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以明溪淮山为例

2021-05-05曾子逸黄翔高锐王熹岚刘飞翔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曾子逸 黄翔 高锐 王熹岚 刘飞翔

关键词: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明溪淮山;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6?0006?0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支持山区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发掘乡村功能价值,促进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有着巨大推动力。农业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异质性,收益较低,因此发展更困难。但张云华等[1]基于对吕梁山区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从自然、生态、资源、经济条件和政策支持5个方面阐明了我国山区农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山区特色农产品作为山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特定区域优质的社会资源,其研究报道已不鲜见。关于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内涵,结合蒋泽慧等[2]关于贫困山区特色农产品的阐述,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山区自然资源,并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资源还受市场需求、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关于山区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情况,刘倩等[3]针对六盘水市贫困山区农产品产销现状,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实施O2O平台营销模式、优化产销通道的对策建议;詹全安[4]针对福建省安溪县作为山区大县,其安溪铁观音产业存在生产组织程度较低、产量增长速度过快、产业链条缺乏延伸的问题,提出构建对应标准体系、推广相关旅游产品、拓展茶叶销售平台的措施。不同山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发展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环境条件具有典型的山区特色,是“中国淮山之乡”[5],明溪淮山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6]。明溪淮山产业在很早就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如:罗清花[7]指出,明溪发展淮山产业具有土壤条件好、栽培品种佳、种植技术和种植服务优等促进因素;杨聪[8]从农户、企业和政府3个视角探索制约明溪淮山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文献梳理发现,过往对于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研究较少,明溪淮山足以作为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因此,本研究以明溪淮山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以及对明溪县农业部门相关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探讨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1明溪淮山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明溪县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淮山的生长,当地淮山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是福建省淮山主产区。明溪淮山色泽、质量、口感俱佳,是淮山中的上品[9]。近年来,明溪县委县政府把明溪淮山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品来重点打造,取得了一定成效。

1.1种植情况

种植品种方面,当地选育的“明溪淮山1号”已成为当家品种[10],并通过福建省品种认定;此外,近年来引进种植成功的还有红龙薯、紫玉淮山、明淮1号、明淮2号、安沙小叶薯、建阳小金薯、武夷山大薯等品种,这些品种多以农户自留种为主。在明溪试种成功且留种当地的薯芋品种越来越多,种植品种持续优化,不仅为明溪淮山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也使淮山产品与高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地契合,奠定了明溪淮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种植区域方面,全县根据各乡镇土壤、气候、水文特点和明溪淮山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求,拥有适合种植薯芋耕地约2000hm2,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56个行政村。自2007年以来,三明市农科院、明溪县农业农村局大力实施淮山良种工程,建立薯芋良种提纯与扩繁基地,目前正在建设明溪县淮山科技示范基地,拟建立0.67hm2新品种展示园、4hm2淮山品种提纯扩繁基地,以确保良种质量,从而提高淮山的产量及品质。

1.2加工销售情况

近年来,落户明溪县境内的薯芋加工企业数量增多,加工方面逐步形成淮山净菜(含速冻淮山羹)、淮山面、淮山蛋卷、淮山酒、客秋包(芋饺)、香芋条、淮山香芋美食产品等系列产品加工体系。销售方面,交通、通信不发达等不利因素曾严重制约山区农业产业的发展,随着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利于山区发展的瓶颈被打破。如今,淮山销售主体呈现多样化:有龙头企业订单收购,有农民经纪人组織销售,有外地商贩到明溪收购,有合作社组织销售,也有农民自产自销。淮山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拓宽,主要销往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和本地市场。

1.3品牌建设情况

2008年2月,“明溪淮山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认)定委员会认定;2009年和2015年明溪县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淮山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明溪淮山2010年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3年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明溪县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淮山之乡”;明溪淮山入选2013、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0年入选三明道地药材“明八味”: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

2明溪淮山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2.1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竞争优势

明溪县主动融入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建设、三明市特色现代农业“五百工程”建设,按下了生态硒锌、绿色林业、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速键”。截至2020年,全县建成生态硒锌农产品基地6666.67hm2,实现年产值15.21亿元。全力打造粮食、蛋鸡、生猪、水果、蔬菜、茶叶、油茶、食用菌、烟草、淮山、中药材等10条明溪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明溪县是“中国红豆杉之乡”,共有6个村庄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荣誉、8个村庄获得“省级森林村庄”荣誉,林业新兴产业产值达64亿元。全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加快,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2.2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夯实淮山产业发展基础

明溪县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全面完成。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软件平台受到群众高度认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三权分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工具,并且有力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农业竞争力[11]。

2.3增强淮山产业带动力,推进淮山产业链延伸

明溪县委、县政府以“明溪淮山”入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将淮山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来谋划,引进百事达、闽客食品、薯派淮山等从事淮山精深加工企業,带动培育狮窠村、王桥村等“一村一品”特色种植村。截至2019年,全县从事淮山种植农户突破2500户,种植面积达1000hm2,产量超2.25万t,产值规模1.8亿元,开发了淮山净菜、淮山面、淮山蛋卷、淮山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特色产品加工体系,促使淮山产业成为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2.4提升淮山良种供应能力,稳固淮山产业发展保障

明溪县淮山种苗大部分以农民“自留自选自繁自用”为主,本土化品种保存和繁育自成一系、源远流长。2007年,明溪县农业局联合三明市农科院启动实施淮山良种工程,推动明溪县淮山产业良种覆盖率不断攀升;2020年,城关乡王桥村建成4.8hm2淮山科技示范基地,明溪县基本形成集新品种展示、试验示范、品种提纯复壮、良种扩繁等功能于一体的淮山良种繁育体系。

2.5提高淮山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增强淮山产业发展动力

山区人口外流造成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成必然选择。因此,明溪县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整个淮山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成立淮山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明确实施技术标准、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引进淮山起垄机械,每667m2节省起垄做畦成本约1500元,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推动明溪淮山产业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完善明溪淮山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明溪县累计举办10期1000多人次参加的标准化种植培训班,使淮山种植标准技术规程得到全面推广。

3明溪淮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栽培经营方式落后,产业规模化发展缓慢

当地山区耕地分散,明溪县淮山主要在王桥、狮窠、大焦、林地、画桥等村形成规模种植,在其他乡村大多还只是零星分布,没有形成商品。究其原因,是由于淮山块茎生长较深,在整垄采挖时费工又费力且极易损伤块茎,用工成本极大,同时还受到土壤,以及山区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导致这种传统的淮山栽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溪淮山这一特色产业的大面积发展。小农经营模式又因为许多合作社和个体农户未能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尤其是个体农户的生产设施很难达到认证的标准,导致无法保证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从而使明溪淮山产品在品牌、价位等竞争上处于劣势[12],影响了淮山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和品牌效应。

3.2产业链窄、短、断,品质和效益难以提升

明溪淮山目前以市场鲜销为主,但大多未经过初加工(如净菜包装、预冷处理等)处理,仅以初级产品在市场售卖,导致产品品质不高,效益难以提升。境内虽然涌现出永亨工贸、闽客食品、乐自然、百事达等加工企业,但多数企业因技术不过关、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精深加工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不高、同质化严重,整体年营收规模不大,产业链纵向延伸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在产业经营分散化、产业发展组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总体上,明溪县淮山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起步晚,呈现一产分散种植、二产各自加工、三产发展停滞的窘境。

3.3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市场拉动作用小

淮山产业的经营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规模以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专户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较少,这种自发开展淮山种植行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淮山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当地收购价格高、种植产品与加工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与薯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3.4市场营销机制尚未形成,难卖现象时有发生

山区特色农产品的供应体系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不同需求。目前明溪淮山产品主要销往县内市场,尚属于传统的农贸市场交易,全县未有整体品牌销售谋划,线上线下均处于“小打小闹”的现状,未形成合力统一闯市场、拓销路。且淮山产品销售大都以商贩收购、农民自产自销为主,压级压价滞销等情况频发,面临市场风险压力很大,极易挫伤经营主体积极性。

3.5品牌辨识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明溪淮山虽然先后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也获得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在全国甚至福建区域内淮山种植户和消费者的认知率都不高,生产者仅看重淮山的销售,而忽略了国家地理标志所蕴含的内容。已有的加工产品响应市场需求能力不足,虽已研发出淮山净菜、淮山面、淮山酒、淮山蛋卷、淮山饮料等精深加工食品,但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总体市场份额并不高。因此,淮山产品整体的品牌效应不明显。

4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建议

福建省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山区产业多以农业为主。从调研情况来看,发展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是促进山区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重要战略选择。福建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促进福建山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提高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影响力,以稳产优种、广拓销路,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作为长期目标。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以及经济补助,以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结合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4.1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明确发展地位

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应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擦亮山区特色农产品质量成色,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重点做到:(1)科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强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应用,进一步研究特色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针对山区特性,解决特色农产品生产用工多等问题;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技术标准[13],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应用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建设。(2)立足实际,明确发展定位。山区大多不是粮食主产区,应充分利用山区立地条件,发挥当地独特优势。山区县内一般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劳动力匮乏,在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应选择适度特色发展的道路,将产品定位在高端市场,实行以销定产,品质优先,不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粗放生产。

4.2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协同发展的总目标,实现从抓产品到抓链条、从抓生产到抓产品、从抓环节管理到抓生产系统改革,聚焦于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建设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联农带农关系紧的淮山农业全产业链。(1)大力扶持培育现有的加工企业,如明溪淮山加工企业,着力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加工能力,以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和品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一批高水平、集约化程度高的经营主体并鼓励企业研发消耗农产品原料多的食品。(2)不断推动精细化综合加工,形成配送服务网络体系化,实施品牌化营销。整合资源推进社会化生产全程服务,增强整个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3)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建立以龙头企业关联一定数量上下游企业,带动一批种植专业户的联结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订单农业、统购统销等方式,由龙头企业提供产品加工所需优质种苗品种,经农户种植后统一定价收购,实现原料生产、收购、精深加工一体化。

4.3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示范带动能力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和财政扶持等方式,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示范带动能力。重点做到:(1)加强企业农产品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推进企业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2)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交流活动,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的敏锐度,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餐桌销售水平以对接高端市场,同时争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把当地山区的历史文化内化到产品中去,以作为当地山区特有的休闲食品、乡村旅游伴手礼等,提高产品附加值。(3)推进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科研单位应针对生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由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应对优质产品进行宣传销售,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4)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市场拉动[14?15],发挥引领作用,让种植大户看到合作共赢的道路,共同推进福建山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4.4加快市场流通速度,拓宽销售渠道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山区特色农产品要注重提高参与销售的相关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及时挖掘消费者需求,建立符合现代化市场需求的市场流通体系。(1)建立以产地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并以其为出发点,鼓励企业和营销人员入户下田收购,一方面减轻了农民市场流通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和营销人员向农户反馈当前市场的喜好,方便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改进自己的生产模式。如明溪县为发展淮山产业,逐步形成以薯芋交易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型初级市场为骨干,以入户下田交易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薯芋流通体系。支持和帮助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在大中城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2)鼓励在福州、三明等城市社区开办直销店,鼓励初加工淮山产品对接城市餐饮行业,鼓励建设以淮山、蔬菜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中央厨房以延长产业链,使农产品绿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3)拓展山区特色农产品的“互联网+农业”销售渠道,为山区特色农产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让销售面对的消费者范围更为广泛的同时,减少传统市场流通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

4.5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一个产品的身份标识和价值体现,要充分发掘农产品的被需求价值,构建独特卖点。(1)进一步挖掘产品优势。福建山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这是构建绿色品牌、以高质量取胜的重要基础,以明溪淮山为例,应充分利用明溪已拥有的“中国淮山之乡”“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等品牌,大力组织“明溪淮山”宣传推介活动。同时,通过组建淮山文化旅行团等休闲方式,使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进一步提高“明溪淮山”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6]。(2)培育农村流通主体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做到上连市场、下通农户,同时也要规范各类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市場环境,提升农户的信任感。(3)引导鼓励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予以资金奖励。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4)健全品牌监督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推荐为主线,线上线下性融合为手段,鼓励和协助地方和企业积极举办和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商贸洽谈会及各类产品推介活动等方式来输出当地山区独特文化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高强度”的宣传态势,进一步提升品牌要影响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