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量对机播机插早稻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2021-05-06黎宁
黎 宁
(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贺州 542803)
机播机插水稻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值的一项重要栽培手段[1]。就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机插水稻栽培技术推广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摸清双季早稻机械插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秧率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根据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要求,结合八步区农业生产实际,特开展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按照每667 m2大田用机播硬盘20 张计算,试验按每张育秧盘播种量不同设4个处理:A 75 g/盘,B 100 g/盘,C 125 g/盘,D 150 g/盘(均以干种子的量计算)。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6 m2,四周设保护行。插植规格为30 cm×16 cm,每667 m2栽种1.4万蔸。
1.2 试验地点和土壤条件
试验田设置在莲塘镇莲塘村村民赖欲平的责任田,试验田是方正有规则的田块,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好,肥力中等,排灌条件好,前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实施
试验品种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广丰香8 号,于2018 年3 月16 日播种,4 月10 日移栽。施肥管理:4 月10 日,每667 m2施基肥38 kg(湖北金正大肥业18∶9∶18 复合肥);4 月22 日,每667 m2施尿素4 kg、水稻专用肥15 kg(N∶P∶K=18∶7∶10);5 月30 日,每667 m2施尿素3.0 kg、氯化钾7.5 kg作为穗肥。全生育期每667 m2施纯氮12.76 kg、五氧化二磷4.47 kg、氧化钾12.84 kg,N∶P∶K=1.00∶0.35∶1.01。水分管理:采取浅水保株活棵促返青;返青后;分蘖期保持田间有浅水层;够苗晒田时,全部排干水晒田至露白根;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灌补水,保持田块湿润;抽穗期浅水灌溉,灌浆期采取干湿交替补水。对于病虫害防治,5月17日用烯啶·吡蚜酮、阿维·辛硫磷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6 月23 日用吡蚜酮、阿维·毒死蜱、咪鲜·三环唑加丙环唑防治稻飞虱、三化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全田最终没有遭受病虫危害。同时,做到各处理间的栽培管理一致。
1.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一是生育期记录。每小区定点10蔸,记录水稻分蘖动态和生育进程。二是测产量。实割实测,每个小区分别实割,晒干后计算产量。收割前取样,每小区按平均有效穗数选代表性植株3 蔸测定每穗实粒数和空瘪粒数,计算结实率,并测定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绿叶数越少,叶挺长越长,秧苗总根数变得越少,说明降低播种量、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但是,从白根数所占总根数比例来看,B>C>A>D。
2.2 不同播种量对生育消长的影响
由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A 处理在移栽后第6 天开始分蘖,比其他3个处理早1 d分蘖,分蘖高峰期又比其他3个处理慢2 d,B 处理、C 处理、D 处理在5 月18 日达到分蘖高峰期,C 处理平均每蔸28.8 苗,B 处理平均每蔸27.7苗,D处理平均每蔸26.7苗,A处理平均每蔸24.9苗。这说明播种量过少,其密度低,基本苗数少,造成水稻封行所需时间较长,对水稻产量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2.3 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4 可以看出,就有效穗数而言,C 处理最高,667 m2达到23.58 万穗。从千粒重、株高来看,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可能是同一个品种的缘故。从实粒数来看,A处理的有效穗数少但每穗实粒数较高;B处理每穗实粒数也不低且有效穗也不少;C、D处理的有效穗数虽然高,但是每穗实粒数少,与A、B两个处理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存在有差异,B 处理实测产量最高,667 m2达到489.4 kg,D 处理的实测产量最低,B 处理较D 处理产量高5.2%。这说明虽然播种量增加了,但水稻产量未随之增长。
表1 秧苗素质考查结果
表2 水稻生育进程调查结果
表3 茎蘖动态调查结果
表4 穗粒结构及产量调查结果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75 g/盘的秧苗素质好,但是机插秧时易产生空蔸,分蘖高峰期来得迟,基本苗数较少,最终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播种量150 g/盆的秧苗素质相对弱一些,结实率低,每穗实粒数较少,产量最低。可见,播种量在100~125 g/盘时,无论是理论产量还是实际产量都是最高,是比较适宜的播种量。本试验为一年中早稻的初步试验结果,且所选优质稻品种是迟熟品种,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有待在当地进一步进行系统探究,以便为推广机插秧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