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2021-05-05周荣娇

今古文创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人物

【摘要】 五四乡土文学的崛起推动了大量的乡村题材进入现代文学营地,呈现出作家自觉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在五四时期的乡土作家笔下不仅营造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乡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小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五四时期的农村风俗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他们所展现在各自生存环境中不断的挣扎斗争,使人物形象具有了代表性和民族意蕴,从而乡土文学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 五四时期;乡土作家;小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25-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分析”(2020Y0458)。

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五四乡土文学是最早以回忆故土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流派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期间,大批乡土作家在鲁迅的带领和影响下,将焦点投放于乡村生活,坚持“为人生”而写作,作品往往交织着感伤与理性等复杂的情感基调,体现出在城乡文化碰撞过程中复杂矛盾的精神状态。乡土作家们通过描写人物生长困境来反映时代变迁中处于边缘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概况,这些小人物从侧面显现了五四时期乡村生活的整体精神风貌。通过他们也透视出时代困境与现实社会的沉郁苦闷,形态各异的小人物也让现实困境统一于乡土主题中,其人物形象背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冲突与矛盾

中国农民扎根于农村,他们既支配土地,又被土地所奴役。新文化运动的盛行,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现代都市文明的发达。传统的农耕文明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一大批乡村知识青年在五四新文化的感召下自发地从农村进入城市。带有浓厚乡土烙印的青年涌入都市后,“乡村”这一概念不再封闭,它和“城市”的界线逐渐模糊起来。在这中间,物质的冲击、观念的碰撞、身份的落差等构成巨大张力,从而形成了作家笔下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小人物形象。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漂泊的一批青年人,他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挣扎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时刻都处在无法安定的情形中。他们在都市文明中了解到“民主”“科学”“人的文学”等新思想,新观念,他们在远离乡村之后重新用冷静的眼光审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这一方土地,意识到了精神启蒙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乡土性极强的他们在适应都市文明的同心理上有着很多的矛盾与焦虑。身份认同的危机感、都市文明的新异感瞬间包裹住他们,这种复杂的心境让他们将笔触转向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一方天地,在乡土文学上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感。

当乡土作家们将目光投放到乡村时,也就不再局限于描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新视野的开拓吸引了大批新作家将关注转移到了农村,乡土文学也为人们呈现了当时农村的宗法社会生活形态,“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主题越发清晰。人们不断剖析着乡村农民的生存状态。乡土文学的出现不仅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的控制,还真实呈现了小人物生存境遇的尴尬与无奈。正是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为作家打开了新的思路,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成为联系社会生活,接近现实土壤的代表,在作家自觉追求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塑造鲜明人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二、城市迷宫与乡村迷雾

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笔下有着丰富的宝藏资源,其中小人物形象是乡土文学身上的重要印记。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最真实地展现了时空流转的痕迹,让人们贴切地感受到五四时期农村人民的心理变化及生存世界。作家們笔下的人物有着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使得人物形象复杂多样且生动真实。

(一)城市迷宫——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理想,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他们在城市生活这座迷宫中屡屡碰壁,被挤到社会的边缘,不断地挣扎徘徊。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和魏连殳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

社会的变化造成了当时知识分子不同心境的变化,吕纬甫和魏连殳是五四退潮后的知识分子代表,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过去的满怀期待与现实的困境对比。吕纬甫在和“我”相遇时谈道:“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1]可以看出他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只能在自己所见的琐碎中消磨自己的生命。而魏连殳虽竭尽所能地跟随时代革命的步伐,但始终只能孤独地行走,最后以死告终。二人早年在海外求学,意气风发,学成归来。但却因为社会时局的变化,在城市的这座迷宫里,他们渐渐迷失了,生活呈现出摇摆不定的潦倒状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社会的变化,还有个人的斗争意识。知识分子能够站在普通人所企及不到的高度去观察这个时代的变化更迭,他们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但并未看到个人或者集体力量的弱小和局限。只有唤醒国民一起加入革命,才能撕裂旧时代的枷锁。正是知识分子带有一定的狭隘性,他们才极容易走向精神的崩溃,最后成为时代的末路英雄。在鲁迅的笔下,知识分子“其悲剧性意蕴也比前者广漠而持久,更令人感到悲怆和无奈,因为这种情况是现代主体更为持久普遍的遭遇,也是个体存在境遇中最为自然质朴的焦虑。”[2]鲁迅在描写希望破灭的一瞬间,也写出了他们反抗的虚无。

(二)农村迷雾——蒙昧乡人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中国乡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思想,而在这场理性批判的实践中,鲁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尖锐的笔锋在创作中极力暴露乡人的精神劣根性,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为愚昧的国民打开了新的生存通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鲁迅对于所有愚昧国民的态度,而鲁迅笔下的“看客”则是对蒙昧国民形象的总体性概括。“看客”形象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形成了“看”与“被看”的模式。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3]在鲁迅的《示众》中,人人都处于“看”与“被看”的状态当中。鲁迅用冷峻尖锐的笔触写出了犯人在被当街示众的过程中,群众抱着看新奇和填补日常生活的无聊心态冷漠围观的场景,整篇文章没有描写具有强烈冲突性的情节,里面的人物性格也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每个人的行动都成了集体的代表,这种代表正是中国愚昧民众符号的化身。鲁迅通过这种无声的二元对立场景的设置,将国民的麻木性展现得十分深刻,从而表达鲁迅对于当时国民性的深入思考。如描写一位老妈子对孩子说:“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4]在描写到环境时,鲁迅笔下酷热的天气也让人背后生出一丝凉意。“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在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十一 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哑了,还带着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包子馒头,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5]通过读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人物空洞混沌的状态,再加上环境的冷热交织,让平淡的文本显出意味深长。这种典型的“社会病”在看客景观中越发明显,民众仅仅是对不幸的同胞持赏玩态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枯燥,将自己的取乐来源放在无视他人悲惨命运的痛苦之上,更突出了其间的残忍与丑陋。鲁迅作为王鲁彦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对王鲁彦的影响也极其大。在王鲁彦的《柚子》中,同样描写了一群看客。可以看到,王鲁彦的作品中自然地吸纳了鲁迅冷峻的笔锋。但《柚子》与《示众》不同的是,王鲁彦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群看客激情澎湃地觀看杀人的景象。“人们围着紧紧的,我不敢去挤,只伸长了脖子,站着脚尖,望了下去:有一双青白的脚,穿着白的布袜,黑的布鞋,并挺在地上,大腿上露着一角蓝色的布裤。”[6]对于血腥恐怖的杀人场面,人们并没有觉得可怕,反而兴致勃勃,生怕自己没有看到精彩的一幕。在王鲁彦的笔下,人物有着共同的举动,就是“挤着看”,群众的愚钝冷漠一览无遗。二十世纪乡土作家笔下描写的看客数不胜数,在这些“看客景观”中,启蒙是必要的,对“国民性”问题的重新思考也是必要的,只有启发民智,启蒙乡人,才能在这场农村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

三、结语

在五四时期乡土作家的笔下,人们身上固然存在值得肯定的美好品德,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奴性、保守、狭隘等特征在他们思想观念中一直存在,并不断蔓延,成为沉重的思想枷锁,束缚着每一位被封建思想禁锢的人们。这种现象通过作家的笔触表达了出来,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小人物体系,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都说文学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那小人物形象更是时代精神的灵魂所在,他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折射出极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描写小人物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低下,更多的是透过“小”字去拓展其更多的言说空间。被扭曲的精神世界,被压迫的自我人格,生活和心灵的双重挤压将他们推向社会的边缘,这种内在层面的凸显,是作家们想要透过小人物的描写,展现给大众的实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经典小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2.

[2]龙永干.现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还原及无地彷徨的自觉——以《彷徨》相关小说为例[J].文学评论,2013,6(4):25-30.

[3]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4][5]鲁迅.彷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6]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第4集·小说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周荣娇,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小人物
小人物
“说大话”的小人物
THE LOOMING STORM
为小人物喝彩
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