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传承视角探河北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策略

2021-05-05郝思佳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

【摘要】 博大精深的燕赵文化,为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并且在千百年来的文化滋养中,形成了珍贵的文化价值。因而,河北省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结合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的文化创新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信息化、产业化、娱乐化等方面凸显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特色,为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73-02

广袤的华北平原,滋养了燕赵文化的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音乐文化。从冀南平坦的原地,到冀北壮阔的草原,从冀东辽阔的海岸线,再到冀西巍巍的太行山,异彩纷呈的河北民间音乐散落在各个地区,在河北不同区域展现出了隽永的文化魅力。河北民间音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片土地上的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形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一、河北音乐类“非遗”资源概览分析

从2006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至今,河北省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戏曲、曲艺等得到了重视,从文化传承的思维和认知、策略和方式上有了全新的转变,更加重视河北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传承。河北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作为工作主路线,使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以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了文化探索。河北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文化承载了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忆,记载了世代燕赵大地群众的喜怒哀乐,成为记录百姓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成为河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随着河北民间音乐文化工作的逐步推进,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经验和管理策略更加丰富,也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利用、实践,使河北民间音乐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

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的政策引导下,各个地区展开了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践,尤其民间音乐类的非遗文化项目逐渐地走出了自身发展的瓶颈,在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中,激发了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并且,在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研究过程中,对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纳入到了不同批次的目录中,使不同的民间音乐类型更加系统全面。比如,保定地区的高洛音乐会、子位吹歌、雄县古乐、徐水狮舞、易县摆字龙灯、哈哈腔、定州秧歌戏、保定老调、横岐调;承德地区的清音会、二贵摔跤、丰宁蝴蝶舞、丰宁满族吵子会、宽城背杆、竹板落子;邢台地区的广宗太平道乐、隆尧招子鼓、隆尧秧歌戏、威县乱弹、四股弦、长信排鼓;石家庄地区的常山战鼓、藁城战鼓、井陉地秧歌、抬花杠、晋州官伞、赞皇铁龙灯、丝弦、赵县扇鼓;邯郸地区的永年鼓吹乐、涉县寺庙音乐、磁县迓鼓、撵花、平调落子、冀南皮影戏、武安傩戏;沧州地区的辛安庄民间音乐会、任丘大鼓、河间大鼓、沧州落子、西河大鼓、盐山竹板书;廊坊地区的胜芳音乐会、屈家营音乐会、官庄诗赋弦、安次区义和团音乐;秦皇岛地区的抚宁鼓吹乐、昌黎地秧歌、青龙猴打棒、抚宁太平鼓、昌黎民歌;张家口地区的竹林寺寺庙音乐、康保二人台、蔚县秧歌、软秧歌、口梆子、戳古董;唐山地区的唐山花吹、篓子灯、评剧、皮影戏、乐亭大鼓等等,都依据不同的地域色彩和类型特征进行了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从以上各个区域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看,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也铸就了河北民间音乐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河北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如上文所述,河北是名副其实的“非遗”音乐资源大省。然而,“大”却并不意味着“强”,河北要成為“非遗”资源保护、利用的强省,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河北“非遗”保护现状还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诸如“传承人老化”“受众流失”“缺乏保护资金”“非遗项目濒危”等近于“老生常谈”的现象。这里要重点指出的,则是河北音乐类“非遗”在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些新动向,借以尝试破解为何音乐类“非遗”保护难、传承难、创新利用难的问题。

(一)音乐类“非遗”保护严重依赖财政支持,缺乏自主“造血”能力

自2006年河北省公布首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划拨专项资金对传承人予以扶持就成了各类“非遗”项目保护的常规做法。14年过去了,虽然也有像定州子位吹歌这样的“非遗项目”借助政府扶持资金,通过创办专门的艺术学校、文艺团体而走上了“自主造血”的发展之路;然而,更多的河北音乐类“非遗”项目仍然严重依赖政府资金“输血”扶持以及传承人的坚持才得以延续至今,这令其传承的“可持续性”显得较为脆弱,也为其长远方向上的创新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尚未有效利用文化旅游产业为河北音乐“非遗”提供的展示舞台

随着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崛起,一批文旅项目涌现在燕赵大地上,在客观上为河北音乐类“非遗”提供了展示自身魅力、实现创新发展的“舞台”。比如,像野三坡《火秀》、承德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这样的实景类演出以及衡水武强璐德音乐小镇、定州市“京津冀演艺产业基地”等特色小镇,都为河北民间音乐的闪亮登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各类文旅项目中迄今却还很难见到河北音乐类“非遗”的身影,这就凸显了河北音乐类“非遗”保护与相关产业关联性差的问题。

(三)河北音乐类“非遗”未同网络空间及新媒体产生“亲密接触”

当前,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我国公众当中获得了迅速普及,目前全国各省份已有大量用户在此类平台上发布音乐视频作品,其中不乏各地的音乐类“非遗”表演视频。然而,通过统计新媒体平台作品发布的情况来看,其中河北籍的作者占比尚不足2%。这提示大家:由于河北籍音乐人相对缺乏新潮意识,导致河北音乐类“非遗”也难以分享新媒体传播的红利。

三、推动河北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依托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河北音乐类“非遗”实现产业化的自主“造血”

如上文所述,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突起,已然在客观上为省内音乐类“非遗”的产业化提供了适宜的“舞台”。所以,河北音乐“非遗”要切实抓紧这一契机,促使自身搭上文旅产业的快车,实现跨越式的创新发展。比如,像冀中笙管乐这样的“非遗”项目,完全可以同“子位吹歌”一道,就近入驻即将建设完成的定州“京津冀演艺产业基地”,在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格局中借助文旅产业的东风而获得产业化创新发展,变财政“输血”为自主“造血”,为河北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破局”开辟新的模式与路径。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河北音乐类“非遗”文化影响走入公众文娱视野

如上文所述,像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实际上正在打造以直播服务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文娱新格局。在此类格局中,音乐受众可以通过自主检索来选择性地聆聽自己所喜爱的音乐曲目,从而造就了以个性化文娱欣赏为特征的“分众化”网络文娱发展新趋势。故而以此来看,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客观上为河北民间音乐在网络空间中赢得粉丝受众群体提供了良好的潜在契机。因此,河北省内的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乃至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都应树立敢追新潮的意识,积极依托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推介河北“非遗”音乐,以便促其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在文娱“分众”时代抢占网络音乐文化市场的前沿高地。

(三)引入多元手段对河北音乐类“非遗”文化创新改良抢占属于自身的份额

河北“非遗”音乐虽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但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音乐艺术现象与审美风格等层面已同当前公众的欣赏口味产生了距离。因此,河北民间音乐要实现有效的保护传承,就必须立足于创新发展。比如,可以像谭维维《华阴老腔一声喊》那样,引入适宜的流行音乐元素来对河北“非遗”音乐进行创新改良,促其实现更广泛的接受和传播。另外,也可以选取某些代表性的“非遗”曲目,为其录制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Flash动画视频,打造成适宜网络点播的动画短视频MV,从而推动河北“非遗”音乐的可视化传播,这样多元取径,多管齐下,就有望推动河北“非遗”音乐在信息时代更好地传播,在文娱市场上重新抢占属于自身的份额。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完善,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价值探索也认识的更加深刻,在传承方式和保护策略方面能够结合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以及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科学的部署,形成类型多元、特色鲜明的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体系,为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基于当前河北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尚存的显著性问题,从思路、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新的创新发展,与互联网新媒体的紧密融合、与文化旅游业的产业交融、与公众文娱生活的紧密接触,与多元民间音乐产品形成的合力,实现了河北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价值。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也会在新潮的时代发展中,焕发出勃然生机,成为河北音乐文化的品牌,为河北音乐文化发展打造深厚的文化根基,展现出瑰丽多姿的艺术色彩。

参考文献:

[1]赵思远,包德述.探寻传统音乐之根,传承燕赵音乐之魂——河北吹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黄河之声,2017,(18):62-63.

[2]赵文昊,宁丽瑾,王珊.信息时代背景下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J].大观(论坛),2020,(02):26-27.

作者简介:

郝思佳,女,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河北卷
孙婷婷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