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中国经济效率的思考

2021-05-06于婷郭将

中国市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于婷 郭将

[摘 要]全球化的紧密联系,实现了经济效率。但是,紧密联系的问题也就在于彼此的相互影响。换言之,如果某一经济体受到了经济冲击,与其联系的其他经济体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外部冲击之下,如何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成为非常重要的话题。文章对外部冲击下的经济表现进行阐述,并且对提升经济相关效率进行策略分析。文章提出,历经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完全有理由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而制度设计上的突破也是其应有之意。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效率

1 引言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效率路径上的延伸。一个产品的创新也是在效率意义上的变革,因为全球化说到底是效率的全球化。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一个产品必然要打破地区个别比较优势的限制,与其他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合作。这种合作必然是高效的合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从而意味着合作的紧密程度,当然也意味着冲突可能的增加。这也符合效率逻辑,因为每个国家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保证每一个创造价值的阶段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当产品所需要素发生变化,而相应区域不能提供较低成本时,意味着旧的合作在默默瓦解,新的合作即将开始。各个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样的不稳定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稳定的合作。

但是,显然事实上这种合作对于参与者都暗藏了风险。因为随着产品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工原材料或制造最终产品。中国正是陷入了这样的苦恼之中:始终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盘踞在全球价值链中。为了迎合国际产品的需求,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选择,有的地方会选择生产原材料,有的地方会选择产品加工,当这些组合在一起就会让利益更大化。但是,成本优势是最容易模仿和复制的。很多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最容易效仿的比较优势,竭尽所能去迎合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需求。这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货膨胀,规模萎缩,员工失业,企业处于大规模的停产破产,生产力受到严重冲击,经济陷入混乱、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而疫情更是放大了经济冲击。

这不是事实的全部,还要看到区域某些支柱产业在外部市场受到较强的竞争冲击或需求萎缩时,技术过时、模式老旧窘境确实难以维持原有的增长模式,但是,面对外部冲击的影响,仍可以冷静的思考未来经济如何在长期、高效的经济发展上有所突破,而不必被绑架在价值链低端渐行渐远。文章试图对如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如何正确看待韧性到来的冲击;二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的影响;三是如何实现经济长期高效的发展。

2 外部冲击下的经济表现

中国政府一直在为如何快速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而努力。但是,从现实具体情况来看,也困惑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无法延续。比如廉价劳动力的累积和多年来加工制造規模过大的压力。在尚未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持之前,纠结自身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表现为之前所依靠的生产红利的丧失,面对东南亚国家能够提供的更低的生产成本,左右为难。

2019年年底,全世界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冲击。截至目前,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实时监测系统显示,截至美东时间7月13日下午5时34分,全球累计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3026225例,累计死亡病例570924例。美国已有感染病例3352696例,占全球感染病例1/4以上,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35512例[1]。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受了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服务业、制造业都损失惨重。美国暂停发放部分类别的工作签证,这一措施将会减缓美国的经济复苏,失业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英国、德国、法国诸多国家也为此而困扰。很多国家对特定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锁计划。这就使依靠外贸加工制造出口的中国在疫情中遭受巨大打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经济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有季度经济统计以来的首次季度负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3月同比下降1.1%);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9.0%(3月同比名义下降15.8%);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比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一季度货物进出口同比下降6.4%,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4.5%[3]。EPMI各项指标大幅回落,均创历史最低。

整体外部经济环境固有的变化,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雪上加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都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之前中国也经历了SARS等问题的考验,但这次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正处于上下受压的艰难时刻。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再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去竞争成本显然不合时宜。倘若完全放弃制造和加工,只能去努力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中国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等方面确实有某些优势,但是要傲立于全球并成就巨大的市场份额还是很有挑战的。

但是,当把目光放置于各个产业和行业后,会惊奇地发现,各种危机乃至于疫情也催化了部分行业的转型,甚至数字化转型。比如房地产行业,对于房屋买卖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大事。而房屋买卖最重要的是需要购买人现场去看房。买房是需要非常真实而客观感受的。随着数字化设施的完善,网上购房、网上VR看房、网上选房、网上购房等服务日趋成熟。无法想象人们对房屋的购买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甚至发现,全国有近百个城市的5000多名房地产置业顾问“直播”卖房,并且成绩斐然。这一过程中,直播和VR技术还改变了超市、生鲜果蔬行业的售卖形式。线上教育和线上办公也是同步推进,累计使用用户达1.3亿,同比增长82%。虽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网络、数字的发展确实又为经济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无论如何,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能够确保经济保持高速的发展。

3 提升经济效率的策略分析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始终保持高效的状态。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客观上为一国或地区在效率意义上取得突破提供可能。这表现在外部需求发生变化。这种需求首先表现在产品需求上。产品需求一旦产生变化,那么,效率就失去了其依托的根据。所以,自始至终对于需求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消费者本身对于自己的需求处于盲目和混乱的状态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并不明确自己的需求。于是,理论上说,消费者需求需要引导。但是,在实践中,很多产品的生产会因为消费者的不确定性而忽略顾客需求。这其实是一个很粗放的想法,因为消费者需求是有一定方向捕捉的。

3.1 消费需求的动态把握

任何消费群体均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是一個特别复杂的东西。换句话说,文化是某一社会在很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元素沉淀出来的。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但是,显然远远不仅仅如此。文化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在特定文化中,会显现出特定的价值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一地区的消费者有共同的需求方向和偏好。时刻努力把握需求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只要在文化上多思考,就可能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需求的产品。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更在于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服务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市场,就可能实现效率上的突破。

3.2 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府在加工、制造领域不断努力,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2018年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GDP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日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品类齐全的“世界工厂”,也是规模巨大的“世界市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不仅深刻改变着中国,也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4]。这一切,都在默默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实际。而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技术、人才、资本乃至于制度设计相比从前都有了大幅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还试图找寻和利用之前发展的比较优势来迎合现今经济发展需求,本身是不客观的,逻辑也不符合。或者,应当更多的考虑当下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大胆创新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

3.3 制度设计的大力突破

在《论制度》中诺斯给出的更准确定义是:“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同时诺斯进一步指出, “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也在客观上极大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坚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思路,从制度设计上根据比较优势,培养了大批的产业工人,完成中国制造。也从制度设计上,调整了人才流动、资本流动的方向,这可以说是制度设计加强和完善了特定的比较优势。今天,中国要切实推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也应该通过特定制度的设计来完成。只要自上而下明确创新的基本思路,创新人才的理念就能不断得到加强。

利用制度的激励作用来影响劳动力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人全部的行动都取决某种对利益的保护和追逐。只有人所理解的收益大于支付成本的时候,才能够产生相应的行动。

所以,如果想实现有效的激励,关键是根据员工的需求,做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激励设计。当然,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所谓需求并不仅仅表现为物质需求。所以,在尊重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个宽松的氛围,其中有诸多的挑战,让其冒险甚至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他的目标,这一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当然,过程中的竞争理念的维系也是很重要的。懂得尊重每个人的努力,在有效的制度引导下,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才会逐步形成。

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本,是可以实现相应的技术突破的。这就需要有更多耐心,更大的冒险意识,而不是急功近利。因为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无非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物质材料在全世界都有均等性,但是,人的要素却因为各个地区或人的个体而发生不同。只要控制和利用好了人的要素,就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快速提高。

3.4 产业升级的高效推进

截至目前,中国的红利并不单纯集中在人口和资源上。从劳动力价格来看,虽然曾经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但是,劳动力价格只占到产品生产制造成本很小的部分。所以,无须苦恼劳动力红利的问题。事实上,成本上涨更多地表现为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在难以保持成本优势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中国积累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之后,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尝试进行自主创新。

中国需要开发中国式的产品,产品要能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不能一味地只是帮助发达国家生产拥有他们文化特征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只是迎合了国外消费需求,而不能让中国人享受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因此,从短期来看,虽然确实实现了一定资本的积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并不能收获巨大的利益,反而将自己束缚在了被发达国家掌控的圈子里。

中国由于多年的“中国制造”已经积累了技术基础,所以,应集中优势资源开发拥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才会拥有灵魂,而不是单一的重复生产符合其他国家文化的产品。例如芭比娃娃,芭比娃娃的外形还有审美角度一直是按照欧美国家的审美标准决定。需要承认,欧美审美标准不一定符合中国大部分人的审美标准,中国其实可以开发一款符合中国孩子、家长审美标准的玩具。

此外,应该学习已经引进或正在引进的技术,而不只是追求技术的先进。中国有着技术崇拜的心理,过去四十多年大力引进技术。但是,忽视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导致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偏低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善。中国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压制。而在产业升级上,纵然某些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现实中却沿袭了发达国家的产业架构,按照他国的产业比例去设计本国的产业。但是西方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他们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比较优势和进化论自然演变过来的。西方国家强调了竞争,通过优胜劣汰的形式,导致产生强者,所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这种盲目性影响了产业转型和升级。中国需要适当开放竞争,让企业通过竞争和对比进行自我升级以及相应的优胜劣汰。适当的竞争会培养活力,让中国的产业向高级化转变。

4 结语与展望

经济效率对于经济体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因为较高的效率有着赶超和引领意义。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竞争效应存在的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了效率意味着拥有了增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可能。具体来说,各个国家和地区依附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某种价值。但是这样一条价值链,处于两种动态过程中:从横向来看,同样做设计、做加工、做制造,單此环节,放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充满了竞争和替代性。这就是效率的意义所在。从纵向来看,分为低端和高端。这种人为的高低端划分,取决各个参与者能力的高低。说到底,就是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一方,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去讨论和决定自己获得最大收益的可能。效率低的一方,则只能依附和接受高端所提出的各种条件和要求。所以,效率是一个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的重要问题。

回到中国的实际。中国一直以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为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充沛,赢得了巨量的加工和制造机会,从而成就了 震惊世界的“中国制造”。但是,这是一种规模上的中国制造,而非效率。于是,当东南亚其他国家也具备了更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后,中国就很难再去维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制造局面了。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必须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不单单是数量上的一种效率改善,更是在质量上的效率提高。

客观事实是,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形成了全新的比较优势,如相对充裕的资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在效率上做更多的尝试和突破。相应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市场力量薄弱的国家。市场让位于计划,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这种经济发展的设计方式固然在特定阶段可以快速实现其规模意义。但是,今日之中国,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大而不强,而是高效、品质的支持。这就需要在效率上多多思考。只有正视效率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才能够找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才能够无惧各种经济冲击,保持基本的活性。

参考文献:

[1]蒋波.每100个美国人有1人感染新冠,男子不信邪故意染病后丧命!全球疫情正在恶化,钟南山张文宏最新发声![EB/OL].(2020-07-14).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4358851_v6202ecc301900msln.html.

[2]Financial动态.中国一季度GDP降6.8% 几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复苏前景不明朗[EB/OL].(2020-04-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221917405674579&wfr=spider&for=pc.

[3]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EB/OL].(2020-03-16).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00316/herald/bbd0cc07e911a5716dc031b628ccc92f.html.

[4]中青在线.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逻辑[EB/OL].(2019-10-10). http://news.cctv.com/2019/10/10/ARTIW9g8CPZfmRJtOqLJ9sPE191010.shtml.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