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中“剖心易心”对象研究

2021-05-05王箐箐

今古文创 2021年8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摘要】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写狐鬼花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鬼怪”题材描写本身极具神秘色彩,其中有不少“换心剖心”的故事情节,剖心易心使人心智聪慧、死而复生的情节更加具有神话性。鬼、神、人,皆可取心。蒲松龄以这种以心换形、以心换性所揭示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修身易而修心难,人心固然难测,面对世间纷扰,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关键词】 《聊斋志异》;剖心易心;修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006-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宝鸡文理学院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19YB13)。

心是人的主体,是人体机能器官的重中之重,是五脏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注重养生,心与神、气相连,讲究心神皆养。《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剖心易心”的情节,其手段极为残忍,人离心而死不可转圜,但是人的心性是不可改变的,剖心行为蕴含了蒲松龄对于财色、理想、善恶的的考量。

一、《聊斋志异》中的剖心易心对象及内涵表达

(一)鬼取“贪”心,惩色财性

鬼怪,既是一个禁忌话题又是一个超现实的存在,从古至今有关鬼怪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聊斋志异》的鬼也分为多种类型,以怨鬼居多。鬼取人心者有:《画皮》《聂小倩》。

《聊齋志异》中的精怪幻化的女子都是一副好相貌,因落难被主人公搭救是常见的套路。《画皮》便是如此,王生搭救可能是出于善心,但是这颗善心后来转化为淫心。画皮,画色相之皮,蔽世人之正心,启之淫心。当姝丽皮相转变为丑陋之相时。王生由淫心转变为怖心。王生见画皮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王生的自保意识和畏死心理极强,他目睹了鬼画皮的情况,害怕惊扰了画皮鬼,竟“兽伏而出”,长跪乞求道士救命,只想抢先一步下手除鬼断害。在悬拂除鬼之时,王生“自不敢窥,使妻窥之”。王生由怖心而变杀心。画皮鬼为了报复王生,取其心泄恨。王生的淫心、怖心、杀心全无,只剩下死心和躯壳。而乞人之痰可证王生之心早已变成了一颗污秽之心、蒙尘之心。鬼夺心、妻还心二者皆由王生发端。王生引鬼入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被鬼夺心是他咎由自取,陈氏因为夫妻之情而救夫。这一切皆由王生的淫心而起,鬼一向代表恶的一方,鬼借此惩戒王生最后由陈氏的情来化解。

《聂小倩》所写的并非《画皮》那般血淋淋的情节,而是女鬼小倩和聂采臣二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开始之前穿插了一个小倩试探宁采臣的情节,小倩先以女色诱之,后又以黄金诱之,被宁采臣呵斥。小倩在表白心迹之时,解释道:“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罗刹鬼乃是佛经故事中食人血肉的恶鬼。但评之曰:“因其淫而投之以色,因其贪而投之以金,自己求之,于夜叉何尤?”[1]240这一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人之所欲,无非就是美女与金银,恶鬼投其所好,也诚如人为财死之说。罗刹鬼骨所化黄金是为了激起人的爱财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取了不义之财必要为鬼所杀。方评曰:“德义,天下之大防也。以此为防,人犹有贪财色而死若兰溪生者……其轻利者,即杨震之昏夜却金也,不知其色为鬼,而金为罗刹鬼骨也。惟以德义自防而已,而卒受其效。乃世间有语以祸则惧,及见财色旋忘之。”[1]245因财而死是谓贪,求多而不知满足。佛教中“三毒”解释贪为: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此毒害人害心,为世间之大害。

《画皮》中的画皮鬼剖淫心,《聂小倩》中的罗刹鬼取爱财心,爱色、爱财必然会招致恶鬼侵体。淫心萌亵境生,财心发则死境至。这两个篇章都是带有惩处意味的篇目。画皮鬼面目可憎有仇必报,罗刹鬼为暴恶可畏之鬼,它们既是人的对立面也是人的黑暗面。对于人性的贪色与贪财的弱点,蒲松龄毫不掩饰地将其呈现出来,使得厉鬼严惩其色心和财心,意在告诫人们要戒除贪心,规束自我,要以正心处世。

(二)神取“嗔”心,诫嗔断怨

在古人观念里的神祇,是一种信仰的存在,在民间有祈福保安的作用。神祇掌握着凡人的命数,主宰世界,有世人会将自己的夙愿、申诉世间的不公等寄托在神祇身上。《聊斋志异》神为人剖心有:《陆判》《三生》。

陆判将朱尔旦的钝心换成慧心。原来的钝心使他作文不快,这颗慧心使其文思大进过目不忘。陆判换心情节奇特诡异、惊心动魄,《聊斋志异》的白描出神入化,换心之时朱尔旦竟从梦中苏醒,真真切切看见了陆判“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朱生换心之后,显贵非常,但是其本人亦发生了变化,进而出现了陆判为其夫人换头的情节。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岂有换心嫌妻之理。若无慧心,朱尔旦此生福薄势必不能显贵;有此慧心,朱尔旦得了功名、美妻、子孙后代福泽绵长。很多学者将《陆判》的主旨解释为:朱尔旦的人生际遇寄托了蒲松龄人生理想。诚然如是。异史氏曰:“陆公者,可谓媸皮裹言骨矣。明季至今,为岁不远,陵阳陆公犹存乎?尚有灵焉否?为之执鞭,所忻慕焉。”[1]211朱尔旦换心之前的遭遇与蒲松龄相似,朱尔旦慧心是从千万颗心中独有的佳心,这说明这世间千千万万之人,只有一人能够脱颖而出而且是借助神明的帮助。从明到清,若是陆公真的存在,那“我”愿意为之倾慕。此言之意乃是天下人皆是凡心,所慕神明换心之说只是寓言,意在劝诫世人切不可作妄念之想。

《三生》讲述的是湖南某与兴于唐三生的纠葛。湖南某的第一生是因为在科举中与主司不能断文,互相推诿责任,兴于唐诉之于阎王。阎王为了平息众怒,“众又请剖其心。阎罗不得已,使人褫去袍服,以白刃劙胸,两人沥血鸣嘶。众始大快,皆曰:‘吾辈抑郁泉下,未有能一伸此气者;今得兴先生,怨气都消矣。’”[2]1936对湖南某心生怨恨的是一个群体,他们同兴于唐一样,冤死于这些考官之手,但评曰:“自唐历宋、元、明以来,被黜落而愤懑以卒者,何可胜数,宜其状一投而万声响应也。”[2]1936蒲松龄所述此事是科举中的真实状况。他们怨恨的根源由心而起,唯有剖心才能使这些人大快解恨。正因为第一世的因,种下了第二、三世的果,《聊斋志异》惯用和乐美满式的结局,第三世中湖南某为兴于唐谋求了功名,两人的怨结自此消散。第一世展现出来的是明清科举的恶根性,这不仅是蒲松龄的怨,也是千千万万落榜士子心中的怨,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无门可投、无处发泄,只能借助神明舒一口怨气。

《陆判》易慧心,《三生》剖怨恨心,这两则故事都与科举考试有关,且都是带有劝诫意味的篇目。朱尔旦有幸得遇神明,一步登天;湖南某一众人的怨恨得阎罗伸张。科举中掺杂了各种因素,导致多少有志之士抱憾终身。人生如意之事哪有借助神明实现的道理。《陆判》意在劝诫世人脚踏实地,诫妄念,若遇贵人是幸事,不遇也是常事;而《三生》则意在肃清士子心中怨恨,善恶果报,天道好还。这两则故事可见蒲松龄心中是有嗔念的,科举考试是诸多士子的一块心病,蒲松龄亦是如此,《述刘氏行实》:先是,五十馀,犹不忘进取。孺人止之曰:“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3]278士子之心,唯求一功名, 《聊斋志异》行文之间包含了蒲松龄不遇之怨恨和自叹之意。

(三)人取“痴”心,善恶难断

鬼神取人心皆是为了惩罚和劝诫,人心与人欲、善恶是分不开的。善,乃是人心之所向,而人心由善滑向恶的根源在于人欲,在《聊斋志异》中有人取心有:《连城》《长治女子》。

《连城》中连城和乔生之间的知己之爱为人动容。为了阻止二人相恋,盐商之子王化成横插一脚,一个富人身份自然符合择婿标准。乔生一介文士若不是献诗一首,与连城也无此良缘。王化成娶妻只有遵守强取豪夺的准则。连城之病需男子的心头肉救命,若是王化成肯献心,必然成为连城的催命符。连城需要的不是纨绔子弟的狠心和绝情,而是乔生的知己心,所以乔生的知己心自然成了连城的保命符。“连城爱文士,乔年重知己,乃可死死生生。”[4]533两人因为知己情向死而生。王化成的私心是导致连城身亡的致命毒药,可怜连城魂归离恨天。连城与乔生相守,从知己之心上升为爱怜之心,求生之心。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之时,舍生取义是乔生的选择。为了所爱之人,甘愿付出。至善至美之心能够化解污秽与劫难。反观王化成,作为幕后推手,他是地主豪绅一类的代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相由心生,纨绔子弟相,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长治女子》中一道士为了控制陈家女儿竟然剖出丽人之心。此道人其心邪,其行恶,以结亲为由向瞽人套出了陈家女儿的生辰八字。幸而陈家女子之魂当堂控告此道人,才得以脱险。这个章节开篇就道出了陈家女儿被害的原因:慧美。美人多是引发聊斋故事的一个动机。道人见此起了邪心,“以利刃剖女心。女觉魂飘飘离壳而立。四顾家舍全非,惟有崩崖若覆。视道士以己心血点木人上,又复迭指诅咒,女觉木人遂与己合。”在《倩女离魂》中离魂之症是身体与魂魄相离,离魂之人的思想是自由的。《长治女子》中道士为了行剖心摄魂之术,剖心取心血将女子控制于人偶之中从而达到女子为他所用的目的,可见其手段之狠毒。操纵人偶,摄取其心,如同行尸走肉。

《连城》和《长治女子》中的王化成的私心和道人的邪心,皆由痴念而起。王化成痴于连城,狠心拆散有情人,道人痴于长治女子,害人性命。王化成的私心最终由乔生的知己之心来化解,道士的邪心令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痴”心导致善恶不分,心性暗明,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以自我为中心。善恶,在一念之间,人心是不可判断的。这两则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千头万绪,善恶始终都在彼此消解。魑魅魍魉,又何尝不是人心所化。

二、蒲松龄的“心”性观

(一)禅宗要义的渗透

明末清初佛教各宗派的调和与会通,一般是以禅宗为基础,以净土为归趣。禅宗又被称为“佛心”宗,其要义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人心,就是湛然常寂的心体,所谓见性,就是彻见自心之佛性,换言之,就是无所执着、无绊累、超然独脱。”[5]6《聊斋志异》的创作融合了佛教思想,而蒲松龄的心性观亦有佛学思想的渗透。玄奘法师翻译的佛教典籍《法记住》记载了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为了普度众生不涅槃而常住世间,第九位为戍博迦尊者,又名开心罗汉。相传戍博迦尊者在成佛之前是为天竺太子,国王欲立之为储君,其弟因此作乱,尊者表示自己无意王位唯愿皈依佛门,戍博迦尊者剖开明志,其弟见他的心中有一尊佛才相信他不再作乱。戍博迦尊者愿意剖心以证心中有佛,而若是剖开心胸没有佛心,只有受到利欲浸染的污浊之心,那么剖心易心是最根本的的修心措施,剖心见佛则生,剖心见欲则死。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蒲松龄受父亲蒲敏吾的影响颇深,蒲父在近四十岁的时候仍然无后,便广行善事、修庙塑神、扶危济困,而后喜得四子,村上便传这是蒲父善报的结果,蒲父为人忠厚良善让蒲松龄深为敬佩。《聊斋自志》自叙:“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6]29蒲父因缘际会的梦,蒲松龄自觉前身是个和尚相信因果轮回,喜谈鬼神之事,这就与后来《聊斋志异》的创作勾连起来。《聊斋志异》的行文中处处可见蒲松龄对于佛教的推崇,《聂小倩》中小倩“堕玄海、诵《楞严经》”,《三生》中的三世轮回,《画皮》起死回生、《连城》《长治女子》以魂转生的情节等等。

(三)正心静心的践行

蒲松龄著《为人要则》教诲王家子弟,第一则便是“正心”曰:“正者,反乎邪之词也。今有人于此,共指之曰:‘彼邪人也。’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何物?即心中一点之正气也。无此一点,尚得为人乎哉!凡人忍心动,则欲害人;贪心动,则欲作盗;欲心动,则欲行淫。”[7]289为人处世首先便是要正心,若是其心不正,与禽兽无异。《聊斋志异》的开篇《考城隍》提道:“一人二心,有心无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随恶不罚”,这是城隍考试中宋焘的问卷和答卷,这也是蒲松龄给予世人的问题和答案。《考城隍》的主旨为“仁孝”二字,但是在善恶之间,如何保持“有心无心”呢,答案就是定心,不要因为做了善事而去要求奖励,不要因为无心做了恶事就想要逃避惩罚,使心不受外物所扰。

这六个篇章中剖心易心的行为皆由贪、嗔、痴所起。《六祖坛经》说:“人我皆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8]80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修心定心呢?佛家讲“贪嗔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的贪色、贪财、对于科举的嗔怨、对于美好事物的痴而引起的恶念,皆是由心而发。佛家讲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行,去除贪欲心、怨怒心、痴恶心,修正自己的心灵。修心也是一种修行之道。蒲翁最中意的《婴宁》篇,“婴宁之名,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者也。撄宁,就是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9]225明清之际人浮于事,而心灵无所寄托,蒲老用一部传奇著作聊以慰藉,而世人何以慰心安呢,剖心易心也许就是蒲松龄所要表达的禅机所在——看破本心。

三、结语

人身死易,心之死最难。心之所向,目之所及,皆是所求所念。人心人性,神鬼可探,但是人本身却是参不破本心。这六则故事中以剖心易心这种方式,来停止种种恶行,其手段过于残忍,更重要的是要看清心背后隐藏的欲。七情六欲由心生发,心有定,随遇而安。蒲松龄通过这些篇章要揭示的是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善恶难辨,旨在启发世人,纵然人心受到各种桎梏和诱惑,要始终坚持至真至善,从而回归人本来的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任笃行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上册 · 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蒲松龄著,任笃行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下册 · 卷七[M].济南:齐鲁书社,2000.

[3]朱一玄.聊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蒲松龄著,任笃行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上册 · 卷二[M].济南:齐鲁书社,2000.

[5]冷雪编写,侯国良绘.禅宗故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

[6]蒲松龄著,任笃行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上册[M].济南:齐鲁书社,2000.

[7]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 唐 ) 惠能著,邓文宽校注.六祖坛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9]袁世硕,徐仲伟著.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王箐箐,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小翠
《聊斋志异》城隍故事探析
《聊斋志异》中《瞳人语》篇的方术文化背景刍议
《聊斋志异》借鉴《左传》三题
《聊斋志异》选读
《聊斋志异》中的鬼魂民俗探析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去哪儿了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1991-2007)(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