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柏佛教文化

2021-05-04张伟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太白云台寺院

张伟

桐柏是江淮两大流域分水岭,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风形成独特的桐柏文化,佛教文化就是桐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最早传入桐柏始于隋末唐初,建有慧照寺、清泉寺、罗汉寺、黑明寺、永庆寺等佛教寺院。鼎盛时期,桐柏县佛教场所有上百处,历史遗留下来的仍有30多处,其宗教建筑、宗教造像、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及用品等构成有效的文化载体,既能供人们欣赏和品味,又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

桐柏佛教发展状况

佛教自唐代传入桐柏,随历史变迁时兴时衰。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宁远府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华光端德自四川朝礼五台山,归途路经桐柏,遇山弘法,感化太白顶道人弃道皈佛,始创立了佛教临济宗白云系。鼎盛时,太白顶四周星罗棋布大小寺庙50余座,聚集僧尼千余人,素有“南普陀,北云臺”之美誉。“文化大革命”浩劫,赶僧扒庙,仍有僧尼数十人依恋祖庭,不忍离去,深山结茅,洞穴修禅。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宗教场所恢复开放,桐柏县水帘寺、太白顶云台寺、桃花洞普化寺三位一体,相互辉映,桐柏山再度成为豫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水帘寺也跻身中原“四大名寺”。桐柏山佛教僧徒在禅修深造的同时,还加强对外交往,增进友好联谊,不断扩大影响,使桐柏山佛教文化声名远播,佛教弟子分布大江南北,有的远渡海外,号称“九山百寺千僧”,享有“桐柏山佛裔遍天下”之美誉。特别是2005年以后,河南佛教学院落户桐柏,使桐柏成为河南省佛教的一个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桐柏佛教的丛林组织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又称禅林。丛林组织包括禅堂、客堂、大寮、库房等。禅堂是寺院的核心,在此求得开悟,因佛教的核心是觉悟。禅堂内有达摩像、贴单、禅坐、悬钟、小木鱼、香炉、牌示等,堂内的每一行动都有规定,由于避免用语言,故而用钟、板与木鱼的讯号示意行动。客堂是接待参访客人的,主要接待到寺院挂单的僧侣和居士。客堂要管理各殿堂、大寮、菜园、山地及其他,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大寮是寺院的厨房,有管食、管水、管火的执事僧。主管库房的是监院,他在寺务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丛林有清规和要则,就是寺众日常行动的准则和制度。

桐柏佛教的节日文化

一是佛诞节。即阴历四月初八,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也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为他浴身,因此又称浴佛节。为纪念这个日子,桐柏佛教寺院每年都要举行浴佛法会,诵经、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降生像,拈香敬佛。二是佛成道日,即阴历十二月初八,也是民间的腊八节。佛经传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前,经苦修多年,形体消瘦,后来决定放弃苦行。他得到一名牧女供养的乳糜,食后恢复体力,端坐在菩提树下坐禅悟道,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开悟成道,所以这个日子被称为佛成道日。寺院僧人这一天要举行法会,并效仿牧女献乳糜的做法,取香谷和果实熬粥供佛。三是盂兰盆节。即阴历七月十五,一方面是僧侣们每年夏天经过三个月的苦修,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结束,叫作“结夏”,他们在一起相互检查,故曰“自恣”。经过结夏、自恣,都具清净戒,佛为此感到欢喜,所以七月十五既是自恣日,又是佛的欢喜日,是出家人的“春节”。另一方面是寺院举行盂兰会,超度历代宗亲,与民间祭祀祖先的中元节重合,实际上是一个孝亲日。

桐柏佛教的主要礼仪

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一个吸收、消化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礼仪的特质,而随各地不同风俗习惯又产生不同礼仪。桐柏佛教礼仪主要有:入寺、敬香、礼佛、敬僧、居寺,做法会、拜忏、放焰口、水陆、佛像开光等佛事活动。

入寺:寺院大门一般有三个门,入寺时不宜从中门直行,而是依据自己来的方向顺着左臂或右臂靠边行走,出寺时也是如此。敬香:佛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每天早晚上香前,应净手洗面,心存正念在佛前点燃一支好香拜三拜。上香时,以两手食指与中指相夹香棍,大拇指顶在香棍底端,徐徐将香举到两眉之间,作上香问讯礼。当三支香往香炉插时,以右手执香,先插中间一支,再插右边一支,然后插左边一支,均应插正,不歪不斜,香顶要平直。礼佛:拜佛一般不应跪在中间拜垫上(中间为寺院住持所用),最好不用拜垫,拜时庄重不说杂话,五体接地(额头、两肘、两膝)。敬僧:一般人见到出家比丘、比丘尼通称为师父,对一寺之主称住持或方丈或大和尚(和合高尚之意)。见出家人不能用贵姓等字眼,因出家人都姓释,若问名字应说:请问师父德号上下?放生:佛教徒们以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赎其生命,放使逍遥,延长寿命而放生。先为要放的众生洒净,然后为之说三皈依,忏悔罪过,发愿,祝福放生弟子消灾延寿,捕生人改恶向善,所放众生永不遭吞啖网捕,共证真常。开光:开光是佛教寺院落成、佛菩萨像安置完毕要举行的仪式,开光前先将佛像擦洗干净,用红布遮着,准备镜子、毛笔、毛巾、朱砂、杨柳枝、净水杯、净水。在钟鼓齐鸣声中,主法大和尚及其他和尚净坛、敬香,礼佛后用毛巾浴佛、用镜子照佛、用毛笔蘸朱砂为佛像开顶、眼、耳、鼻、舌、身、意等处,口诵开光偈,以开佛光明,开自心明,光光相融,周遍法界,开光是非常严肃的一场大佛事。

桐柏的佛教艺术

一是佛教建筑。寺院建筑宏伟庄严,结构精美,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环境。佛教建筑主要指佛殿和塔寺,寺院殿堂模式采用中国世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深院重重。殿堂采用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形似宫宇。佛塔建筑把印度的圆形与我国传统的方形相结合,采用多角形建筑样式,体现了中国佛塔的建筑特色。

二是佛教雕塑。一般为雕刻、雕塑的尊像,用料为金、石、玉、木、土、陶、瓷等。早期多用金、玉等昂贵材料,形体小,但精巧细致。后来发展到以石刻为主,造像大、场面壮观。目前有多种材质合用,以安放位置及场地实际决定造成像大小。造像集雕刻、绘画和建筑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风格庄严富丽,精巧圆熟,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佛像的服饰、面孔都逐渐中国化了。桐柏水帘寺有一尊缅甸玉佛,高1.62米,重1.8吨,玉质上乘,工艺精良,被誉为“国宝”。是由尼僧护法的白玉菩萨,也是由在缅甸的桐柏山和尚再传子录奉献祖庭的,现在观音禅林供奉。禅林后面另辟一处塔林,中有传虚和尚塔和普同塔。海外捐赠的三部藏经,藏于藏经阁中。有台湾高僧捐赠的两枚佛舍利珍藏于舍利塔内。

三是佛教音乐。最早的佛教音乐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梵呗”,后来逐渐中国化,唱词用中文,吐字用汉语。通俗化、艺术化是桐柏佛教音乐的一大特点,乐曲分为四大品类,即“赞乐”“偈乐”“咒乐”“诵乐”,各类乐曲有其专项用途。乐器有笙、管、铙、镲、钵、木鱼、手鼓、磬、大鼓等十余种。河南佛教学院(位于桐柏县龙潭河景区)成立有专门的佛教艺术团,根据需要可开展佛教文艺演出活动。

另外还有佛教绘画。佛像画家邓留运居士,1944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1993年皈依水帘寺方丈印恭法师,退休后专事佛教绘画。2006年以来,用重彩工笔为桐柏水帘寺、观音禅林、云台寺及周边县市的寺院配画上百幅,并成立了河南油田佛像彩绘、装裱队,无偿为寺院服务。

桐柏佛教典故

1.端德禅师传奇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佛教临济宗第四十一世紫微山宗林禅寺端德(华光)禅师朝礼五台山路过桐柏山,见太白顶云雾缭绕,峰峦叠嶂,随拄杖至太白顶下桃花洞。当时已暮,洞内道观四位道人见是一位僧人,拒不留宿,端德敷蒲团于方石上跏趺而坐。当夜风雪交加,冰柱垂枝,雪深数尺。翌日晨,道人寻思昨夜的僧人是否已冻僵,当至其坐处,骇然惊异。只见其满面红光,四周无雪,钦服至极,大礼迎入,五体皆皈。

端德剃度的四位道人谓慧照(圆照)、慧净(圆真)、慧通(圆智)、慧空(圆法)。慧照住持太白顶云台寺,慧净住持桃花洞普化寺,衍法传承临济宗。慧通、慧空随华光参学他方。

2.南普陀,北云台

历史上曾与南海普陀山齐名的北方云台,即桐柏太白顶云台寺。其第四代传人马喝奈堪称中兴祖庭的法门龙象,其入道和度化颇具传奇色彩。马喝奈,法名云现,号寂安,唐河县人。生性愚笨,成家立业的年龄仍无所事事,父母嫌其有辱门庭,把他赶出家门,从此乞讨为生。一日到朝阳寺,参祖悯其被双亲厌弃,留在寺里。念经咒时,前学后忘,唯光明陀罗尼咒中一句“马喝奈也”能记着,参祖就因材施教,让他以这句“马喝奈也”作为行门,天天诵持,日久都以马喝奈称呼他。

马喝奈凭一句“马喝奈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参祖座下修持着。任由八风狂飞舞,咬定一句“马喝奈也”不放松,最终战胜了愚痴魔王,成了真正无所不知的明白人。

马喝奈感化的非一般人,而是同治皇帝之母。当年马喝奈芒鞋破钵云游到北京城,事有巧合,既感得同治帝梦太后请马喝奈超度。同治就按梦中太后指点,把马喝奈请来超度太后。事毕,同治帝赐马喝奈一顶金钩玉环和千佛袈裟,后成为镇寺之宝。一时间,马喝奈的名字就名噪京城。可他不恋京城荣耀事,返回桐柏太白顶,以报祖庭深恩,荷担重振法脉的大愿。渐渐地,仰慕马喝奈的僧俗云集,云台寺名满天下,与普陀齐名。所以历史上曾有“南普陀,北云台”之誉。

3.高山修行虎相伴 真火焚身了尘缘

了桂,字德芳,信阳李氏,桐柏太白顶白云系第五代传人,22岁辞亲割爱出家为僧,落发太白顶云台寺。严持戒律苦行,冬夏一衲,日中一食。朝普陀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他一路艰辛朝拜普陀时颇有感悟,尤其看到时局的动荡,民众的悲苦,心生悲悯,可又无力救护,于是带着对众生的悲悯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返回云台寺潜心修行。

一日下山化米回来,遇一老虎挡在路前。瞬间的恐慌之后,他平静友好真诚地对老虎说:“是我前世欠你有命債,你来讨命的吗?”老虎摇摇头。他又说:“那你是来接我替我驮粮食的吗?”老虎点点头。于是他就为这个与自己有缘的老虎说皈依,收为虎弟子,然后把粮袋搭在虎背上一同上山回寺里。同道们颇为惊奇,怎么禅师带的老虎像家犬一样温顺。从此,他和老虎如好友般相伴修行。老虎就在云台寺旁边的石洞中安住,与寺里的禅师友好往来,禅师经常喂养老虎,老虎常常伴在禅师身边听诵经讲法。就这样,他在高山上与老虎相伴修行生活了多年。直到光绪三十年冬,他拾干柴一堆,并告知邻近各寺的道友们,某某日来山上为他诵经送往生。待约定之日,众僧到来,他就在早准备好的干柴堆上盘腿而坐,手持木鱼念佛。忽然火起,烈烟腾空,在场的大众都能听到木鱼声和念佛声,声音随着烟雾直往云端。他在众目中,脱去娘生胎,飞身脱质七宝莲。此时,在场大众都跪拜祈祷,求他留下些什么以励后学。随即木鱼从空而坠,并在瞬间大众看到他骑在老虎背上隐隐而没。随后众人在仰慕惊叹中收敛起他的灵骨,建塔供奉。正是:高山修行虎相伴,了桂云台了夙愿。山高水高道行高,真火焚身了尘缘。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太白云台寺院
太白湖畔
深夜拟词有感
Help me buy a…Tripod head帮我买云台
大疆创新:灵眸Osmo口袋云台相机
宽恕
拜佛
清点乡愁
精准水平快速到位
点穴祛疾:急性腹胀
轻巧双平台