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1-05-06张建辉

学生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

张建辉

摘 要:创新能力关系到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限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与升学压力,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顺利开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新教学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塑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引言

时代呼唤创新,国家发展需要创新,顺应历史潮流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置于五大理念之首。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本身都不太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往往局限于知识的传递,能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并不多,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更是少之又少。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这种教学现状,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了一节流于表面、停留在浅层理论教学上,对于学生思想层次的提高与增强的作用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道德法治的教学方法局限在文字讲述教育这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上,使整个道德法治课堂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对道德法治课堂本身产生抵触情绪,那么教师在后续工作中创新意识教学展开中就会束手束脚,处处为难。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具体教学策略

(一)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敢于突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善于追求新颖独特,张扬个性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1.构建尊重、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机械相加,而是教学相长的“成长共同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新颖的点子由于担心被忽视或被嘲笑而不敢说出来或者不屑于说出来,从而把创新的火苗熄灭了。教师只有走下权威的神坛,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即使是非常幼稚和错误的想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让彼此敞开心扉,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2.确立全面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要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课堂的纸笔测试,综合能力运用方面可以尝试采用写小论文、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考察。对新颖的点子可以奖励一定的分数。如学习亲子关系内容:怎样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学生说父母所在的单位应该把员工的奖金与家庭幸福联系起来——其理由家庭与事业并不是对立的,幸福的家庭让员工身心愉悦,工作更积极、效率更高;也有学生说国家应该实行父母资格制度,考试及格才能生孩子——其理由很多父母没有育儿方面的知识,有些还存在心理问题,这样的父母胜任不了监护资格。即使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如此新颖的点子我们应该慷慨奖励。

(二)发展创新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就如汽车的近光灯与远光灯的关系,远光灯的光线集中,看的清晰;近光灯的光线发散,看的宽广。发散思维是相对聚焦思维而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往往就是创新的摇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做出新颖的选择。利用头脑风暴,通过多——异——新——好的历程,诞生新颖的答案。如学习走绿色发展道路,有学生提出,对五公里以内的公交车实施反向阶梯收费,路程越短收费越高,以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以步代车;有学生提出手机销售商不得把充电器、耳机等与新手机搭配销售,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更有甚者提出在全社会推广电子说明书,纸质说明书要额外购买。这些创新的点子正是发散思维的结出的蜜果。

2.打破经验权威的束缚。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真理离开了相应的条件就会变成谬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思考的空间,把“学”和“问”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深度学习,提升自主学习。学习社会老龄化问题,面对现实中大众对老年人的贬低看法,可引导学生从经验丰富心智成熟的角度看到老年人,就不会觉得老年人是社会的累赘,相反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为社会做贡献。

3.悉心呵护学生的直觉与灵感。人类的诸多发明创造往往和直觉与灵感密不可分,生活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的顿悟中得到解决,直觉与灵感对创造力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灵感往往是在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经过艰苦的思维跋涉而不得,却在不经间冒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问题在脑海遨游浮泅,让发散思维与聚焦思维自由地切换,增强自信,只要符合道德与法律的事情就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与现实的束缚,一旦有新颖的点子跳出来就要紧紧抓住,悉心呵护。

(三)提升创新能力

1.激活教学氛围,点燃学习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专注于学习,高效地学习,对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创新的点子才能顺利的冒出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身边小事,创设热点问题情景,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课堂教学引来源头活水。学习消费者权益这一知识时,可以采用实物辨别、模拟购物的活动方式,拿出一些真假混杂的商品以及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让学生学会分辨购物,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总结购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和维权途径。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组织不同形式的专题性活动。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模拟法庭、小辩论等形式,就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向学生解读,或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就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竞争与合作相关内容可以就竞争与合作哪一个更重要开展辩论,学些财产继承权可以把身边或社会中影响比较大的继承权纠纷搬到课堂,让学生做小法官进行判决。

3.开辟课外教学空间。开展志愿者活动,社會调查等实践,使教学内容从狭小的课堂扩大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感悟生活,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如在学习亲社会行为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可以走进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在民主政治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开放的课堂架起了课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

4.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在布置作业时要有所差异。作业的难度过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的火苗无从产生;难度过大的作业往往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尝试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站在原地摸不到,尽力跳一跳够得着。教师也可以尝试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制定好作业清单供学生自由选择。如学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把课后作业设计为写一篇有关民族文化的小论文、设计一张民族文化手抄报、制作一张调查问卷、出一份试卷等。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坚定教育理念,坚守教育初心,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建立完善的学生培养体系,以现实生活的实际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创新的源泉才能得以涌流。

参考文献:

[1](美)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创造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美)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广东省博罗县三乡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