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文中“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研究
2021-05-05刘巍巍
【摘要】 从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来看,中华民族时刻都是将个人品格、道德修养与高尚情操放在首要地位,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已经植根到了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同时这些令人们自豪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也体现在了审美意识之中。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各类诗词歌赋里提到“松柏”就能感受到它的高尚、忠贞、遗世独立的情结,这也十分贴切地展示了我国传承千年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本文主要从唐诗宋文中的“松柏”出发,通过“松柏”给人们带来的印象与精神来分析其存在的审美情结。
【关键词】 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审美佳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23-02
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与积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同时也是能够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基础。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唯一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传承的道路上并且从未被中断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如果要选择一种对应物来表达这种精神文化的话,于我国而言最合适的就是“松柏”。
传统的古诗词中描写“松柏”的内容十分多,并且都是将“松柏”比作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备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能让人们清晰的感知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松柏”精神的情结。
一、“松柏”象征着高洁的人格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在明确松柏的生存环境之后经常将其自然属性赋予人格化的含义,同时给予其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象征意义上代表了具备高尚品行的人。古言到“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对松柏的整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了解之后,发现了与人性相同的美好品格与道德品行,从而将松柏作为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这也就形成了在实际生活当中提到人物的个性特征之时会常用“松柏”来做比喻,由此更加直观地表现出这个人所具备的品德与神韵。
在《礼记》中最早出现了将松柏比作人的文章,比如“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节对于人来说,就好像是竹箭表面的青皮和松柏内部的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一年四季从头到尾都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这句话明确最初将松柏与人的品行做寄托,表达出松柏所代表的重要情结。
之后《论语》中也提出了“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通过对松柏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进行描述和赞扬,将其自然属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个人属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十分契合的人性特征,以松柏为喻更好地将人格特征完整、直观地表达出来。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将松柏精神与各位名士相结合,有很多文章都是用松柏来比喻杰出的志士名人。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认知到松柏精神对于我国文化传承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松柏”代表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具备顽强的文化力与生命力是确保其能夠在众多文化中生存下来的基础所在。我国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对于“松柏”精神的引用正是各个时代的文人志士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用这种令人震撼的力量来带动世人在个人品行方面的发展。从松柏自身来说,其木材所形成的纹理非常直,在木质结构上比较纤细、具备抗腐蚀的特征同时自身带有特殊的香气。正是由于松柏具备上述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材料的特征,经常用其作为建筑宫殿的材料,将其称之为“大厦之宏材”。松柏的这种建筑用途也更贴切地表现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建功立业、培养国家栋梁的美好愿望,因此松柏精神中也包含不断努力成为国家之栋梁的美好意识。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想要成为国家之栋梁并不是仅仅依靠自身的追求与努力,更重要的在于能否有机会、有渠道得到上位者的赏识与喜爱,只有得到统治者的首肯才会得到一展拳脚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在这方面有许多例子:比如李峤的《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的《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些名句都体现出来了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们对于当世统治者的期待与希冀。对于描写名人志士忠于报国但自身才能又无法舒展的名言也有很多,这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发展是处于一定的困境与危机之中,这些人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其自身存在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推动着他们不断地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正是上述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不断地推动其滋养着华夏文化的发展与延续,并且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如白居易的《涧底松》,据考证取名的原因是根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是具有十分明确寓意的。诗中内容表达当时国家治理政治的不足并带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同时也为文人志士打抱不平,这种想要为国效力却苦于无门的现状是当时最大的问题。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以松柏比作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用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
三、“松柏”代表着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我国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士都对松柏的意象尤为喜爱,并且用各种文学作品的形式对松柏精神加以称赞和歌颂。古往今来,用松柏予以命名以及用其精神做比喻的作品已经数不胜数。早在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中,咏松、赋松已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松柏只是自然界中十分普通的一种植物,但是文人的主观情感世界中对其赋予了很多象征的积极意象,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各种写作艺术手法,将文中的松柏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更好、更完整地表达出来。古典诗文中的松柏已经不能仅仅当成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植物来看待,每一种松柏意象的描述都具备着其独特的社会内涵以及主观情感。松柏的生长特点就是经冬不凋、临风不倒、雪不能毁其志、寒不致改其性,不论外部环境有多么恶劣,依旧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保持住自身的坚强品格,具有守志不阿的节操。
描写松柏这种守正不阿精神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范云的《咏寒松诗》: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宋之问的《题张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张说《代书寄薛四》: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赞扬松柏本身所具备的坚贞、高尚的节操,不管什么环境也不论遇到何种诱惑,都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
所有真正喜欢松柏的人,一定都是能够真实地理解到了松柏自身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以及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与当前的社会相联系,潜意识中去不断地塑造、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有限的,但是所留下来的作品、提出的松柏精神是能够永久传承的,它们栉风沐雨,看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化,仍旧能够存在并发扬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认为茯苓是能够让人获得长生不老的食物,这是由于茯苓本身是生长在松树之下的,松树自身分泌的油脂在通过提取和凝练之后据说具有寿考无穷的奇效。同时松叶、松脂、柏叶等采用适当的方式服用都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是十分被道家所推崇的,将其制成的食品认为是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食之长生不老的記载也是十分常见。除去上述能够延长生命的功效之外,松柏的特质还能够带给人们一种隐逸的感觉,像是生活在无人的高山之中,不食人间烟火,任明月相照,随山风吟和。这种描写意象也表达出了人们所寻求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追求。不断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对今后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是一个十分崇尚节操的民族,这种精神以及文化是刻入民族情民族魂之中的,并且也存在于文化的审美意识当中。而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松柏情结里,所有人都能感知到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所具备的高尚民族精神与情怀。
综上所述,松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松柏自身的生长特征上与人性做比较,突出一种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高尚精神与情操,是今后在对松柏文化进行学习和品鉴过程中需要不断去传承的内容,对于这些审美情结的认知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提升意义。
本文主要从唐诗宋文中的“松柏”出发,通过“松柏”给人们带来的印象与精神来分析其存在的审美情结,希望本文的浅显分析能够对今后对该文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锋.关于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向的作品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6):80-81.
[2]李莉.古典诗文中松柏意象举隅[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5.
[3]贾燕军.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J].文化学刊,2018,(12):220-222.
[4]谢其泉.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4-76.
[5]王颖.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巍巍,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