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家训中的修身思想管窥
2021-05-06李佳蔓渤海大学
李佳蔓 渤海大学
几千年来,修身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深受中华儿女的推崇。在封建年代,修身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与基础,是无数士子孜孜不怠积极实践的人生准则。《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其中的嘉言懿行阐释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家训中的修身思想更是明乎圣道,涵括了为人、从政、处世、生存等多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一、修身与修身思想
在《汉语大字典》中对“修身”二字有明确的解释,“修”字可以理解为学习实践与修养,“身”字则代表着个人的素养才华与道德品质。在《说文解字》中“身”字引申为“亲自”。“修身”是指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质,使自己拥有美好高尚的德行。“修身”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明确论述,《论语》中提出的“修己以敬”是强调要提升自身修养来完善自己,《大学》中对于治理家国与修身的关系有具体的论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①首先这里明确了修身的意义与地位,其次点明修身为本的思想,进一步表明了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体现了儒家对治世的道德要求。而家训中也将修身作为个人生存与家族发展的重要保障。
修身思想是中华美德思想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华伦理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修身思想是一种做人之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基础。它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为目标,以心与行的双修为基本内容,是个体发展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从宏观角度来看,修身思想是一种为政治国之道,《礼记·中庸》中针对修身与治人、治国的关系有具体的论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②自身素养的修炼是治人、为政、治国的前提与基础。宏观角度的修身思想以礼为中心,以忠孝仁义为衡量标准,以内外兼修、为国利民为主要内容,是为政治民的基石与引领方针。
二、《左传》家训中修身思想的内容
修身思想是《左传》家训思想的核心,它贯穿在《左传》所呈现的家庭教育中。细细探掘,可以发现其中的修身思想包含了立德与养德、处世与为官等环节在内的德行养成论,《左传》家训中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孝悌和睦、知理明德
孝悌与明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左传》家训文化中的先导,只有抓好这个环节,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而孝悌是为人之根本,自然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中心环节。“孝”的具体论述在很多儒家经典中都有体现,典型如《孝经》即对“孝”进行了明确定义与具体论述,《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③《论语》中着重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孝是指导君子做事的根本法则,只有心怀孝悌之心,才可以知理明德,《左传》中也多次强调孝的重要性:“孝,礼之始也。”⑤“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⑥并通过具体事例强化“孝”的思想。
首先明确“孝”是对待亲人的道德。昭公二十年,费无极向平王提议要避免人才外流,便用伍奢作为诱饵,以此来召回伍尚、伍员。伍尚选择为父前行,在临行前他嘱咐弟弟一定要将孝、仁、智、勇铭记在心。“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⑦便只身前往楚国,最终与父亲命丧楚国。伍家父子兄弟一直秉承着家庭中仁爱慈孝的家风,因此伍尚明知深陷危险也不肯废弃名誉、舍弃父亲,伍员也一直铭记兄长临行前的嘱托,一直为攻楚复仇而努力。
其次强调“孝”是安身立命、家族发展的根本。在宗法制社会中,家族的名誉与发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子孙后代大多肩负着家族发展进步的重任,有的甚至要努力保全爵禄世代不丢失。郑国子皮在继承子展的职位时,郑国正在闹饥荒,子皮不忘子展的遗命,全力救济人民并得到了国人的信任与拥护,因此罕氏家族一直手握政权,担任上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后辈子孙德行有亏,不能修身养德,最终只有败坏家风、家族灭亡的结局。
(二)谦虚警戒、慎终追远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政权的更替十分频繁,君臣之礼遭到破坏,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也时常发生。在这样的复杂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存观念也产生了变化,免祸思想更为突出,谦虚谨慎成为了家训的内容。
范氏家族作为晋国的大家族有着良好的家训传统。宣公十七年,士会主动让权、告老还乡,并训诫儿子要谦逊警戒:
“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巳。’君子之喜怒,以巳乱也。弗巳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巳乱於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尔从二三子,唯敬!”⑧
士会告诫儿子必须要谦虚警戒、恭敬从事才能明哲保身,并且以身作则,以主动让权的做法让儿子明白恭敬为人的重要性。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论据,警戒儿子要恭敬谦虚才能避免祸患。士燮不忘父亲的叮嘱教诲,为人谦虚有礼,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大功,却礼让他人且最后入城。在之后觐见景公时,他也是谦逊恭敬的答道“庚所命也,克之制也,燮何力之有焉!”⑨他一直秉持着“君命无贰,失信不立”⑩的原则,忠君卫国,范氏家族在他的经营下成为晋国有名的大家族之一。不仅如此他还秉承父训,对自己的儿子严加管教。鄢陵之战中,晋军面临楚军的迫近无法列出阵营,范宣子主动提出了填塞水井、铲平灶头的建议,范文子大怒,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⑪言语谨慎一直是人们重视修养的一部分,从政为官者对自己的言行要求更为严格谨慎,“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⑫有时祸从口出、惟口起羞,想挽回时却为时已晚,范文子正是深知这些才会以如此严厉的态度教导儿子要谨言慎行、谦虚守礼,范宣子并没有辜负父亲的训诫教诲,忠诚为国、谦逊为人、勤勉从政,是后代士人称赞的君子与学习的典范。除晋国范氏一族之外,郑国的公孙黑肱也恪守为人为官之道,临终前殷切叮嘱族人要谨慎警惕,并要求他们减少家臣,归还土地。陈文子面临危难时也教育儿子陈无宇要“可慎守也已”⑬谦逊警戒的美德教育是德行之主体,君子言行能谨,才是得禄之道,它不仅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体现,也有助于家族发展的风险规避。
(三)事君以忠、恭敬从政
“忠诚”是春秋时期为官为政的一个突出的观念,虽然当时国家战乱、君臣厮杀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的士人大夫还是忠于君国的。这种忠诚观念正是家庭中对子弟“孝悌”教育的推广及延续,是做人的德行标准,也是从政为官的根本原则。
隐公三年,石厚不顾父亲的劝告与阻拦与州吁交友,隐公四年州吁的暴虐残忍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以至无人拥护他,石厚便向父亲请教稳定国君地位的办法,石蜡便使计让州吁最后命丧陈国,并且派遣家臣杀掉了石厚。《左传》评价石蜡是一个忠诚的臣子:“石蜡,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⑭当初石蜡进谏卫庄公,为庄公具体说明了教育孩子时,应秉持着“六逆”与“六顺”的原则,石蜡正是秉持着这份原则一直以来忠心为臣。在面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忠贞不二、心怀大义的臣子,都会选择以国事为重,同样的还有郑国太叔,在公孙楚流放时正直忠心,不包庇自己的宗族,晋国叔向不为亲人的罪责开脱,受到了孔子的赞美:“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曰义也夫,可谓直矣!”由此可见,忠诚可以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这样一来便可以庇护更多的东西。
《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楚子囊在去世之前叮嘱子庚“必城郢”,子囊为臣忠贞,临死也不忘保卫祖国,这样忠诚为政的家风才得以延续。僖公二十三年,晋怀公下令召回在外流亡之人,狐突不惧威胁,以死明志,“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原也。”⑮侍奉君主不可以怀有贰心,狐突宁死也全力捍卫忠德,教育儿子要事君以忠、铭记忠诚。
忠诚作为传习之本,是士人励志践行的高尚品德,曾子每日三省,以“为人谋而不忠乎?”⑯为首。孔子认为“其事上也敬”⑰是君子之道。《左传》家训中的忠诚之心不同于西周宗法制下的血缘关联,它是由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推及而来的,是从政治国的根本保障。
三、《左传》家训中修身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变革时代,贵族阶层面临着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士阶层不断壮大……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家庭教育也与之相应,呈现出突出鲜明的特点。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左传》家训中修身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概括而言,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士阶层崛起、贵族阶层面临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这时的权力不再集中在贵族的手中,在权力之争下贵族出奔的现象时常发生。除此之外,在公室、卿族、公族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族灭现象也经常发生。在权力的斗争下一些家族被削弱,更有一些强大的家族最终消亡殆尽,贵族阶级的这种生存状况不仅冲击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影响着家族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一方面,家庭教育是贵族阶级教育子女的基点,在此背景下,贵族阶级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父母往往会言传身教,让子女谦逊守礼、爱国爱君以保证未来家族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家族力量的此消彼长让后代子弟的生长环境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境况中,这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家族使命感,使得后代子孙更加奋发图强,铭记父母的家庭教育以继承上辈的家风。
贵族阶级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士阶层逐渐崛起。春秋时期,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各国领导者纷纷意识到任用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新的变化自然引起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原本属于社会底层的士阶级从宗法制度的羁绊当中解脱了出来。士阶层的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私学的兴起,至此文化知识逐渐进入到普通平民家庭之中,使得人们越发重视家庭教育。
(二)礼乐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竞相争霸“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⑱是一个被称为礼崩乐坏的年代,但礼乐文化并没有完全彻底的消亡,它依旧活跃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内,仍旧是社会生活中的制约因素,崇礼敬德是当时人们的主流思想,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
首先,礼是国家外交的法宝,守护保卫江山社稷之利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⑲其次,守礼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之一,礼乐文明是从人伦关系的干预延展到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进而影响着人民的精神世界,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乐文化的教育,礼乐文化是人们言行举止的重要驱动力更是人格修养的重要保障。在礼乐文化台基上建构的《左传》一直将“礼”作为历史叙述的中心视点,在叙事中经常评价人物与事件的行为是否是合乎于礼的,并以历史人物之口对礼进行详细论说。在此背景下,君子只有谦逊守礼才能够拥有美好的名声、守住自己的官职并且得到国家的赞赏,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壮大自己的家族。因此,礼乐文化中多角度关于修身的申述,是当时人们对子女后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左传》家训中的修身思想以礼为中心,重视对家庭成员忠敬、孝悌、谨慎、谦让等德行方面的培养,进而提高并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对《左传》家训中修身思想的积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挖掘,这在当下很有意义,将其中的思想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于当下的道德提升及素质教育与人民的德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3页。
②[汉]郑玄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5页。
③[宋]邢昺疏:《孝经注疏》,载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45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48页。
⑤李梦生译注:《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38页。
⑥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64页。
⑦杨伯俊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08页。
⑧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33页。
⑨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44页。
⑩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44页。
⑪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44页。
⑫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94页。
⑬傅隸樸:《春秋三传比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82页。
⑭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5页。
⑮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9页。
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48页。
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79页。
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288页。
⑲李梦生译注:《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