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021-05-06陈培达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实施策略

陈培达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意义重大。以基于海州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建设为例,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场域性课程资源建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文本性课程资源建设实现课程的校本化。通过搭建自主体验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实践创作平台,开展专题运用学习;搭建交流表达平台,开展角色交互学习落实推进。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之魂、文明之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建设相应的活动场域和校本化课程,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乡文化,建设适合儿童诵读讲写、思辨研玩、观演唱舞的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主题环境和课程。儿童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可以在模拟活动、角色体验中汲取营养,提高母语表达素养,留下美好童年并内化于心,进而形成文化基因,培养家国情怀,为人生打好自信的底色。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单一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已不能适应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意在整合课程环境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按照有利于表达运用的方式完善实践模式,为实现育人目标、落实儿童核心素养做有益的前沿探索。该课程致力于培养文化自信,培养家乡情感,留住童心,留下母语痕迹;致力于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学习,使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致力于资源整合,让儿童在全景体验、全程参与的自主活动中形成表达意识、创新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2.有利于构建丰富开放、自由运用的语文课程生态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要注重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本項目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开放、利于探究运用语文的载体,把语文学习与运用放到广阔的、自主的空间里进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3.有利于培育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而时习之”的环境、时机、载体无处不在。我们要打破学科隔阂,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实践、体验、理解、运用语文知识,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生长,形成学科间圆融共生的良好愿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整合唐诗宋词、百家思想、历史风物、传统艺术、乡土民俗等内容丰富儿童的文化素养,并通过将其融入校本课程在探究体验中培养儿童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展示、辩论、报告、习作等交流活动中指引儿童学习记录见闻、书写感情、表达观点,形成富有家国情怀的儿童写作表达特色。

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

我们利用省级特色文化项目基地——家文化综合学习体,为学生营造自学、体验、创造的理想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举办自主的参与式、体验式活动,为儿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源泉与平台。

(一)综合实践活动场域性课程资源建设

1.多元融合式语文综合实践体验场馆建设

(1)追溯历史源泉,建设历史馆,增进文化自信

历史是中华文明丰厚的财富,家乡是国家的缩影。依据清代嘉庆海州图建成大型古海州城沙盘模型,在春秋小径两侧展示海州从石器时代将军崖岩画到秦汉建城直到民国的历史,介绍家乡革命史,让学生探寻先民的足迹和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前人的勤劳、智慧与勇敢。学生在这里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在讲解中懂得铭记过去、珍爱今天,从而获得自信。

(2)打开文学宝库,建设文学馆,开阔文学视野

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是中华文脉,家乡的诗更易浸润文化基因。文学馆以书法的形式展示四书及《史记》中的经典名句,编印《中华经典诗词300》,着重通过诵读与积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整体书架布置《镜花缘》《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海州有关的名著主题阅读栏目,以及名著中的画像、绣像,并配以光电媒介进行说明介绍。

(3)打通艺术壁垒,建设艺术馆,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馆有展示、体验与创作三大功能。曲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舞蹈有划船、舞龙等;美术有泥彩、风筝、渔家乐贴画等,这些地方文化形成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为学生的原生态创作提供灵感。学习离不开活动,我们将课内与课外打通,将学习与活动打通,让学生乐此不疲,在快乐中成长。

(4)挖掘乡土资源,建设乡俗馆,增加家国认同

海州民俗文化体验馆以白虎山庙会展现的民俗为主体,辅之以渔家民俗、盐圩民俗以及海州传统节日民俗、地方饮食民俗、民间体育风俗等。中心剧场让学生感受海州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亲切性和独特性,为心灵打上浓浓的乡土情结,从家乡民俗找到思考、创作的源泉,在自主表演中得到自我教育与提升。

2.参与内化式语文综合实践体验室外场域建设

(1)建设文化表演广场,提供演讲辩论场

利用各场馆之间的空地,巧妙布置文化广场。华夏百家广场介绍诸子百家思想,是学生学习、表演、展示诸子思想的场所。比如,德真广场以道家思想为主,兼爱广场以墨家思想为主,尚法广场建以法家为主。在场馆之间建设自助剧场,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自助式的展示。

(2)建设农家体验园,提供劳动种植场

农家体验园让儿童用自己的双手感受到植物的成长,丰富对人生成长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农民的敬重之情,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节约粮食的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

(3)建设路桥巷道,提供感悟积累场

以儒家思想命名和美化布置。例如,有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命名的路巷;有以海州历史风物为主题布置的,介绍秦皇东巡、立石、射巨鲛及徐福东渡等事迹;呈现陇海路铺设的铁轨,介绍陇海铁路、港口规划和建设历史,以及“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建设成果。

(4)建设家乡文化长廊,提供信息展示场

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形式。如,海州民俗长廊,展示海属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海州生态长廊,以种植实物或图片展示海州的原生生物;诗赞竹简长廊,在校门处以汉简的形式布置描写、赞美海州的诗句、楹联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文本性课程资源建设

通过将海州文化与国家课程进行渗透与整合,研发了赏海州、讲海州、演海州、唱海州、吃海州、写海州等学科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汉字海州、诗词海州、名著海州、艺术海州、民俗海州的独特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唱、演、绘、塑的追求美的生活情趣,培养赏、玩、做、探的学习习惯,形成会学爱学互助友爱的学习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交融贯通的创新精神,培育仁爱敦厚、博学智慧的良好人格品质,从而涵养博学仁爱、爱家爱国、无私济世的家国情怀。

1.从文学的视角建设实践活动课程

“中华经典诗词300”“家乡故事”“名著与家乡”等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语文魅力,涵养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学习名著表达方式,用写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从文字的视角建设实践活动课程

“家乡汉字”“魅力方言”让学生感受家乡语言文化。学生总认为家乡地名中带有浦、艞、圩、墩比较土气,他们从《家乡汉字》中知道“浦”指河流入海的地方,如板浦、新浦、浦东;“艞”是海边运盐河上一种竹子做的断桥,可通船,人可以跳过去;“圩”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墩”则与之相反……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都有先民的智慧。

3.从艺术的视角建设实践活动课程

引导学生为中华诗词、文学名著、家乡故事配插图,制作童年生活绘本,为绘画配上文字,让“语”化成画,让画化成“语”。通过吟唱诗词体验汉语的韵律美,通过话剧表演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学习家乡曲艺舞蹈,打上家乡烙印,提升审美素养。

4.从文化的视角建设实践活动课程

在“百家论坛”的演讲辩论中学习中华文化、历代思想;自办袖珍庙会,全景展示家乡民俗文化,学做、制作、推介家乡名吃。诸如此类,成为既可远观又可参与的4D课程,成为一次有益的文化语言实践。

三、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1.搭建体验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學习

利用各场域活动和课程寻找创作源泉。每周用半天时间开设选课走班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自选学习伙伴,自选体验、创作研究方式方向,自选成果展示形式。在学习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助式学习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农家体验园、体育力行园体验植物成长、身体成长,丰富对自身的认识,养成对农民的敬重,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

2.搭建创作平台,开展专题运用学习

鼓励师生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体验、运用、探究为中心,实现个性化、运用化、专题化学习,利用各场馆体验传统文化。通过本土文化形成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为师生的原生态实践创作提供灵感,同时进行生生、师生多元对话式交流研讨,即“全景展示→自主体验→实践创作”三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领悟到的海州元素融入创作当中去,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描绘新海州新未来。

3.搭建交流平台,开展角色交互学习

依托综合学习体和特色课程,开展角色交互式体验活动,如“白虎山庙会”全景开放式活动课程,提升成员的体验、感悟、创作、研究、展示水平,让学生摆脱枯燥的书本知识性学习,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兴趣,从而将日常的平面学习、线性学习升格为多维学习、立体学习。如此,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通过选课走班、嵌入微课程、全员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培养唱演绘塑的审美情趣,培养赏玩做探的新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实践表达的博学乐言品质。

总体来看,本项目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场域环境与课程的高度融合,使得场域、课程、儿童、活动构成一门鲜活的既可观察研究又可参与体验的4D课程。同时,实现小学国家课程体系与校本课程体系的高度融合,从多个视角出发建构起适合儿童参与体验的主题环境、课程、研究活动。最后,实现中华文化、家乡文化与儿童心灵成长的高度整合,使儿童在模拟活动、角色体验、专题研究中汲取营养,完成外显言语表达的转化,提高母语表达核心素养,留下美好童年并内化于心,为人生打好文化自信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王强.学校课程再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吴忠豪.实践: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J].内蒙古教育,2016(16).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实施策略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