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草莓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2021-05-07刘瑞涵
王 琼,宗 静,刘瑞涵,李 锐,祝 宁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2.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3.农民日报社,北京 100025;4.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200)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席卷全国。由于恰逢草莓生产销售旺季,在部分产区,草莓成为了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果品[1]。据调查,疫情期间北京草莓销售量、销售价格和销售比例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销售渠道发生了明显改变,疫情期间生产资料、包装材料明显短缺,生产用工明显不足[2]。伴随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各级农业部门助农扶农措施的推动及各生产者自救的开展,也逐渐对草莓种植者的生产行为和经营方式产生了影响。2019—2020年草莓生产季结束后,粮经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对北京草莓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旨在引发从业者和管理者的思考,通过技术的应用改进,增加草莓从业者收益,促进草莓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1 调研方案
1.1 调研时间及地点
调研于2020年7—8月展开,范围覆盖了北京市昌平、房山、大兴等草莓产区。
1.2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从事草莓生产经营的合作社、园区和农户,了解其在2019—2020年草莓生产季种植草莓情况。被调查者主要位于主产区昌平区,占比87.7%;其次为房山区,占比10.3%;其他区县占比2.0%。
1.3 调研项目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用网络调研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网络调研采用问卷的形式,对被调研者的规模效益、销售状况、生产布局、今后的生产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查;此外,还针对典型的生产企业、种植合作社、园区和农户入户访谈进行详细了解。
2 调研结果
2.1 草莓种植规模
种植规模方面,多为种植规模在3 335 m2以下的种植户,占比66.04%;其次种植面积在3 335~6 670 m2的种植户占比17.92%;种植面积在6 670~13 340 m2的种植户占比7.55%;种植面积在13 340~33 350 m2的种植户占比6.60%;种植面积在33 350 m2以上的种植户占比1.89%。被调查者的规模比例基本反映了北京市草莓生产结构。
2.2 草莓产销情况
2.2.1 草莓产销量有所降低
据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不完全统计,2019—2020年全市草莓生产面积444 hm2,其中受新冠疫情影响的面积占比76.5%。昌平、延庆、房山、平谷4个区县平均667 m2产量分别为2 177、1 815、1 500、1 800 kg,分别较上一年度降低2.5%、21.8%、9.1%、0.5%;通州、顺义、大兴的667 m2产量分别为1 710、1 904、1 500 kg,均与上一年度相当。全市草莓平均667 m2产量为1 805 kg,较上一年度降低8.3%。
从调查结果来看,2019—2020年草莓生产季,销量下降明显。93.4%的种植者反映存在销量下降的情况,其中下降20%以下和下降20%~50%的分别占比33.96%、37.74%;21.7%的种植者销量下降超过了50%。
2.2.2 草莓销售渠道呈现多元化
被调查者草莓销售的主要渠道如图1所示,主要为大宗统货进市场(批发)和休闲体验(采摘),分别占比31.1%、27.4%;而在疫情之前(2018年)昌平区休闲采摘销售比例在40%以上[3]。此外,疫情也促进其他渠道的发展,通过团购、快递、超市社区对接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分别占比12.3%、6.6%和5.7%,还有少部分依靠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占比1.9%。
图1 草莓销售渠道占比
2.3 草莓种植效益
2.3.1 不同种植规模损失不同,仅有少部分种植者未受疫情影响
销量下降的同时种植效益也出现下滑,39%的种植者效益较上一年降低20%~50%,21.9%的种植者效益降低超过了50%。从规模上看,13 340 m2以下的种植者效益损失相对较小,未受影响和影响在20%以下的种植者占比37.5%~41.0%,效益降低在50%以上的种植者占比12.5%~20.0%。13 340~33 350 m2规模和33 350 m2以上规模的种植者损失较大,效益降低在50%以上的种植者占比50.0%~57.2%。6.6%的种植者认为疫情对自己草莓的销售和效益几乎没有影响,这部分种植者中,各生产规模的均有分布,3 335 m2以下的占比28.6%,3 335~6 670 m2的占比14.3%,6 670~13 340 m2的占比42.9%,13 340~33 350 m2的占比14.3%。
2.3.2 传统采摘渠道效益下降明显,新型团购渠道效益稳定
对效益降低超过50%的种植者进行分析,将休闲体验(采摘)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占比52.2%,其次为大宗统货批发,占比26.1%。对销量效益几乎未受到影响的农户分析,50%的被调查者主要采用团购渠道,即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定期团购送货,保持销量和效益,快递和社区商超对接占比33.3%。对效益损失在20%以下农户的销售渠道分析,大宗统货批发和休闲采摘分别占比30.6%、16.7%,团购送货和快递渠道分别占比13.9%和8.3%,通过与社区商超对接、电商平台渠道销售分别占比5.6%、5.6%。
2.4 生产者理念
受疫情期间运输的影响,75.47%的农户认为最需要在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上做出改变,其次有16.00%的种植者认为最需要在生产方式(品种、规模)、仓储和保鲜方面做出改变。
2.4.1 生产理念
由于疫情发生在草莓生产中期,78.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草莓套种蔬菜或食用菌,希望通过增加产品种类供给以获得额外效益。55.7%的被调查者在草莓生产结束后还有其他农产品供应市场,供应的农产品包括蔬菜、西甜瓜和水果,分别占比86.44%、32.2%和35.59%。在开展套种的农户中,8.4%的生产效益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有所增加,未进行套种的农户,效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于效益下降在20%以内的种植户,进行套种的占比58.3%。
63.21 %的种植者表示愿意在下一季草莓生产中做出一些改变。74.36%的种植者愿意发展草莓套种,增加蔬菜、西瓜、食用菌等套种作物。51.28%的种植者愿意尝试种植新的草莓品种,为客户提供多品种选择。46.15%的种植者想要改变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约有23.60%的种植者选择减少草莓的种植面积,种植多种作物,或者发展其他市场表现好的农产品。大多数生产者将草莓作为优势农产品种植的意愿没有改变,占比66.04%。
2.4.2 营销理念
94.3 %的农户认为疫情对消费者今后的购买途径和理念产生了影响,其中84%的种植者认为传统采摘比例会降低,48%的种植者认为快递比例会增加,47%的种植者认为团购比例会增加。
对于未来的农产品营销模式,57.6%的农户看好以微信群发展团购,建立自己忠实的客户群,13.2%的农户希望通过电商平台发展“一站式”销售。57.6%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整合区域优质农产品,以政府名义统一对外推广和销售。
3 对北京草莓产业的思考及建议
3.1 调整种植结构,平衡种植风险
北京草莓生产具有较大的休闲观光属性,单一草莓种植存在较大风险。原因:一是价格随时间变化差异较大,在销售旺季及节庆时期售价为30~40元/kg,而在后期仅5.0~7.5元/kg,甚至更低;二是生产周期长,从定植到结束长至8~9个月,其中产果期4~5个月,如果遇上不可预知的特殊情况,极易导致果品滞销,影响后续生产管理和种植效益。建议种植者搭配具有生产属性的蔬菜、瓜果种类,一方面可以丰富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更容易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产生稳定的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填补草莓果期空白,实现一年四季有供应,平衡生产风险。农业部门应对草莓搭配不同种类作物的茬口、技术、成本、效益开展研究,集成形成品种和作物种类多样化的模式,提高效益。
3.2 创新销售方式,疏通销售渠道
休闲采摘一直是北京草莓的主要销售方式,发生疫情后,体验采摘几乎停滞,固有的销售方式不再适合,超市社区对接、微信群团购送货、快递送货、电商平台等多种销售模式和渠道应运而生。电商平台具有交易便利[3]、客户群体规模大、需求稳定的优点。点对点对接社区和微信群团购成为降低单位产品物流成本,进而获得价格优势以及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销售渠道。在调研中也发现,该类渠道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需求,从而保证种植者的销量与效益。该类渠道的有效开拓,重要前提是生产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同时需要对渠道进行疏通维护[4],保证供给量,满足客户需求,维持客户活跃度。否则,这类渠道销量的稳定性,将不容易保持。
3.3 增强风险意识,分类积极引导
大部分草莓生产者风险意识差,缺乏商务销售技能,应对风险能力弱。应当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帮助农民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了解和应用,增强对市场供求信息的了解和国家农业相关政策的掌握,优化生产经营决策,增强风险意识,防范风险;同时,根据不同的生产主体、生产规模分类引导。对于大规模生产者与合作社,可以做电商和直播培训,扩大销售。对于中等规模生产者,鼓励着手建立维护自己稳定的客户群,定向销售,对于小规模生产者,将其优势产品进行整合,进行统一推广销售。丰富培训模式,广泛利用网络及微信、钉钉等线上平台工具,进行远程指导,促进技术应用。
3.4 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价值
产品优质安全依然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客源和口碑的保证。 随着市场秩序的逐渐恢复,应当坚持应用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不放松。提高对优质种苗、高质量肥料等农用物资及安全生产技术应用的补贴,促进生产回归正常;建立产销对接机制,畅通产销渠道,帮助生产者特别是小生产者增加效益;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惠农政策、供求信息、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提升北京农业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