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创新药的好时光

2021-05-04刘瑞韬

产城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新药上市

刘瑞韬

对新冠疫情的应对展现了中国智慧,也让各界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积淀与实力,其中药物创新这条细分赛道上的竞逐更被越来越多的人寄予厚望,国内制药格局已逐步由仿创结合向自主创新转型,并不断有国产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从仿制到创新

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等特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其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工业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充分的积累与沉淀,在药物研发领域尤为如此。早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整个国内制药企业,无论是传统药企还是创新药企,企业规模偏小,整体研发投入的比例和绝对值都不高。另外,我们的创新水平也不够,包括同质化严重,同靶点开发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外越来越多跨国药企的创新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数量进入中国,甚至更早进入医保,国内药企的盈利水平受到挑战。”这样的局面已有所改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国内药企对研发越发重视,重金投入研发,研发层次也不断提升,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认为国产创新药步入飞速发展阶段的原因在于,“中国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政府的监管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建设都越来越成熟。”地方政府的种种利好举措也在提升医药企业投入创新研发的积极性,比如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允许生产许可和上市许可分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试点;苏州、张江、大兴等地的医药创新园里已经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药企业。山东发布《山东省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器械引领行动计劃(2020-2022年)》,河北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昆明市发布的《昆明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致力加快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地区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随着医疗政策密集推广,医保控费的趋势继续,药品研发创新势不可挡。期间,医保目录谈判为疗效明确且临床必需的创新药提供了准入机会。在不久前进行的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中,数个国产重磅创新药出现在新医保目录上,业界对此的解读是,“新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将开启快速放量期,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将加速向创新方向转型。”有机构表示,“以带量采购为代表的医改加快了仿制药、高值耗材等降价节奏,倒逼企业走创新研发之路。随着未来数年持续压缩仿制药、首仿药、中国特色药,创新药将迎来大量的结构性机会。”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指出,政策导向和扶持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亟需打通国产创新药从上市到患者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患者不选择使用国产创新药品,将大大削弱医药企业的创新活力。”由此,保障患者及早获得疗效好和安全性高的国产创新药品是多方获益的事情。

走全球化路径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开展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等政策变革,拉开了国产创新药加快发展的序幕。2018年以来,已有20款国产1类新药上市,涉及肿瘤、肝病、糖尿病等多个领域。2020年,国产新药获批数量达11个,首次达到双位数;同年有超过20个国产创新药提交上市申请,2021年国产新药获批数量有望继续突破双位数。但也需要看到,我国药品终端市场整体规模已超2万亿元,但其中的创新药占比仅为5%,约1000亿元。

创新药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积极向外拓展。2019年时,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了中国本土原研抗癌药出海的“零突破”。

“做创新药,需引入战略性药物的开发思维。”当下,相当部分的国产创新药采取的仍是“快速跟进”策略,根据跨国药企已验证的靶点进行微创新产品的研发,这无可厚非,向前不断进步即具备成为赢家的条件。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认为,“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经历蜕变:过去是非常清晰的‘跟随模式,而后通过跟踪性的创新,对于已有适应症的药物,通过不断提高疗效和安全性,逐渐过渡到开发新的治疗领域和新的作用机制,解决新的治疗定位和患者诉求。”有专家为国内药企指出了发展路径,“同时具备差异化、商业化、国际化的创新药企业将获得可观的估值溢价”。

从初级阶段的“me-too”(模仿创新药)类药物到下一阶段的“me-better”(跟进创新药),再到出现可与国际药企一较高下的“first-in-class”(首创新药)企业。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顺畅,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企业实力持续提升,开发药品的质量、速度有所提高,从而得到认可与跨国药企展开相关合作;另一方面,国内创新药品种拓展合作渠道后积极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利于产品的上市和销售,国产药品和疫苗不断获得国际市场准入。

事实上,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逻辑一直很清晰,虽然国内外药企对创新不吝重金投入研发,但风险从来未有减轻,一款新型药品的上市通常要花费15年左右的时间,平均投入资金需要26亿美元,成功率和回报率长期在低位徘徊,所幸各方多在坚持,新技术的引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技术的革新和呼唤来自于人类求生的本能,我们看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药物研发具有很好的加速作用,虽然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但是我们看到了未来。”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新药上市
20.59万元起售,飞凡R7正式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5月上市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