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中国中外摄影对着拍
2021-05-07
2018年8月14日,上海公平路渡口,黄浦江上的游轮(秦智渊 摄)
忆昔风正一帆悬 今朝激浪向江天
1980年,法国摄影家布鲁诺·巴贝拍摄了黄浦江上的帆船。2018年8月14日,我国摄影家秦智渊拍摄了上海公平路渡口黄浦江上的游轮。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一旧一新,一日一夜,一明一暗,一灰一艳。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兼有饮用水源、航运、排洪排涝、渔业、旅游等价值的多功能河流,其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应该说无论是黄浦江两岸的城市景观还是江上航运的变化都见证了上海作为河港和海港的城市变迁。近代史上,上海是较早对外开放贸易的城市之一,黄浦江作为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自然江上船只往来十分繁忙。20世纪80年代初,帆船依然是黄浦江两岸渔民的重要交通和捕捞工具,布鲁诺·巴贝拍摄的黄浦江上的帆船正是当时的写照,只是背景的港口塔吊已经预示着黄浦江和上海不久后的腾飞。
1980年,上海黄浦江上的帆船(布鲁诺·巴贝 摄)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的城市发展重心主要在黄浦江的西岸,外滩段更是浓缩了“上海城市的精华”,90年代之后,城市发展需求、自然条件、市场机制等内生因素和全球化、国家发展战略、政府引导与调控等外生因素,为上海城市跨江大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1999年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由“浦江时代”转向“长江时代”,提出了“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黄浦江在城市格局中的轴向作用开始弱化。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重大决策。此后十余年间,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黄浦江在功能定位上已经从过去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逐步转向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基本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的功能转换与定位升级。同时,上海面向2040年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将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黄浦江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脉,其创新、人文、生态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其空间进一步为市民所共享。2018年8月14日,秦智渊拍摄的上海公平路渡口黄浦江游轮正是这一规划的客观结果。
2018年8月19日,从上海和平饭店屋顶远眺今天的黄浦江两岸(朱耀忠 摄)
外滩隔江放眼望 大上海现新景象
1979年,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站在上海外滩和平饭店窗前,拍下了黄浦江对岸和煦的春色。当他置身外滩万国建筑群里时,只知道上海是中国首批开放城市,还无法猜测其将迎来怎样的巨变。39年后,我国摄影家朱耀忠在类似位置用相近焦距的镜头朝着同一个方向记录下了黄浦江及其两岸绚丽的景色,用直观的影像对比给出了喜人答案。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滋润了上海,也见证了上海的蓬勃发展。曾经号称“十里洋场”的外滩,是上海的经典景点,西侧矗立的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赋予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称号。这些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集中构成了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
1979年春,上海和平饭店窗外景象(阿德里亚诺·马达罗 摄)
经过百年沧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工程改造,黄浦江两岸已经旧貌换新颜。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现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其靠黄浦江最近的南北向主干道路曾被称为“烂泥渡路”,四五米宽,身处破烂的厂房和简陋的棚户区,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浦东大开发正是从这条烂泥路边开始的,该路现在已拓宽变身成平坦的柏油大马路,并更名为“银城中路”。
如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已聚集了13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数百家中外金融机构,百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数千家贸易、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其区域流量、经济总量和GDP贡献值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名列第一,证券市场交易额等单项指标已超过香港中环和新加坡中心区,位列全球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