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主建构学习”的培养策略
2021-05-06刘志新
刘志新
(甘肃省武威第十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讲桌”与“课桌”的关系,看似距离很近,实则隔着一条永远跨不过去的鸿沟。这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家长和教师则认为自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成立的,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物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无意识自学,学生在逐渐适应之后便可以达到完全自学。这种从引导内在驱动引发的自学到完全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建构学习。自主建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自学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通过探究实验进行自主建构学习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考试中并没有真正动手操作的实验,很多师生并不重视实验,做实验也只是走流程而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实验与学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尽可能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问题的驱动下学会自主学习[1]。
例如,在教学“密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这一概念,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现有一个烧杯,里面盛有100ml 的水,经过测量发现水的质量为100g,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表1,让学生根据实验问题从实验室中选择实验器材开始实验。这样能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验器材的熟悉度。学生领取的实验器材有:带刻度的烧杯、天平、砝码。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水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什么?水的密度变化了吗?密度是多少?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仅仅提出了几个问题,学生就自主完成了实验。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驱动,教师安排学生之间展开竞争,每次的游戏规则不一样,这完全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每一次都想自己完成实验内容。
表1
二、通过鼓励提问进行自主建构学习
传统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问,然后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是被动式学习。偶尔有“胆大”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能也会因耽误其他人上课而选择在课后给学生单独讲解。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学生的问题为契机,鼓励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以此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电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明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节能灯和白炽灯的功率都是60 的前提下接通电源,通电时间一样多耗电量却不一样?根据W=pt 得到的W 应该是一样的,那么电流做的功也一样,耗电自然应该一样。教师没有当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表扬了这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然后问其他学生能不能帮助这位学生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中包含灯泡额定功率与亮度的关系、亮度与光能的关系、电能与光能转化的效率。学生虽然没有解答完全,但是受到很大的鼓舞,每次都会主动思考之后提出更多的问题。之后教师发现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奖励会主动想问题、提问题,而且随着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还能解决部分问题。
三、通过自主测评进行自主建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测试题,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测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驱动自主学习。
在测验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物理水平进行分层,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将试卷进行相互交换。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发试卷的工作由教师完成。这样每个人能够拿到教师的参考评分标准及一份别人的试卷。给出评分之后,学生需要附上评分理由。学生拿到自己的试卷后,还可以给自己再次评分,认真标注评分不一样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进而主动改正。例如,有一道题的得分点是这样的,写出p=pgh(h2-h1)得两分,带入数字=1.0×103kg/m3×10N/kg×(12m-8m)得1 分,答案正确得1 分。一位学生在写公式的时候写错了,但是后面的计算是正确的,在评分时同学给出了0 分的结果。看到自己的成绩之后,两个人之间展开讨论,发现彼此之间各自存在的问题后,进行了改进。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在互评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主动反思自己的错误,在看到其他人给出自己的评分,会思考错误的原因,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解决错误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同时,在答题时,学生也会将自己的答案和心中的标准进行对比,看是否达到自己评分时的标准,进而完成自主建构。
四、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建构学习
合作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探究兴趣去进行自主学习。针对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一直跟着教师思路学习知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物理潜力,使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优秀的物理思想与解题方法,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提升。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电流”这一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将电流比作水流,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同的电路图,让学生将其想象成一个水渠,电流像水流一样按照不用的线路分支流动,水流量即电流的大小,会因水渠的分路而产生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对“电流”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用带有刻度的容器去测量水量,那么电流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测量呢”,从而引出电流表这一测量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提供电流表的图片与操作视频,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这一课题,教师完全可以设置为课堂探究性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借助水流的概念去类比以便理解电流,如“串联电路好比是一条循环的水渠,一定量的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流量变化吗?而并联电路好比是一条水渠在某一点处产生了分支,那么水流在经过分支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汇总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串、并联电流的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随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并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检验。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记录数据、设计电路图、分析数据等任务,充分调动了主动性。
结 语
“自主建构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找到驱动的媒介。本文中的媒介有实验、自主提问及自评,且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学习过程几乎全部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放手,试着成为学生的忠实观众,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