性活动,提升学习效果

传统的数学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知识乏味,学习效率低下,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重视学生的感知过程,让学生集体参与、体验知识的认知,领悟知识的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建体验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总结数学知识间的规律,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中,对于抽象的分数计算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体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到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实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发育特点,不断积累经验,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正方体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给正方体涂色
拼正方体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