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辐射防得住吗

2021-05-06刘丹青

大众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辐射量电磁辐射通讯

刘丹青

用手机联系、开会、学习,用手机购物、阅读、娱乐……如今,手机已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在享受现代通讯技术及电子信息时代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手机辐射问题也持续受到关注。

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来解答手机辐射对身体有没有伤害,有何种伤害,如何避免伤害等问题。普通大众作为手机用户,对手机辐射的某些认识是不是会存在盲区和误区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致癌杀精 真真假假

手机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电波能量低不足以发生电离,损害细胞发生癌变,但会影响到细胞的功能。

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认为,人體局部暴露辐射剂量超过限值,会造成人体功能紊乱,干扰人体心脑生电活动造成睡眠不佳,导致视觉系统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苹果公司也对手机距离身体5毫米时的电磁波吸收比值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其辐射量超过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监管手机安全而设置的手机辐射量上限。想象一下,手机贴身放时,人体受到的辐射量岂不是更多。

虽然在手机使用者中脑部胶质瘤发生率是否增加,目前仍存在争议,但2011年5月31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手机辐射列入可能致癌级别。

手机辐射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也备受科学界关注。一些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证实,手机电磁辐射对生殖功能具有不良影响,可使形态结构发生异常,令细胞受损。但实际上,也不乏阴性的研究结果。建议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育龄男女应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腹股沟的位置。

孩子更容易“受伤”

与成人相比,儿童更易受到电磁辐射影响。大脑是手机辐射主要的暴露器官。专家认为,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即使是低频电磁辐射也会干扰儿童活跃的电生理活动,导致神经元损伤。

儿童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手机电磁辐射量会越多,对身体的损害几率越大。

一项针对234名青少年进行的预期性群体研究发现,一年后通过认知测试系统进行检测,青少年使用无线设备时间越长,所受到的电磁辐射量越大,记忆力下降程度越大。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这些关于手机辐射对记忆力、学习和认知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最一致的手机使用相关健康风险是分心驾驶和车辆事故。

减少手机辐射这样做

不使用手机几乎不可能,但科学使用可以减少手机辐射伤害,除了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时间,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将手机贴身放置;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床头;尽量用有线耳机或者免提接听电话;不用手机时关闭Wi-Fi连接,因为关闭Wi-Fi无线设备,也就减少了非电离辐射源。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机辐射强度与手机的信号强度有关。通讯信号差,手机要维持高功率去搜索基站维持通讯,手机辐射就大。尽量在室外空旷的环境中打电话,通讯信号好、手机辐射少。雷雨天通讯信号差,尽量不要打手机,既降低手机辐射,又防雷电击。在高速行驶时,手机接通需要不断寻找、切换基站,会额外增加发射功率,产生的手机辐射较多。在移动行进过程中,如高铁、动车、电梯上也尽量不要打手机,减少切换基站带来的功率增加,也利于降低辐射。

手机在联网状态下,尤其是手机拨通的瞬间,辐射量最大,相当于待机状态的3倍左右,最好在手机接通后1秒~2秒再讲电话。

用网络替代打电话

很多人关心在手机充电时能不能打电话?网上也流传着“手机电量只剩一格时,辐射量千万倍”的说法,这是真的吗?其实,手机电量与手机辐射强度无关,信号强度是手机辐射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个说法是谣言。手机在充电时最好不要拨打电话,主要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适当延长手机电池的寿命。

近年来关于手机辐射,还有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上网的电磁辐射强度要小于短信的辐射强度,发短信的辐射强度要小于通话的辐射强度。如此看来,在信号好时,手机使用相同的时间以及距离,用网络联系不失为减少手机辐射的最优选择。

此外,手机的射频信号可能会干扰某些电子医疗设备和导航系统,即电磁干扰。在飞机上通常要禁止使用手机;佩戴起搏器的人也要预防使用手机而引起问题,尽量将手机握在植入起搏器的身体另一侧。

最后是选购手机, 一定要购买符合国标的设备。“山寨版”的手机没有进行辐射的SAR值测试,没有入网许可证,辐射限值往往不能达标,它们对人体辐射伤害不得而知。市面上一些手机防磁贴或防磁手机壳等,大多是商家的噱头,对防手机辐射根本没有帮助。

猜你喜欢

辐射量电磁辐射通讯
防止蚊子叮咬的新方法
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方法
分析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研究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间质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浮瓶通讯
抗辐射有妙招
单片机I/O口模拟串行通讯的C51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