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背景下的电商发展分析:条件与意义

2021-05-06王颖异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淘宝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十九大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推动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电商的发展有了新的契机与意义。本文以贵州“第一淘宝村”立碑村为例,发现乡村治理理论中的多元主体的协作、多方资源的聚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电商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淘宝村”也反过来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多元化、民主化、信息化,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理;电子商务;“淘宝村”;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0 引言

2017年,贵州省息烽县立碑村首次荣登阿里巴巴“全国淘宝村名单”,实现了贵州省“淘宝村”的零突破。十九大要求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立碑村依托“互联网+”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协同、多方资源的聚集以及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条件共同推动了立碑村电商的发展。另一方面,“淘宝村”这一乡村电商发展模式也推动了乡村基层自治,完善了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实现了立碑村乡村治理的民主化、信息化与公开化,形成了“乡村治理+电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以贵州省息烽县“第一淘宝村”为例,分析乡村治理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的条件;同时研究电商对乡村治理的“反哺”,研究“淘宝村”对立碑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乡村治理+电商”的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1 “淘宝村”的提出:“乡村治理+电商”的发展模式

1.1 贵州“第一淘宝村”的实践

“淘宝村”是農村电商的产业集聚,主要入选标准如下:全村家庭中开网店的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10,网上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据统计,全国“淘宝村”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分布极不均衡,大多数分布于东部沿海城市,西部地区的“淘宝村”占比极少。立碑村截至2017年,有6家电商企业登记注册,共114家淘宝店,电商行业从业者155人,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因此,其农村电商规模符合阿里研究院“淘宝村”标准①。在乡村治理的背景下,立碑村作为贵州“第一淘宝村”,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50多种特色农产品体系,以及“烽味”“苗素”“老腊肉”等当地特色品牌。立碑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凭借物流快递费用减免、政府政策支持、电商网点的集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破解了“有货无出路”的难题。

1.2 “乡村治理+电商”的发展模式分析

十九大《关于加强和推动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乡村经济振兴,重点在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关键在于保护乡村绿色生态环境。立碑村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成为贵州省“第一淘宝村”以来,其“乡村治理+电商”这一模式也处于快速的构建与创新之中。在实践中,立碑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乡村治理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契合。本文研究乡村治理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以及电子商务驱动下的立碑村乡村治理的转型。

2 乡村治理背景下电商发展的条件

2.1 多元化主体的共同推动

乡村治理的实质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社会参与的合作体系,即立碑村电商的发展依靠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村民、电商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形成合作机制[1]。

首先,村民、电商商户是市场力量,也是乡村治理中最活跃的主体[2]。立碑村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中心这一优势,2017年引进了多家电商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电商创业者汇集,同时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多种带有当地特色的电商产业。这些电商企业在被“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为当地的村民提供电商技术、网站维护、销售等培训,还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开发特色农产品,使立碑村逐渐发展成“电商+特色农产品”的“淘宝村”。例如,当地村民先后开发了粮食酒、鸡辣椒、茶叶、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销到全国各地。息烽县也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收购—包装—品牌开发—销售—物流”的全程服务指导。

其次,村级组织作为社会力量,主要由村委会组成,力争做到多方协调,成为治理精英。一方面,村委会连接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淘宝村”的发展;另一方面,村级组织汇集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解决“淘宝村”电商发展中的技术培训、办公及仓储场地协调、物流快递等问题。例如,立碑村村委会设立了全县首家便民快递网点,范围除立碑村外,覆盖10个村3万余人②。

最后,乡镇政府代表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一方,是乡村治理的坚实保障和积极推手,推动了“淘宝村”的成立与发展。在财政方面,息烽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项预算,加大了对电商平台的资金投入;在宣传方面,政府组织各部门积极宣传,发挥了立碑村作为贵州“第一淘宝村”的品牌效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息烽县政府积极引进电商人才,为电商企业的集聚、“淘宝村”物流线路的打通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公共服务的提供及基础设施的配套

电商采用“收购—生产—销售—物流”一条线发展模式,各个环节需要保障基础设施的供给[3]。立碑村作为贵州“第一淘宝村”,需要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合作,即积极协调好资源的配置,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一方面,在立碑村电商收购与生产环节,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例如,立碑村在2017年建成了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了12个部门解决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品牌培育宣传、产品展示、孵化培育等服务,开发了多种特色产品体系。另一方面,立碑村在销售与物流方面,利用互联网优势让“黔货出山”。息烽县立碑村引导村民从事个体运输业,由村委会牵头,与申通、中通等9家快递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立碑村物流公司,建立了便民快递网点,利用物流优势打通了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把优质的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2.3 资源的配给与整合

电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物流、资金等资源的配合。息烽县汇聚全县的有效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网商抱团、快递跟进”这一有效的“政府+市场+社会”治理体系。在信息资源上,贵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中心,为立碑村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村委会多次组织村民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立碑村电脑覆盖率超50%。在物流上,立碑村电商服务中心以市场为向导,“用户线上下单,物流线下配送”,信息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传达,不仅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且物流成本也经过多方协议得到了降低。在资金上,立碑村电商发展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网商投资+政府预算”,充分体现了乡村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相互配合。

3 乡村治理背景下电商发展的意义

3.1 电商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多元化

立碑村成为贵州“第一淘宝村”后,越来越多的主体加入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形成了“乡镇政府+村民电商+村委会”的多元合作治理体系。首先,村民与电商商户合作,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寻求自身在乡村治理中的一席之地,有效实现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自治”这一核心内容,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公共利益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村委会作为村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凭借社会影响,在电商发展的人才培养、场地提供、物流联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搭建桥梁,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最后,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直接领导者,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贵州“第一淘宝村”立碑村的发展。综上所述,立碑村在电商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委领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了基层民主的多元化。

3.2 电商促进资源的协同融合,推动乡村治理民主化

立碑村在推动“淘宝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物流、资金、信息等配套资源的协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物流方面,息烽县打通了“网商抱团—政府奖励—企业扶持—快递跟进”这条物流的“绿色通道”,“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发展模式[4],体现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使各方在相互促进利益提升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治理民主化的进程。信息方面,立碑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贵阳市大数据中心的发展,在全村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覆盖,对村民加强了电脑操作、网上销售等技术的培训。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村民电商、村民组织乃至乡镇政府可以了解全国的市场信息、先进的电商经验以及物流的追踪等,治理多方通过协调,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决策与监督。资金方面,立碑村发展“淘宝村”需要办公场地、人才储备、电脑硬件、仓储场地等。这一方面需要电商商户的投资,保障产品的购买与储备,购买电脑等办公硬件;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要为电商的办公场地提供补助,将其纳入政府扶持电商发展的预算基金。立碑村成为“淘宝村”,需要多方资源协调配合,需要物流、信息、资金的投入,需要村民电商、村民自治组织以及乡镇政府相互配合[5],以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乡村治理更加透明与民主。

3.3 电商推动“互联网+”乡村治理的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信息化

立碑村“淘宝村”的发展可以说是“乡村治理+电商”的模式的实现,技术保障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立碑村全村实现了4G网络的覆盖,为当地与全国各地的市场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在发展电商、销售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对密切交流外界信息、联通全国物流线路、链接全国销售市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4 电商推动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立碑村成为贵州“第一淘宝村”后,由于产业集聚效应与品牌效应,人口大量回流,乡村经济复苏,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亟须更新换代。村委会作为乡村治理的精英,积极协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淘宝村”协同配套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带动、市场推动、村民参与的方式,带动了国家一系列治理体系对乡村治理的关注,激发了市场中的基层村民、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引入了外部理论,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4 结语

十九大以来,全国积极推行乡村治理现代化,“淘宝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息烽县立碑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成为贵州“第一淘宝村”。乡村治理现代化强调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和多方资源的汇集融合。在主体多元上,需要借助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在资源上需要集聚,融合贯通物流、信息、资金等资源;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立碑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紧紧围绕“淘宝村”的医疗、教育、卫生进行。立碑村作为贵州“第一淘宝村”,其电商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民主化,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了乡村治理的公开、透明,最后激发立碑村经济复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芳芳,罗震东,何鹤鸣.电子商务驱动下的乡村治理多元化重构研究——基于山东省曹县大集镇的实证[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10):22-29.

[2] 张菡耘,李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以“枫桥经验”为视角[J].河北企业,2019(6):74-75.

[3] 张楠楠,柴若冰.保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0(1):130-136.

[4] 劉雪兰.新时代“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研究——以龙潭村“为村”为例[D].成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9:20-21.

[5] 刘骏娇.贵州“第一淘宝村”的产业经[J].当代贵州,2019,2(6/7):60-61.

作者简介:王颖异(1996—),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淘宝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