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不必人人都去查
2021-05-07本刊编辑帅晓婧
■本刊编辑 帅晓婧
癌症是大家谈及色变的一个疾病,很多人都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防癌体检,肿瘤标志物检查就是其中的一个。近年来,不少人在每年的例行体检中都会专门加上这项检查。
“医生,你看这报告单,说我肿瘤标志物升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说明得了癌症啊?”小李拿着报告单忧心忡忡地找医生咨询。不少人和小李一样,拿到体检报告,一看肿瘤标志物升高,吓一跳,莫非得了癌症?
“你先别着急,肿瘤标志物听着吓人,但升高也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咱得具体分析分析。”
关于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①胚胎类: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
②肿瘤相关糖脂及糖蛋白类:CA19-9(糖类抗原19-9)、CA50(糖类抗原50)、CA724(糖类抗原724)、CA125(糖类抗原125)等;
③激素肽、酶类及蛋白类: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
由于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癌肿肿瘤标志物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胃癌患者的常见肿瘤标志物为CEA、CA19-9、CA50、CA724等等,而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常用CA125、HE4、CA19-9、CEA、AFP、HCG等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肿瘤标志物并不是肿瘤诊断和肿瘤治疗效果判断的金标准。
肿瘤标志物并不“靠谱”
虽然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灶肿瘤的唯一途径,但是,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阳性不一定就是肿瘤,而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同时,肿瘤标志物检测呈阴性不一定就能排除肿瘤,因为有些肿瘤会引起肿瘤标志物检测假阴性。
比如体检中,“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患癌,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癌前期病变,但这种癌前期病变病灶过小,基本上现有医学手段无法确定其发生的位置,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也有可能是疾病影响,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呈假阳性。这是因为肿瘤标志物一般于肝脏分解代谢,于肾脏排出,而当这两个重要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时候,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假阳性升高。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息肉、感染、炎症、皮肤病、肾功不全、与宠物接触过于密切等,都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取决于肿瘤的类型、组织结构、肿瘤分化、分期等方面,并不固定,大部分肿瘤标志物非恶性肿瘤特有。
非恶性肿瘤细胞也可以分泌肿瘤标志物,某些组织或器官也有可能合成肿瘤标志物,非肿瘤性的病变、治疗副作用都可以使结果呈现假阳性。
还有就是,患了癌症“肿瘤标志物”不一定升高:有些患者甚至已经上了手术台,做了病理检查确认是癌症,所查的“肿瘤标志物”仍然正常。
肿瘤标志物与肿瘤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临床上要求的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对肿瘤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100%,然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具有100%灵敏度和100%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此外,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非常复杂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会有差异,不能仅凭是否超过参考范围而进行诊断。
5 种人可筛查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它是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的良好指标,但不能够作为明确诊断癌症的依据,只是作为影像学以及相关临床症状的辅助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健康人群筛查所起的作用有限,检测结果对临床导向性和对体检者心理影响大,故不推荐作健康人群的广泛筛查。
但对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在40 岁以上的群体,进行肿瘤筛查的确能够起到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5 种人可做肿瘤标志物筛查:40 岁以上健康人群;身体出现了“癌症信号”者;严重污染厂矿企业的从业者;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人群;癌症高发区或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当肿瘤标志物呈阳性时,需观察患者基础测定值的变化。在首次检查中,肿瘤标志物呈阳性者,除了结合临床进行必要的检查外,还要在2~3 周后复查2~3 次,与第一次的基础值进行比较。非恶性肿瘤者,肿瘤标志物指标增加的程度往往不高,或者仅出现一过性升高等。但如果肿瘤标志物连续3 次均呈阳性,就应进行生物物理检查,如CT、MRI 或PET-CT 等,以进一步明确原因。
此外,因为需连续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患者在同一家医疗机构检测更具可比性,因为使用不同方法、不同试剂测定同一种肿瘤标志物,其结果可能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