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性生活事件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究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2021-05-06张道芬高晓妹路洋

关键词:韧性性生活医学生

张道芬,高晓妹,路洋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建立理性认知、保持稳定情绪、选择恰当行为、维系和谐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良性心理状态,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如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的大学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者急需探索的紧迫任务和职责使命。医学生作为医学界的后备军,由于其专业和职业特殊要求导致这个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乎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同时事关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鉴于此,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非常必要。

负性生活事件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重大自然灾害、创伤等负性生活事件后,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1]。Beck在关于抑郁的研究中提出认知易感理论,该理论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容易使个体启动消极图式,从而产生对自我和世界的错误、歪曲的认知观念,并进一步导致抑郁等心理症状[2]。高晓妹等人对入校后不久的医学新生研究中也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强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3]。心理韧性是个体面临应激或创伤事件时迅速有效调动心理资源,积极应对,从而维持或快速恢复正常心理功能的能力,是“自我调适机制”的成功应对[4-5]。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能够降低个体心理问题的风险,是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保护因素[6]。为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韧性常被作为心理健康的调节变量被研究者多次研究[7-8]。然而研究者也发现,负性生活事件能够削弱个体心理韧性水平。Rutter认为严重负性生活事件,使得自我调适机制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下,机体得不到休整,“不堪重负”,超过心理韧性极限,以致心理韧性水平降低,心理资源调用失败,进而导致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弱化,即出现敏化效应;而可控范围的负性生活事件则使得自我调适机制处于可控的压力状态下,机体能够“应对自如”,应对压力事件的潜能得以激发和强化,以致心理韧性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增强个体的心理免疫力,即出现钢化效应[9]。可见,尽管研究者对于心理韧性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其在负性事件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中担任的角色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据此,本研究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进一步考察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医学生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着力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某医学院校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426名临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43人,女生183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8.42±0.96)岁。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10],该量表由27个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组成,包括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人际关系、丧失及其他6个分量表,测量时要求被试根据最近6个月情况对每个事件发生与否及影响程度进行5级评分,分数的高低反映负性事件对被试的影响程度。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5,各分量表信度均大于0.7。

1.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该量表包括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5个分量表,27个项目[11],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在负性事件下,自身认知观念、情绪、行为反应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对帮助其应对创伤事件,恢复心理功能的有效性。量表采用5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韧性越强。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各分量表信度均大于0.7。

1.2.3 心理健康量表

心理健康量表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Derogatis 1973年编制。SCL-90在测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中应用广泛,特别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使用,共90道题,包含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和偏执9个常用因子,标准化程度很高,信度和效度较好,在国内已建立不同群体常模。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问题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和AMOS 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生心理水平现状分析

通过与全国常模进行单样本t检验后发现,本次调查的42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精神病性、恐怖、焦虑、强迫症状4个因子分数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并且差异显著(见表1)。在心理症状的性别差异比较中,女医学生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上均高于男医学生,其中总均分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t=-1.84,P=0.066,df=424),躯体化(t=-2.13,P<0.05,df=424)、抑郁(t=-2.15,P<0.05,df=424)、恐怖(t=-2.32,P<0.05,df=424)、精神病性(t=-2.08,P<0.05,df=424)均显著高于男生;而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2 共同方法偏差及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在具体数据模型分析之前评估共同方法变异的严重程度[13],以了解因测量及项目本身造成的系统误差大小。结果显示共析出39个因子,解释了68.88%的方差,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6.81%的变异量,小于参照值40%,因此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被试在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心理症状3个变量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矩阵见表2。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和心理韧性之间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分量表与心理症状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104~0.399之间,负性生活事件分量表与心理韧性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084~-0.207之间,心理韧性分量表与心理症状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08~-0.431之间,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2 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心理症状的描述性分析及相关分析(n=426)

2.3 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构模型

采用AMOS7.0,对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医学生心理症状三者之间关系的假设中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拟合结果如下:c2=596.359,df=167,c2/df=3.57,GFI=0.875,CFI=0.913,NFI=0.883,RSMEA=0.078,RMR=0.017。前人在对结构方程适配性研究中指出拟合指数c2/df小于5,GFI、CFI、NFI大于0.9,RMSEA小于0.08,则可判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14]。本研究中,GFI和NFI略低于0.9,其他各项拟合指标皆符合统计学拟合标准,可以认为模型拟合较好。潜变量各因子负荷量为0.44~0.93,且各路径系数均显著。从图1可知,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医学生心理症状(B=0.28,P<0.05),显著负向预测心理韧性(B=-0.29,P<0.05);心理韧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医学生心理症状(B=-0.35,P<0.05)。

采用Bootstrap法,对样本重复抽样1 000次,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对医学生心理症状的总效应为0.387,直接效应为0.285,间接效应为0.102。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057,0.163],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即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医学生心理症状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效果量为26.36%。

研究进一步在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医学生心理健康关系中构建调节模型,探究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调节效应不显著,本研究中未发现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图1 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医学生心理症状之间关系

3 讨论

3.1 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

通过对医学生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差异检验发现,当前医学生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4个因子的分数均比常模水平高,且差异显著,躯体化和敌对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差异不明显。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堪忧,这一结果与以往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几乎一致[15]。这也许和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医学教育本身学制较长、内容较多,任务较难、专业技能训练特殊等使学生长期处于较高的压力状态下,容易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16];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医疗行业人才要求较高,过高的社会期望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医学生心理负担。另外,本研究中对比的是1986年建立的常模,时间较为久远,而当前社会压力普遍增加,各类群体的心理症状可能较早期常模均有所增加,常模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与原有常模进行比较,有可能造成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虚假现象。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效应比较中得到与前人研究相同的结果。以往研究发现,不仅仅女医学生,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较男生而言要更为突出,女生比男生更为敏感、情绪化,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出现更多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17-18]。

3.2 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医学生心理症状三者作用机制模型

根据以往研究,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数量愈多,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健康状态越差[19]。在本文中,那些经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医学生,往往心理症状也较高,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心理韧性在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关系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而是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医学生心理症状,同时还通过降低其心理韧性水平进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心理健康保护性因素的心理韧性,在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能够快速调用丰富的心理资源,积极应对压力性事件,从而缓冲了心理应激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心理病理行为的风险[20]。而当负性生活事件较多时,则可能导致个体启动过多的消极情绪和负性认知,从而影响个体调动心理资源进行有效应对,以致调节失败。国外关于灾难性事件后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研究结果也发现,负性压力性事件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风险因素,没有经历风险因素的个体更容易保持高心理韧性[21]。医学生不仅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经历各种负性事件,同时也因专业因素,在专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常常面临强烈的消极负性刺激,需要不断地启动自我调节机制,而过多的应激事件则会导致自我调适机制功能失调,应对失败,产生敏化效应反应,即通过损害个体心理韧性,影响心理健康。

4 研究启示

本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维持医学生心理健康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而负性生活事件一方面直接促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同时通过破坏医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导致调适功能失调,进而增加个体心理功能紊乱风险,影响心理良性发展和循环。这一结果可以为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着力点。第一,在医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和排查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强烈的突发变故的学生,将遭遇突发负性事件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重塑积极认知,防止出现风险因素的累积破坏效应,造成经历负性事件学生心理发展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根据医学生培养阶段特点,对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遇到的强烈刺激教学内容(如局部解剖学等实验课程或在实习医院面对死亡现象等)进行普及和预防教育,防止学生因事发突然、刺激强烈而引发心理冲突和失调。例如在低年级时,开展对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等教育内容的渐进式接触,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对中高年级学生在实习见习前开展生命教育,以防学生在见习实习医院因负性事件冲击过大,而引发心理问题。第二,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应注重开展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和团体训练活动,促进医学生心理韧性的良性发展,增强学生应对危机和创伤事件的能力,促使“钢化效应”的作用发挥,提高心理免疫力,进而为医药卫生事业储备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韧性性生活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性爱和谐有秘诀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