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台稿件中汉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
2021-05-05马宸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传播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双方就媒体深入合作达成共识,双方将在新闻资源共享、人员互访等方面深度合作。汉语文化特色词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关键词】文化特色词;文化不对等现象;文化空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09-0106-03
一、文化特色词的概念
文化特色词语例如谚语和习语,通常源于历史事件、经验和传说等等,具有源远流长,漫长发展,有着深厚的民族气息等特征;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为人们所广泛使用;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英国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阐述道,源语言表现一个与目标语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有争议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它可以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或者一种食物。像这些概念通常被归为“文化特色”。著名学者王还说道,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所谓的文化特色词语,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在其他的文化不可能存在与它对等的词汇和短语。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特有的词汇,比如成语及典故等,都反映在文化特色词语中。以上的定义已经清楚地表达了:文化特色词语由文化产生,在另一种文化中只能找到相似的词汇,不存在相同或对等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灵活生动和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数千年的独特文明。在漢语言中,有数不清这样的例子,像绝大多数的外国人绝对不会睡在炕上,吃臭豆腐,或扭秧歌。这些词语也不会在俄语中找到对等词。
二、不对等现象的概念
(一)不对等现象的界定
古往今来,一提到翻译,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准确”“忠实”“对等”之类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把原著视为权威,而把译文看得低于原著,越忠实于原著越好。事实上,一味追求译文与原著的等同是不科学的,因为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语言差异,想要在另一种语言中制造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翻版,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的语言,想要达到形式与意义上的对等更是难上加难。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每一名译者都加入了自己的思维活动,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在写作时要受到诸如性别、年龄、经历、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同样的,译者也是如此。所以,翻译受到语言、文化、译者个人因素及翻译目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追求一致是不切实际的。翻译亦可以看作是原著的重生,译文和原著本是平等的个体。
(二)不对等现象的表现
中国与西方在历史、社会、经济、思想、宗教等层面上有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文化空缺”。也就是说,一些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单词和短语在俄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词汇空缺就是文化空缺的主要结果。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在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形成了文化空缺。以俄汉两种语言为例,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源流各不相同,语言差距跨度很大,在语音、构词、语法、修辞上均有差别,文化上也互有格格不入之处,因而形成这两者的异质性。在翻译时需要明确词义,包括词的语境意义、情感意义以及词汇负载的文化意义等。如:武术Ушу,豆腐Тофу,十八般武艺18 боевыхискусств,太极拳Тайцзицюань等词汇,均承载汉语文化内涵。
原文1:蘸料也不一样,咱们的满族火锅的蘸料比较讲究,特别是咱们的韭菜花,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韭菜开的花,加入盐、青椒、黄瓜,同时搅碎之后,放到缸里面发酵,发酵完了之后才能产生这种香气。除了韭菜花之外,腐乳、麻酱、辣椒油、蒜泥等,这些掺和到一起的复合味,加上肉的鲜和嫩,吃到嘴里,加上蘸料,别具一番风味。
译文1:Соус также другой, в нашем маньчжурском хого соус более изысканный, особенно наши цветки лука, процесс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сложнее, к раскрывшимся цветкам лука добавляют соль, зеленый перец, огурец, измельчают всё вместе, а потом нужно положить в неглубокий глиняный сосуд для брожения, только после этого возникает такой аромат. Кроме цветков лука, смешав ферментированный тофу, кунжутную пасту, масло из острого перца, толченый чеснок ивместе, и добавить свежоеи нежное мяса, узнаете вкус во рту, добавив соус, получите оригинальный особый вкус.
此处原文中的“满族火锅”“韭菜花”“腐乳”都是中国的特有词汇,在俄语中存在“文化空缺”,承载了汉语的饮食文化意义,需要了解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语境意义才能准确无误地翻译,此处本人查阅相关资料以及食材的制作方法等给出了本人的翻译策略,找出两种语言以及文化中最大的关联性,尽可能地还原原语中的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的意义。
三、不对等现象产生原因
(一)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语自然反映了传统文化。传统积淀使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进一步地发展成为词汇空缺。中俄两国之间的历史进程完全不同。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这两个区域所造就的文字、语言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开端。随着朝代更迭,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放,明代“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文化传播,都同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俄罗斯最早被称为“罗斯”,他们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随着罗斯的氏族发展,东斯拉夫人产生了自己的部落联盟,开始出现阶级社会的雏形。在伊凡三世集大权于一身的统治后,罗斯正式成为中央集权制的沙皇专制国家。中俄两国在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上各自不同,政治体制上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历史,导致了两国语言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历史文化因素造就了汉俄语言间的不对等,汉语中存有的特定词汇,在俄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解释。
原文2:上山挖参叫“放山”。从前,长白山区的“放山”人,一般都结成伙,采参时,每人间隔三米左右,列成横队,用“索拨棍”拨拉草丛、荆棘,仔细寻找。当有人发现人参时,立即高喊:“棒槌!”伙伴们马上回应:“快当!”便迅速地跑过来进行采挖,操作时要细之又细,防止根须断裂。
译文2:Сбор женьшеня на горе называется "Фаншань". Когда-то в горах Чанбай люди, как правило были объединены в группы и собирая женьшень, каждый из них находился примерно в трех метрах друг от друга, выстраиваясь в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е ряды, используя "Собогунь"тросовую палку. Когда кто-то находит женьшень, он сразу же кричит: «Банчуй»! Партнеры сразу же отвечают: "Куайдан!" Они рыли вместе и очень аккуратно, чтобы предотвратить разрыв корня.
原文中的“人参”“放山”“索拨棍”“棒槌”“快当”这几个词汇属于汉语文化特色词汇,在俄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承载了汉语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此处笔者把这几个词都按照音译法处理,第二个“放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是挖人参,为了让听众更好地了解这个汉语特有词汇把它处理成собирать женьшень。
原文3:中国古时非常重视书法。书法在过去的科举制考试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译文3:В Древнем Китае уделяли большое внимание каллиграфии. Владениекаллиграфией было очень важно для кандидатов, сдающих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экзамен.
此处的科举考试是汉语中的特色词,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俄语中并不存在相应的等值词汇,此处笔者处理成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 экзамен,皇帝的考试,符合译入语听众的使用习惯,也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文中的意思,让俄罗斯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考试制度。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文化受不同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许多汉语文化特异性词语都有浓厚的地区文化特色。中国地处亚洲东部,高山平原面积广大,气候温和,季节变换无穷。俄罗斯的高纬度地势居多,残酷的地理环境是对民族生存的严峻考验,俄罗斯季节变化不同于中国季节的丰富多样。在许多历史文献中,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决定在这个民族的个性,所以在两个民族和两种文化间有着绝对的差异。这些地域文化影响民族性格和民族语言,这种与生俱来的差别也是导致翻译不对等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
原文4:这就是四合院。
译文4:Это типичный пекинский жилой дворик «сыхэюнь».
四合院是中国特有词汇,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此处笔者采用了音译结合的方式译出了四合院,为了让听众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中国的地方传统建筑,了解四合院是老北京的院子,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层面意义。
原文5:这首歌是以《茉莉花》传统民歌的曲调,然后跟流行、跟爵士这种风格融合在一起,是用传统民歌的曲调来创新的一首歌曲。我在唱的时候,主要想在这个技巧中体现一些我们中国音乐的美感,主要比较想把这种美感抒发出去。
译文5:Эта песня основана на традиционной народной песне "Жасмин", а затем смешивается с поп-музыкой и джазом. Когда я пою, я в основном хочу воплотить в этой технике красоту нашей китайской музыки, и я хочу выразить эту красоту.
歌曲《茉莉花》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这首歌是改编自《鲜花调》,但是在俄译中并没有这种词汇与之对应,产生了文化空缺,笔者采取了直译的策略,直接译出花名。考虑到新闻类型的稿件需要简洁明了,也不适宜增加过于复杂冗长的注解。
(三)风俗文化特色
中国风俗文化表现在多方面,食物、婚姻、节日和颜色等等。有时候外国人比较难以理解这些文化特色,因为在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例如,中国人会在喜庆的日子把房子装饰成红色,在结婚的时候穿红色衣服。然而,西方人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在中国,“童养媳”和“裹足”有历史文化内涵,而外国人会觉得很难以理解。
四、结论
翻译是一项充满悖论的活动,它复杂又神秘。换言之,它既是语符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转换,又是自身文化对异邦文化的阐释。由此得出,译品的高下与译者的文化敏感性是不可分的,归根结底,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穿梭与迂行。语言文化空缺是民族文化语义最为极致的表现,其成功的解读和传译对策应是尽可能地保留其中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对空缺翻译的对策性探讨,旨在反映不同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通。空缺经过解码、重构和整合,吸纳异族语言文化中一切有用的表达方式与文化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建设我们的民族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獻:
[1]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M]. М: Высшаяшкола, 1990.
[2]李宏强,刘钐钐.符号学视角下的词汇空缺认知研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2):13-20.
[3]马红湘.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1.
[4]褚敏.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文化词汇的翻译[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马宸,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