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
2021-05-06郭向昕
郭向昕
(岫岩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岫岩 114300)
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森林面积达2.2 亿hm2,森林覆盖率达22.96%。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仍较低,如瑞典森林覆盖率为54.00%左右,日本森林覆盖率为67.00%左右。因此,重视植树造林活动,加强植树造林技术研究十分必要,是我国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1]。
1 造林整地技术方法
根据整地区域形状,整地方法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2]。全面整地适用于地形较平坦、没有风蚀的区域;局部整地主要适用于风蚀严重的区域和一些山区。局部整地又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2种方法。绕丘开沟整地方法适用于流动沙丘,带状整地方法适用于黄土丘陵和山区。带状整地完成后,带和带之间需保持一定距离,可保留原生植被。根据端面形式,带状整地可分为水平带(应用在土壤肥沃、湿润且植被茂盛的缓坡地)、水平阶、水平沟等。块状整地包括穴状整地、坑状整地等。整地过程中,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造林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树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整地满足树苗生长的透气性和透水性需求[3]。进行造林整地前需做好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造林整地方案,对一些特殊地形,如山地,可进行分区开垦。造林施工前应先进行造林整地工作,通常在造林前1 年的雨季进行,第2年春季进行造林。
整地时,应根据造林经营水平、树种及立地条件等确定整地深度。整地深度一般要保证幼树根系充分舒展且不能窝折。例如,经济林的整地深度在50~80 cm,风沙防护林的整地深度在30~50 cm。此外,在整地过程中,必要时需进行土壤改造。土壤改造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治理技术、工程治理技术。
1.1 化学法实现造林整地
化学法造林整地主要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对造林土地进行整理。通过化学整地可扩大造林面积,使造林环境达到相关要求。化学法整地操作简单、效率高、效果好[4],但存在一定缺陷,如化学药剂的滥用会造成整地后土地中化学物质残留量较多,进而破坏自然环境,对后续树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整地造林过程中此类方法应用较少。
1.2 焚烧法实现造林整地
焚烧法造林整地(见图1)较为常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清理土地中的灌木和杂草,操作简单,同时焚烧后的草木灰可作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但焚烧方法易破坏周边植被或环境,严重时会引发大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焚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引起火灾。
图1 焚烧法整地
1.3 割除法实现造林整地
如果造林区域存在较多的杂草和灌木,则可利用机械进行割除,选择的机械主要是灌溉机和切割机。割除法需购买机械,投入成本较高,对于特殊地理环境不太友好,如山区只能通过人工方法对杂草进行割除。
2 植树造林技术
2.1 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技术相对简单,不需提前进行育苗,比较适合大面积造林。一般情况下,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浸泡和消毒,以提高种子抗病能力;要选择易发芽的种子,以确保种子发芽率。人工播种主要采用撒播、条播、穴播方式。撒播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在造林区域撒种,这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播种方式,无须进行整地,种子暴露在土壤表面,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播种完成后无法保证种子成活率,一些种子还易被鸟类食用;条播主要是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单行或双行的排列播种,此方式比较适合进行大规模造林,播种完成后需进行覆土,这种播种方法在次生林改造中应用较多;穴播是根据设置的行距和穴距完成播种,播种时每穴放数十粒种子,播种完成后进行覆土压实。
此外,可利用飞播造林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山地播种,通常播种借助飞机完成。飞播造林时,需选择合适的时期,一般在春末夏初,如果天气比较干旱,则可适当延迟造林日期。飞播时,需合理选择树种,不能使用单一种源,目的是要形成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5],配种的最佳比例需根据实际立地条件进行探索。
2.2 植苗造林技术
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进行造林时,为了提高林木成活率,可选择植苗造林技术。植苗造林技术主要是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优质苗木进行造林,这种方法需投入较高的成本,并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在造林过程中要做好树苗的保护工作,树苗要轻拿轻放,防止根系受损、失水和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需避免树苗枝叶被破坏或折断[6]。造林工作完成后,为了提升树苗的成活率,还需关注水分问题,做好根苗的补水计划。
2.3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树木的一些营养器官,如根、茎等进行繁殖。这种技术操作难度低,并可继承母体植株的优良性状,苗体成活率较高,通常应用在柳树、松树等能进行营养繁殖的树种造林中。分殖造林技术的成本低,育苗周期短,但育苗数量受母树数量与母树分布限制,因此,此技术很难满足大范围的造林需求,只能满足小范围内的树苗栽培需求,且对造林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
2.4 其他造林技术
除上述造林技术外,还有插根造林技术、插条造林技术、分蘖造林技术等。插根造林技术主要应用于春季和秋季造林,对于插穗的根要求较高,一般根系直径至少在1 cm,插根的长度在15~20 cm。插根前先挖坑,坑的直径和深度分别为20、30 cm,插根时根部45°倾斜埋入,插穗的大头向上,但大头不能裸露在外面,需埋入土中,埋入深度在2~3 cm。
插条造林技术主要是在春季和秋季造林中应用,如果选择春季进行造林,则需在土地完全解冻后进行。秋季进行插条造林,则应选择在植株开始落叶至土地开始结冻前。插条时,选择的枝条直径在1.5~2.0 cm,一两年生,并将侧枝完全剪去,剪为30~40 cm的插穗,插条上部露出的苗高为2~3 cm。插条时设置好株行距,插穗小头向上、大头向下,并保证插正。插条完成后将土地踏实,如果需保持土壤水分,则用细土覆盖好,并做好塑料薄膜垄作工作。插条前,为了避免插条中的水分流失,可在插条切口上涂抹石蜡进行蜡封。
分蘖造林技术主要通过分蘖苗进行造林,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沙棘根蘖造林,由于沙棘根蘖苗非常多,每667 m2根蘖苗10 000 株左右,最少6 000 株,可为分蘖造林提供所需苗木。造林时直接在沙棘林内连根掘起分蘖苗,保持苗根系完整、舒展,并迅速进行定植。进行蘖苗造林时,一般选择五六年生的根蘖苗,同时可适当施入有机肥,促进生根。
3 结语
造林前,需先进行整地,通过整地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态,为后期苗木生长提供优质环境。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技术可改善造林土壤环境,提高树苗成活率,目前的植树造林技术主要有播种造林技术、植苗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等。在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过程中,需加强技术研究,保证造林效果,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变,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