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在攀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06陈大莺唐吓建
陈大莺,唐吓建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体育系,福州 350003)
0 引言
就运动与医学来说,其目标均为实现人类健康发展,在促进两者交叉结合时,能够更好地实现为人类健康服务.在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入手,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强化,这也是一种运动处方教学方法.攀岩是休闲体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能够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但是其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力量,而且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1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医结合” 概念在不同领域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体育院校的 “体医结合” 概念是指使用体育学科思路,以提高人们体质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为目标,并结合医学科学的思路,对常见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训练技巧等进行总结归纳,使体育运动向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体医结合” 的概念在我国出现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与医疗领域联合研究的重点.体育职业学院通常将 “体医结合” 概念用于提高学生健康与预防疾病的研究工作中,并在医学科学知识及理论系统范围内对体育运动方式、训练技巧等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以期学校体育运动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体育院校强调 “体医结合” 的发展需要在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可以设置专门的 “体医结合” 课程,或重点将 “体医结合” 理念根植于体育院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及课程体系构建中.在 “体医结合” 的结合点和教学融合上重点发力,进行教学研究升级.体能训练类课程作为体育院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体育训练、体能康复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是 “体医结合” 理念实施的关键点.在体能训练类课程中采用 “体医结合” 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将极大提升我国体育院校体能训练类课程的教学质量[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 “体医结合” 的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在攀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其应用结果的差异性,为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开展提供借鉴.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间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学生人数为10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学生50人,其中,采用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的为实验组,常规教学模式的为对照组.实验组学生中,男生39 人,女生11 人,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56±2.05)岁;对照组学生中,男生37 人,女生13 人,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3.05±2.33)岁.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男女生比例对比结果为χ2=0.219,p=0.640,平均年龄对比结果为t=1.116,p=0.267,其组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较.同时,在实验后发放相关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100份.两组所选学生对本次研究有着充分的了解,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搜索查询与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2 问卷调查法
分别对两组学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满意度采用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自制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满意、非常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内容,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是否接受,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等,共10项内容,每项10分,共计100分.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为不满意,分数在60~80分的为满意,分数在80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将不满意的比例排除后为总满意度.
3.3 体适能测试法
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入手,参照其数据标准分别对两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台阶实验、肺活量和握力等进行测试.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两组学生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学习状况基本一样,可排除相关影响因素.
3.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5 实验研究法
研究工作开展前,需要给予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指标和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然后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攀岩运动计划.
在研究开展过程中,实验组采用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行为治疗、医学营养治疗、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两组学生均在每周一到周六按照计划进行有氧运动、垫上练习和抗阻力量练习等,共运动8 周.其中,学生的日常摄入能量,用个人标准体重×中体力劳动单位体重热能供应量(30 kal/kg)得出.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自身的饮食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实际的饮食情况计算其摄入热量,从而保证自身的营养健康等.
在实施过程中,为促进医疗技术和体育技能的融合,需要从当前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入手,通过体育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两种方法实现.首先,就体育教师来说,更侧重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的理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体育技能的医疗作用层面切入,对现有的各项运动项目和具有医疗功能的体育技能动作进行讲解,主要包括其所具有的疾病预防效果,在康复方面的应用和治疗方面的功能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展开科学的、灵活的健身方式.例如,针对女性痛经问题来说,在进行扭腰转臀、胸膝运动和叉腰下蹲等运动时,其技能动作在体育运动方面是基础训练技能,但是结合医学理论和体育运动负荷规律来看,其能够对女性的痛经问题进行缓解,改善相关症状等.其次,就体医结合的体育健康服务理论教学来说,需要从体育运动的辅助治疗、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等方面切入,主要引入中医原理,如推拿、脉络、穴位、针灸等技法,将其与人体生理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特定运动对自身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等.
4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调查数据分析
4.1 身体机能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安静脉搏和肺活量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实验组开展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均得以明显改善,与实验前相比各项指标更稳定,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情况()
表1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情况()
注:*表示组内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组间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images/BZ_114_258_2175_2183_2316.png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肺活量/mL安静脉搏/次50 50 50 50 115.34±5.99 73.44±5.23 2 911±438 75.40±7.57 114.23±6.55 72.20±4.76 3 098±429 73.20±8.04 116.45±6.90 73.25±4.86 2 918±385 75.10±8.55 113.23±6.86*70.45±5.46*3 210±395*71.20±9.04*
4.2 身体素质指标
由表2 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实验开展后,实验组学生在立定跳远、50 m 跑、握力、坐位体前屈和台阶实验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成绩都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变化情况比较(xˉ±s)
4.3 心理健康指数
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学生的SAS和SDS评分差异不显著.实验开展后,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态更好,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学生心理状态评估分析(xˉ±s)
4.4 教学满意度
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对 “体医结合” 的教学模式感到不满意的有1人,学生对应的满意度为98%,对照组中不满意的有7 人,满意度为86%,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学生满意度比较
5 结论
(1)就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影响来说,开展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得以明显改善,实验开展后的各项指标与实验前相比更稳定,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均得以提高,其应用效果显著,并且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高达98%,因此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攀岩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2)开展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态更好,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的运动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医结合” 教学模式开展的课程教学会涉及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解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攀岩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指导意义.攀岩运动具有一定危险性,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开展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心理情绪的宣泄,使其有一个出口,从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