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复苏到新潮:1976—1992年南京的诗歌、散文与戏剧创作

2021-05-06张光芒陈进武赵磊

青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京散文戏剧

张光芒 陈进武 赵磊

一、归来者的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南京诗歌创作异常丰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而且南京地域文化的滋养,推动了第三代诗歌的变革,使这一时期南京的诗歌创作成为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诗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恢复发展期和创新期。1976年至1984年为恢复发展期,化铁、赵瑞蕻、高加索、丁芒、文丙、沙白、杨苡、叶庆瑞等一批诗人复出。经过对“文革”的短暂控诉后,他们逐渐摆脱了公共性的、集体化的情绪抒发和精神回望,开始各自寻找独特的创作基地,书写自我的性灵,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诗、田园诗、风物诗、儿童诗、乡土诗、散文诗、军旅诗等,丰富了南京诗坛。1984年至1992年是创新期,老一辈诗人继续贡献自己的优秀作品,韩东、小君、小海、于小玮、海波、叶辉等青年诗人也迅速崛起,成为诗坛变革与诗歌转型演进的中坚力量,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各年龄层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老一辈诗人重新焕发出浓郁的诗情,高加索、贺东久、化铁、徐明德、孙成惠、赵瑞蕻、臧云远、叶庆瑞、王德安、孙友田、黄东成、吴野、邓海南、忆明珠等诗人或叙述苦痛往事,或抒发积郁情感;文字或朴实,或灵动;内容涉及个人遭遇、社会变迁、山水田园、生命思索等,为南京诗歌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刘国尧的诗集《山丹又红了》既注重诗歌形式的构筑又有真情实感,感染力十足。高加索复出后发表了《泪花吟》《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深受读者好评。嵇亦工《新战友之歌》等诗作深情抒发了对军人的致敬与赞美之情。贺东久的《恐惧》《唯一》等诗作颇具哲理意味。徐明德的《迷舟》《我站了一千公里》等从生活中攫取与提炼典型情境,诗情充沛、节奏鲜明。文丙《迟熟的高粱》等乡土诗、儿童诗别具一格。

1984年前后,以韩东、于坚、朱文、刘立杆、于小玮、吕德安等为代表,“他们”诗群作为第三代诗群的中坚力量成立于南京,有力地推动了“朦胧诗”之后的当代诗歌变革。“他们”诗群的《山民》《有关大雁塔》《温柔的部分》《尚义街六号》《纸梯》《可以吹过草地的风》《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等诗作都是极为精彩的作品,在当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他们文学社”,南京还出现了其他重要的青年诗歌群体,成为第三代诗歌团体的中坚力量。“日常主义”诗群成立于1983年,与“他们”诗群交相辉映,在诗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成员有海波、叶辉、祝龙、林中立、亦兵、海涛、马亦军等,有作品结集《路轨》。代表作有叶辉《难以回头的现象》、祝龙《对话》、林中立《评价》、亦兵《背景》等。“超感觉诗”团体成立于1982年,成员有常征、王一民、樊迅、陈飙、马巧令、姚永宁、张启龙,有油印诗刊《超感觉诗》,代表作有川流《猎熊者》、姚渡《清明》等。“阐释主义”诗群成立于1983年,成员有陈建、糜志强、刑国富、王玉炳、祁冠宇、杨云宁,代表性作品有杨云宁《其它,及其它的》、糜志强《秋之吟》等。社团自编诗集有《无心集》《魂是风》等,另有自办诗歌刊物《东方潮》。“新口语”诗群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赵刚、朱春鹤,诗歌作品集结有铅印本《诗集》,代表作有赵刚《祖宗》、朱春鹤《下午》等。“呼吸诗”团体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盲人(茹础耕)、贝贝(贡文海)、月斧(王干)、岸海(段岸海)、南岛 (张兆华),代表作有月斧《失题》、贝贝《默许》,诗歌作品结集有铅印本《青春的白鸽》、油印诗刊《我们》。“色彩诗”团体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王彬彬、張晓梅、王全红、蔡飞、静静等,代表作有王彬彬《日子》、静静《声色对峙》等。“东方人”诗群成立于1986年,成员有柯江、闲梦、也耕、林林、晓阳等,代表性作品有闲梦《尴尬》、柯江《孤独》等,并有自办诗报《白帆》。可以说,南京以其自由多元的创作环境和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孕育了许多青年诗歌创作团体,使他们创作出了许多颇具探索意义的作品,亦使南京诗歌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二、散文队伍的壮大与文体意识恢复

经历短暂的恢复期后,南京散文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南京散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散文家的文体意识得以恢复。南京作家们充分发挥散文包罗万象的形式特点,调动个人的才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这其中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又有对世事、风物、乡土的描绘。从散文类型来说,回忆散文、乡土田园散文(游记)占据中心地位,报告文学和杂感也取得不俗成绩。复出的老一辈作家纷纷从牛棚、工厂、农村走出来,重新回到文坛,面对痛苦的过往,开始了对悲剧性历史的控诉和对往事的深情回顾,创作了大量回忆性散文。蒋元椿与魏玉翠《钟山风雨起苍黄》、陈白尘《哭翔鹤》《云梦断忆》、高晓声《摆渡》、章品镇《花木丛中人常在》、艾煊《湖上的梦》、海笑《春夜苦闹思银杏》、叶志诚《忆方之》、丁芒《老柳犹飞三月絮》、姜滇《窗前有棵石榴树》、高峰《新枝绿且艳》、苏叶《能不忆江南》、忆明珠《表姑》、魏毓庆《秦淮月·春蚕篇》等作品精彩纷呈。其中,陈白尘的回忆散文集《云梦断忆》作为南京当代散文的优秀代表,开创了记忆散文、文革叙事的另一种形态,具有典范意义。

表现山水田园、乡土风物的游记散文是与回忆性散文并存的另一种散文类型。作家多以寄情山水、流连于地方风情来表现历史、社会的变迁,隐喻个人的价值取向,塑造一种理想人格或精神品质,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南京为背景的游记写景散文是此期南京散文的一大特色,作家沉浸在南京的山水城林、古物风情之中,寄托着对南京的沧桑巨变的感慨及对这座城市与自我互渗关系的深情回顾。程千帆《玄武湖忆旧》、梅汝恺《石城花树》、忆明珠《鸡鸣寺》、赵瑞蕻《秦淮河上的遐思》、魏毓庆《枝带晋时春》、丁家桐《秦淮百姓家》、梁晴《魁光阁小憩》、黄蓓佳《樱花大道》、薛冰《从周处台到芥子园》、黄裳《秦淮拾梦记》、姜滇《桃云》、王德安《秦淮河边拾瓷乐》等散文写南京的各色建筑、景色、文物,让人读来兴味盎然。此外,凤章的散文集《蔷薇河风情》、赵翼如《家乡的阁楼》等,也都是较出色的散文作品。

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变化、社会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政治与生活领域的阴暗面等内容都进入报告文学家的视野,使南京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江广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姜琍敏《我们的目标是“皇冠”》、任斌武《无声的诰歌》、凤章《法兮归来》、庞瑞垠《姚迁之死》、周涛《探险在中国》、李克因《向暖一枝开》以及杨旭的报告文学集《汤》《田野上的风》以及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非》等,是当时批判性报告文学的典型文本。这一时期一些即时反映社会重大事件、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新人新风貌的报告文学作品也不断问世。如1991年由《周末》报龚惠民、速泰春、吴晓平、徐慨合作采写的《悲壮的爆破》、赵翼如的《她给生活带来了美》《改革者的脚步》《哦,十里秦淮》《八月十五日的情思》等。这类作品还有南京市文联为反映时代变革新貌,推出的《明星闪耀》《先行轨迹》《群星璀璨》《新星升腾》《希望之星》《天堂凡人赞》等。

南京杂文、杂感批判性极强,其中对社会的感应、阴暗面的揭露、人性缺陷的剖析都非常出色。陶白是这一时期南京杂文界的代表性人物,有着全国性影响。其作品取材广泛,充满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大胆泼辣,直面真相,针砭时弊,讽刺意味浓厚,代表作有《南北云水集》《秣陵拾草集》等。乐秀良的杂文创作往往紧贴时事,文笔犀利。姚北桦也是比较出色的杂文家,对文化灰暗面和体现集体无意识的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此外,有代表性的南京杂文还被收录在1989年出版的《栖霞枫语——南京杂文选》一书中,分设了鼎新篇、励志篇、史鉴篇等5个小辑。这些文章以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世事、评古论今,文笔犀利,充满忧患意识。另外,赵力田的《长天秋水》、李克因的杂文集《樽前花下集》《长天秋水集》等也都是较为出色的杂文集。

三、多元创作理念与戏剧影视的创新

南京戏剧迸发出极强的活力,之前被迫撤销或下放、停止演出活动的剧团纷纷恢复建制、返回演出舞台。不但话剧团体演出得以复兴,而且传统戏曲团体也走入市场,推动了南京戏剧市场的兴旺。1986年,南京剧团以极大的探索热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倡“小剧场戏剧”运动,引发热烈反响。1989年4月20日至5月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南京市文化局联合在南京主办小剧场戏剧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前线话剧团、上海青年话剧团等10个院团演出了13台话剧,观众万余人次。江苏省、南京市话剧团联合演出的《天上飞的鸭子》采用全方位舞台景观的演出形式,获得积极评价。演出期间,南京还举行了小剧场艺术研讨会,陈白尘、黄佐临等参加了会议,有18个省市的代表参加了戏剧节活动。此外,南京还先后举办了江苏省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市属剧团青年演员会演、第二届华东地区戏剧小品赛等重大演出活动。1990年10月,首届中国曲艺节在南京人民剧场举行,全国的300多位曲艺艺术家演出了由29个曲种组成的近百个优秀曲目。这一时期活跃的剧团有南京市工人艺术团话剧队、南京大学学生剧社、金陵话剧社等。

在戏剧演出活动呈现出活跃局面的同时,南京戏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京剧作家的探索意识得以复苏,致力于戏剧的现代性改造,尝试悲剧、喜剧、寓言剧、历史剧、荒诞剧、讽刺剧等多种类型,创作了许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产生全国影响的作品,在当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陈白尘于1977年创作出的历史剧《大风歌》和1981年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都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沙叶新创作出了《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等极具时代穿透力的作品。姚远于197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师从陈白尘,有《补票》《大树下》等剧本问世。姚远的创作类型较为丰富,喜剧、悲剧、现实剧、历史剧兼备,其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丰富多变的艺术风格尤为人称道。1989年历史剧《商鞅》横空出世,奠定了姚远在剧坛的地位。李龙云也是师从陈白尘学习戏剧艺术,在南京期间创作了五幕话剧《小井胡同》。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等都是其戏剧探索的重要收获。另外,赵耀民《天才与疯子》、刘川《理想还是美丽的》、赵家捷《天上飞的鸭子》、顾尔镡和方洪友《峥嵘岁月》、漠雁和肖玉泽《宋指导员的日记》、冠潮《向前,向前》、李培健《孙中山伦敦蒙难记》、肖明《笑的联想》、王承钢《路,在你我之间》、邹安和《月色溶溶》、方洪友《不能这样生活》也都是有突破性的作品。

这一时期南京的传统戏曲演出也很活跃,多种久不上演的剧目如《势僧》《红拂传》等重回南京舞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传统曲目的整理也被关注,吴白匋整理、改编、创作了30余种戏曲剧本,其中有锡剧《双推磨》《庵堂相会》《红楼梦》《吕后篡国》、扬剧《袁樵摆渡》《百岁挂帅》《金山寺》《义民册》、昆剧《活捉罗根元》等。王染野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编导了沪剧《定风波》、话剧《谭嗣同》、京剧《原野》《三转乌纱帽》等,担任了《中国戏剧志·江苏卷》的编委与综述总撰,出版有《传统剧目考》。

南京的电影、电视文学成绩斐然。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于1981年经本人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后,获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此后,他相继推出了《青春万岁》(1983)、《秋天里的春天》(1985)、《井》(1986)、《湘女萧萧》(1986)、《金镖黄天霸》(1987)、《银杏树之恋》(1988)、《安丽小姐》(1989)、《独身女人》(1991)、《唐明皇》(1992)、《焚心欲火》(1992)、《玫瑰樓迷影》(1993)等作品。其中,《井》获得意大利国际电影节银奖,《湘女萧萧》获得西班牙堂吉诃德奖。朱苏进、江奇涛、顾潇 、姚远、邓海南、周梅森、姜滇等都有大量影视佳作问世。电影《阙里人家》《鸦片战争》《红樱桃》《红色恋人》《漂流瓶》《青春卡拉OK》、电视剧《浪漫风暴》《朱元璋》《康熙王朝》《大树底下》等,都是南京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剧。其中,顾潇的电视剧剧本《大树底下》获中国第五届电视金鹰奖。

作者简介 张光芒,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进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赵磊,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陆 萱

猜你喜欢

南京散文戏剧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有趣的戏剧课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