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聚”变,有备而来
2021-05-04周礼
周礼
我国通信领域正在经历一波多折,1月21日,在纽约证交所宣布摘牌-撤回-继续摘牌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提出书面要求,要求纽约证交所董事会的一个委员会覆议摘牌决定。而在2天前,出于成本方面的担忧以及对此举支持的缺乏,巴西取消了原本将华为设备排除在该国网络之外的计划。
在新冠疫情扰乱正常世界经济秩序之时,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也在升级,一些非商业行为掺杂其间,使正常的5G市场竞争变得复杂难测。“5G开发利用应由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早在1月13日,被问及美政客胁迫他国禁用中国5G设备问题时,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这也是中国提交给世界的在5G领域内已经被证实可行的“中国方案”,5G改变世界,谁来建设5G?在中国,“超前规划部署”与“共建共享”是其中的核心要义,市场产业链抱团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力攻关、5G网络共同铺就,以此加速释放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潜力,从移动通信领域开启数字化转型变革。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调查显示,截至到2020年底,全球近60个市场中的140家运营商已经推出5G服务,而中国以超70万座5G基站的建设数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5G基础设施市场,同时,中国的5G连接数目前占全球5G连接数超过75%,虽然中国5G全球发展之路承压,国内5G快速发展趋势依旧不减。
“新基建战略加快了5G建设力度,新冠疫情催热了5G需求,5G商用展现了互联网发展新一轮黄金时期。”对这一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如此表示。2021年,我国5G领域已经进入融合创新的关键阶段,随着新基建持续升温、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和地方政策的陆续出台,60万个5G基站开始建设的同时,基础电信、设备制造、垂直行业等多主体将协同推进应用生态,我国5G网络建设及应用将迈入“速”“质”双增新格局。
超前布局,政策先行
1月12日,工信部组织召开全国5G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近期5G服务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5G商用18个月以来,基础电信企业坚持“以建促用、以用促建”发展模式,加快5G网络建设,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创新应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效明显,接下来要加快推动5G高质量发展,“这是信息通信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在5G高质量发展具体安排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0年底指出,将加快主要城市5G覆盖,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以5G建设为牵引,统筹部署数据中心和算力设施。同时聚焦10个重点行业,形成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并适时发布部分频段5G毫米波频率规划。
值得提及的是,1月13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目标到2023年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无疑为5G工业应用加速落地提供了指导与方案。
政策支撑下,各省市关于5G适度先行的部署规划也在加速,在目前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已经实现5G网络覆盖的背景下,各地5G规划已经从规模建设、广泛覆盖向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推进,探行5G融合应用。如1月17日结束公开征求意见的四川省《关于加快推动5G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力争在2022年底在全省建成5G基站达到12万个,实现县级以上城区5G网络全面覆盖;作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深圳将发力8K超高清视频领域,力争到2022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8K技术创新策源地、8K产业发展高地、“AI+5G+8K”应用先导区;在5G提速的基础上,上海市将加速布局数字地图建设,为自动驾驶“铺路”……
“5G产业结构将从以基础器件层、主设备层为主转变为以终端层、场景应用层为主,5G融合应用将在各行业中充分展开。”据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5G产业规模有望逼近4万亿大关。
走上互利共赢轨道
作为底层传输网络,5G只有与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在一起,赋能百业千行,在未来才有望出現颠覆性新模式、新业态,重构技术产业格局。“目前5G在2020年有一些‘点的应用,但是大部分还没有真正把这些5G的关键性能体现出来。”在1月12日召开的“2020科技风云榜”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我国5G的网络覆盖有待扩展,与5G配套的内容开发和产业生态急需完善,社会和与经济领域的新动能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根据我国5G目标及相应部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2020)》指出,目前我国5G应用路径逐步清晰,将分三批先后落地商用:
第一批是直播与监控、智能识别等类应用。如5G高清视频监控、VR直播、医疗领域的5G远程实时会诊等,未来1至2年将成为成熟和快速复制推广的应用。
第二批是基于云边协同的沉浸式体验等类应用。随着5G SA网络逐步成熟,云管边端的协同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基于边云协同的AR辅助装配、 VR模拟驾驶、超高清/VR云游戏渲染等5G应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第三批是远程控制类应用。基于低时延、高可靠的5G应用特点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如基于5G-V2X的无人物流运输、全路况自动驾驶等无人化应用场景有望在未来3至5年落地。
这一万亿规模的产业大市场,竞争性合作将成为主流。可以预见,随着5G应用的进一步丰富,5G领域的参与者将越来越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垂直行业的需求者、智能软硬件供应方等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大生态,走出基础设施规模化-终端降价与用户规模化-内容与应用生态放大-5G产业巩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