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021-05-06徐新洲计正昊
徐新洲 计正昊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在调研吴江区平望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苏南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特点,提出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对推动苏南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和促进苏南“强富美高”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苏南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乡村地区得益于苏南模式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基础缩短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吴江区平望镇是苏南地区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位于苏浙沪三省市交界的中心地带,是吴文化区域交汇的重要枢纽。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吴江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对其建设的成效和经验进行总结,最终针对苏南地区这一特殊区域,提出服务苏南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1 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乡村文化自信
苏南地区各级党政机关及基层乡村干部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识,牢牢坚持以乡村文化自信为准则引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强化自身的政治担当,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历史使命,加强对乡村文化及乡村文化自信的思想认识[1]。尤其是对基层乡村干部而言,通过理论学习,其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这对他们开展乡村工作至关重要。同时要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方向。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各级党政机关和基层乡村干部除了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还要加强党的理论在乡村居民中的宣传,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乡村公共文化中的主流,为乡村居民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从而确保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走样、不走偏。
1.2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基层人员去执行,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准、接地气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首先,要适当放宽选人用人标准。乡镇文体站属于文化事业单位,省、市级政府可以公开发布事业单位招考公告,面向社会广泛招聘文体管理员,可以放宽录取标准,如果应聘者具备担任这个职务的能力且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给予其事业单位编制。村一级不再设置文体管理员一职,改由乡镇文体站统一派出。如调研发现,平望镇下属21个行政村和7个居民社区,如果每个村和社区都要配备一名文体管理员,过多的人员编制会导致支出增多,增加乡镇一级的财政负担,因此建议一名文体管理员对接几个村或社区,以削减一部分人员开支。其次,引进专门的文体人才。基层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专业从业人员参加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并且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毕业生从事支农工作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挑选一部分在文体上有特长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
2 统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资源配置和经费渠道
2.1 優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首先,政府要整合乡村公共文化资源。政府需要统筹人、财、物等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投入,运用科学的方式合理配置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形成有机的系统布局,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整体使用效能,最终实现对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硬件方面,苏南地区各级政府要注重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可以整合一些功能类似或单一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尝试探索和拓展其功能,增强服务乡村居民的能力。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软件方面,苏南地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主要抓手,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其次,政府要合理规划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布局,可以考虑将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相融合,重视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互动。苏南地区各级政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内乡村居民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偏好,以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乡村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调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布局位置,使乡村居民能更方便地使用乡村公共文化资源。
2.2 拓宽投入渠道,实现多元路径供给
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国家财政为主要资金渠道,因此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必须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应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制度化,优先保障乡村发展的财政支出,确保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以平望镇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例,平望镇在文化体育与传媒领域的公共预算支出只占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具体分配到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支出金额和比例则更低。因此政府要增加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确保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逐年稳定增长,并且保证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增速与乡村地区经济增速相匹配,使其适应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规定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政府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不仅要规定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在政府总预算支出中的比例,还要根据各级政府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不同责任,明确其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应承担的财政资金投入比例。
3 创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路径和特色模式
3.1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乡镇特色品牌
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苏南地区人文气息浓郁,各地保留着各个年代留存下来的大量传统文化资源。首先,政府要重视对传统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我国乡村地区最普遍的传统乡村文化设施就是祠堂和戏台,这些文化设施在历史上扮演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角色。政府可以根据乡村居民的使用频次和不同需求,将这些传统乡村文化设施改造成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如文体活动中心和乡村教学点等,成为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使用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3]。其次,政府要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对其的保护和继承不仅是在建设公共文化,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政府要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帮助其“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政府还要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补贴的方式,对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在确保其不会损坏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促使其发挥作用。比如政府可以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翻新老建筑,并将老建筑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场地,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3.2 依托现代手段,创新文化供给方式
首先,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优势。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不少乡村居民尤其是青年群体收集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经从报纸和电视转变为互联网。通过整合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网站,在网络上打造有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信息公开、意见征集、审批投诉等功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4]。同时,要重点注意移动终端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主动开通和创建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方便乡村居民随时随地查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促进乡村居民对本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认知。其次,政府要提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政府在兴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时,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设备的配备,提升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同时要注意本地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对接,利用数字化储存手段的优势,打破文化信息资源交流与传播的空间距离限制,破除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壁垒。政府要注意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内新增互动式空间,尤其是村史馆等展览类型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要采用VR(虚拟现实)等新型技术手段,增强乡村居民的体验感,提高其满意度,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形式。
4 建立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
4.1 尊重主体地位,改进村民需求表达
首先,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需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乡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更多考虑乡村居民的真实需求,使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有的放矢。其次,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放低姿态,将工作重心下移,通过下基层观察和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加强与乡村居民的互动,聆听、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文化需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虚构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基层文化工作者还需要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权利意识宣传,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表达能够影响或决定政府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将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相结合,并使乡村居民更加乐意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5]。最后,政府要关切弱势群体的需求。乡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留守群体、外来务工群体和残障群体。政府要通过基层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主动关切这3个群体的文化需求,并针对群体特点提供相应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
4.2 发挥主体意识,引导村民主动参与
乡村居民被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效果不如主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效果好,想要让乡村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就必须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优秀成果的重要推动力,其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形成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心理认同,从而激发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的内生动力。因此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的过程中,乡村居民要通过村民大会等途径,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现阶段苏南地区乡村留守群体以老年人群为主,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欠缺科学文化素养。乡村居民参与乡村公共建设的能力与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存在联系,而其综合文化素质则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升,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社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补充途径[6]。苏南地区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使其拥有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村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宣传栏等途径帮助乡村居民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村教育点、乡村培训班等,以讲座和授课等形式帮助乡村居民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5 结语
吴江区平望镇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城乡差距不大,具有一定的苏南地区代表性。通过调研平望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4个方面的优化对策,对当前苏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乡村振兴战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是我国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部署。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吕宾.流动与留守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9(08):102-109.
[2] 吕宾,俞睿.乡村文化自信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8(04):66-73.
[3] 李金龙,刘巧兰.话语赋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基本保障[J].图书馆建设,2018(10):23-31.
[4] 祁述裕.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五个着力点[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1-23.
[5] 曹文军.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社会责任提升功能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48-150.
[6] 王东,许亚静.供需错位:社会关系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基于豫西J村的田野观察[J].图书馆,2019(12):36-42.
作者简介:徐新洲(1982—),男,江苏扬中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农村公共管理。
计正昊(1995—),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